陳妍焱
(遼寧省沈陽市第一七五中學 遼寧沈陽 110101)
初中物理是一門研究物質運動規律和基本結構的學科,具有很強的探索性,因此,教師在開展物理教學時要充分發揮學科優勢,結合學生的實際學情,循序漸進地激活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創新精神,實現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活躍的思維離不開濃厚的興趣,興趣是學生思維的動力也是實施創新的源泉,因此,教師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時首先要充分激發起學生的探究欲和學習興趣,使興趣成為驅動學生積極主動發散思維、展開多角度思考的內動力。中學生處于青春期,有很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開展教學設計,激發起學生內心強烈的探究欲,進而跟隨教師的引導打破固化思維,激發自身的創新意識。以“牛頓第一定律”教學為例,本節課中包含阻力對物理運動的影響、牛頓第一定律、慣性這三部分知識內容,教學其中關于“慣性”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進而使其積極發散思維,多角度揣摩生活現象中的慣性物理知識。之前學過力是導致物體運動的主要因素,如果不受力,物體的運動狀態就不會發生改變,那么,是不是原本施加的力突然消失物體的運動狀態馬上就會發生改變?帶有啟發性的問題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學生自然聯想到生活中的各種場景,如滑板不施加力也依然快速前行,使學生產生認知沖突,進而圍繞慣性展開多角度思考。將生活現象與牛頓第一定律聯系起來,在質疑中尋找問題的答案,能夠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1]。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個性化是學生開展創新的前提,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為學生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發展個性,給予學生自由探索的空間和時間,這樣有助于充分挖掘學生的思維潛能,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創新精神。比如,學習“杠桿”時,教師利用生活中常見的蹺蹺板、剪子、核桃夾等物品,使學生理解杠桿原理,使學生對杠桿從感性認知上升到理性認知。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利用身邊的生活素材動手制作杠桿,鼓勵學生挖掘思維潛能,鍛煉動手能力,在充滿創意的杠桿制作中發展個性,實現學生創新精神的提升。在了解杠桿原理的基礎上展開趣味實驗,學生利用杠桿原理驗證來“支點撬地球”的說法,學生嘗試用一根小細木棍撬動很沉的書包,用杠桿原理制作了迷你投球裝置,在計算籃筐和杠桿發射的位置后,學生將球放在杠桿的一端,另一端施加力,使球投出掉進籃筐。生動有趣的物理實驗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杠桿知識的理解,也能張揚學生個性,挖掘學生的思維潛能,使學生在發散思維中創新精神也得到提升。
初中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是物理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主要手段。教師可以在開展實驗教學時將傳統的驗證性實驗轉化為探究性實驗,鼓勵學生結合教師的問題導學自主設計實驗,親自經歷實驗設計、實驗操作、分析實驗現象、歸納實驗結論、推斷物理原理的完整探究過程,使學生打破傳統實驗教學限制,利用物理實驗進行知識探索,使學生在實驗探究中提升創新能力。比如,學習“大氣壓強”時,教師為學生講解了“馬德堡半球實驗”,使學生對大氣壓強有了初步了解,然后教師啟發學生展開聯想,利用生活中常見的物品模擬上述實驗,這樣既能使學生對實驗原理理解得更透徹,也能使學生親自嘗試實驗改進,可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學生深入分析馬德堡半球實驗原理并進行生活觀察,發現生活中吸盤式掛鉤可以當實驗用具,于是嘗試將兩個吸盤式掛鉤面對面吸在一起,當分開兩個掛鉤時由于壓強的存在很難分開,而撬開一條縫后則很容易分開。學生在實驗改進過程中揭開了創新的面紗,體會到了創新實驗的樂趣,提高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促進了學生創新精神的形成[2]。
物理是初中階段的一門重要科目,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科優勢,為學生創設自由探索的空間,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學生在興趣的驅使下積極地在知識探索中發揮聯想和想象,借助個性化思維激活自身的創新意識,積極挖掘思維潛能,展開具有創新性的實驗設計。學生在實驗創新過程中能夠體會到樂趣和成就感,不僅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創新能力也能得到顯著提高,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創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