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紅茜
(貴州財經大學藝術學院 貴州貴陽 550025)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系到我們要建設什么樣的國家、建設什么樣的社會、培育什么樣的公民的重大問題。”現階段,我國正處于社會與經濟結構全面升級與轉型的特殊時期,各種文化思潮和思想觀念的相互碰撞和交融,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意識產生了巨大沖擊。因此,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引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將大學生培養為實現偉大“中國夢”的合格接班人的重要途徑。
馬克思認為:“人們的觀念和意識會隨著其生活條件、社會關系和社會存在的改變而發生變化?!杯h境在人們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觀念形成中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校園文化體現的是以廣大師生為主體創造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聚合體,也是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以校園活動為主要載體的群體文化。高校校園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代表,良好的校園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校園文化主旋律,既是建設和諧且具有時代特征校園文化的總要求,也是引導、教育學生健康成長的需求。[1]為此,我們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以“理想信念”為核心,樹立正確觀念。校園文化作為高校思想文化陣地,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校園文化體現的是一種校園精神和理念。大學生的身心發展還有待于成熟,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校園文化,需以基本道德規范、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為核心,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的,使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是以“校風建設”為重點,培養良好學風。加強校風、教風、學風建設,形成優良學風,增強教師和學生凝聚力,對學生起到陶冶的作用,對社會也能起到示范作用。
三是以“校園活動”為載體,實現寓教于樂。結合學校開學典禮、畢業典禮、傳統節假日等重大節日,我們可積極開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題的校園活動,將德育有機融入智育、體育、美育、勞育中,促使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培養與智力、體能、審美等方面的協調發展,并在潛移默化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校園文化中,實現以環境育人。
在信息化技術背景下,網絡成為高校大學生生活與學習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根據《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的數據顯示,大學生是互聯網時代最大的用戶群體。當代大學生幾乎都接觸過網絡,且其中多數學生經常上網,這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與創新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網絡的普及帶給學生生活與學習便利的同時,也讓一些西方思潮文化、扭曲的價值觀念不斷侵蝕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消解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身份和民族信仰。因此,要規范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思想、凈化大學生的網絡社會行為、提高大學生的網絡思想覺悟,我們就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網絡建設,充分利用網絡的優勢與潛能,向學生弘揚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盡最大程度地遏制多元網絡對大學生思想造成的影響,使其在網絡社會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標準,提高網絡思想政治覺悟,這是網絡時代的發展需求,也是培養實現中華民族“中國夢”可靠接班人的需求。
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下,只有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建設工作,切實發揮網絡的價值與功能,才能打造出符合社會主義意識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平臺。
一是讓校園網成為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渠道。我們要以建設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園網為抓手,拓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傳播渠道,使其成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臺、新陣地。
二是讓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網站建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我們要以毛澤東思想、馬克思列寧主義、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談話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以大學生生活為主線,大力建設思想政治教育專題網站,大力對學生宣傳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的基本理論、方針路線、綱領要義,強化對學生政治認同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使其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更好地適應當代社會對高校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
三是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導校園網絡正面輿論。我們要精準有效地了解每一位學生的思想動態,準確把握當前校園網絡的輿論方向,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引領,利用網絡所具有的動態性、共享性、實時性、自由性,豐富思想政治宣傳內容,占領校園網絡主陣地,形成對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人生價值觀的正面引導。
四是讓網絡有效促進教育者與學生進行實時平等交流。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充分利用網上教學、網上討論、網上論壇、網上交流等途徑,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與大學生之間進行平等、實時、真實交流的新平臺,增強網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影響力,從而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能夠敞開心扉,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這樣,教師能通過互動與交流,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糾正學生錯誤思想,對于增強大學生信念、堅定學生社會主義政治信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具有積極促進作用。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發展與建設的內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在信息化技術2.0行動計劃背景下,只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高校信息化建設,才能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提供良好生態環境,實現以“網絡育人”。[2]
《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中強調:“如果只是讓學生關起門來讀書,不參加勞動,不接觸社會實踐,是不利于他們健康成長的?!鄙鐣髁x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道德價值觀的集中體現,它不僅是一個思想體系,更為重要的是一個實踐體系。在大學生社會實踐中,只有讓學生置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中,通過社會實踐,感受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增加社會主義政治認同感,將自己人生價值追求和理想信念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逐步浸入到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之中,才能發揮社會主義價值觀的育人功能。當前,社會實踐已經成為高校培養大學生實踐能力、社會能力和人生價值觀必不可少的手段,對于學生的成長成才具有特殊功能和作用??梢哉f,只有經歷社會錘煉和磨礪,才能促使學生從“校園人”向“社會人”身份的順利轉化。
目前,大學生社會實踐雖然已經形成了高校一種相對成熟的教育模式,但未能真正適應當前的教育形勢和社會及企業對人才的培養需求。究其原因是因為以往的社會實踐更加注重學生的知識和技能方面培養,而忽視了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是一個“知行合一”的過程。因此,我們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堅持社會主義價值體系引領社會實踐。我們要通過構建課堂教學、校園文化和社會實踐多位一體的實踐育人系統,不斷創新與拓展社會實踐形式和內容,增強當代大學生的社會閱歷、社會責任感,使其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識,并逐漸從“知”的層面向“行”的層面轉化。
二是緊扣社會主義價值體系開展主題實踐。我們要通過開展有助于培養學生社會政治認同感、社會責任感、民族自豪感的主題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密切關注國情和社會動態,準確認清社會形勢,使學生在主動、積極參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自發地對社會主義價值觀產生認同感,并真正做到“內化于心,外化與行”。
三是強化社會主義價值體系實踐品牌效應。我們要遴選出一批具有高品質的社會實踐項目,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引領,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社會實踐品牌,以品牌的示范效應和典型作用,吸引更多大學生參與到實踐活動中,使其在不同的實踐活動中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總而言之,在我國當前思潮多樣化、意識形態多元化的背景下,高校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思想政治教育,能有效引導學生的價值取向、增強學生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牢固樹立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樹立正確人生價值觀,使其成長為實現“中國夢”的合格建設者與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