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莉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圖壁縣第一中學 新疆昌吉 831100)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學校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裝進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接觸。”為了能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收獲理性知識的同時獲得獨特的感性體驗,品德、情操、人格等個人素質得到培養、陶冶、塑造,語文教師要在教學中貫徹“以情優教”的教學理念,發揮情感因素在教學中的積極作用,提高教學效率,優化語文課堂教學。
如何利用“以情優教”的教學理念優化語文課堂呢?[1]教師要抓住課堂教學實施行之有效的教學,要依據教育學、心理學原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從教學目標出發,從教材出發,為學生創設特定的情境,以自己豐富的情感去感染學生的情感,打開學生的內心世界,讓學生在適當的情境中獲得獨特的情感體驗,挖掘學生學習的潛能,進而優化教學效果。青少年心智發展的根本原因是一種內在的認知需要,而這種認知的需要是由感知事物的直觀現象引發的。因此,教師要認真研讀教材,分析學生,在教材與學生之間搭建起一座情感的橋梁。教師在教學時應該分析要用怎樣的方法、事物引發學生的認知需求,而這一事物、方法最好是學生的生命體驗中存在的,否則無法使客觀事物和觀察主體發生聯系。只有發生了聯系,客觀事物才有被認識和認知的可能。因此,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結合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人生經歷以及接受能力,適時為學生設置適合的情境,讓學生能通過教師的有效引導把眼前所聽、所見、所感與自己已有的生命體驗相聯系,二者互為補充。這樣,才能激起學生的情感體驗,才能深刻理解語言文字中包含的思想和情感。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總結為以下幾種方式:
青少年心理上最旺盛的是感覺作用,其他感情意志的發動也多以感覺為本。而此時的感覺須與現實不沖突,才能容納。教師要善于利用學生的這一心理機制來促進課堂教學。教師要有一顆善于思考的大腦、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能將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情境引入課堂,為學生的學習服務。不僅如此,這些情境要與學生的內心感受相一致。教師要注意教學內容和現實生活的聯系,應善于啟發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要求一邊學,一邊回想自己所經歷的與教學內容相類似的情況,通過自己的實踐理解其意,領悟其情。例如,教師在教學《故都的秋》一課時,可以帶領學生去校園中充分體驗現實生活中秋天的特點,把自己在現實生活感受到的秋天與作者筆下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相對比,突出其特點,體會作者對故都秋的喜愛之情。課后讓學生把自己觀察到的校園秋景描寫下來,這一任務的前提是教師為學生的寫作做了觀察實際生活的鋪墊,讓學生自己走進秋天、觀察秋天、感受秋天到最后的描寫秋天。這樣,學生可以根據個人喜好去寫富有個性的秋色、秋味和秋韻,內容豐富,色彩斑斕,樂趣無窮,這樣的語文課堂學生怎能不喜歡、不快樂。教師讓學生真實地去觀察生活,體會生活,一定會強于教室中的說教。這樣做能滿足學生在實踐中求樂的心理需要,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開啟學生求知的熱情,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和現代教育的改革,越來越我的信息技術被應用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包括教學。多媒體技術的加入讓原本單一、單調的課堂變得有聲有色。多媒體技術,使教學內容形聲化、表現手法多樣化,使語文課堂教學生動、直觀、形象。多媒體可以把英雄人物、名勝古跡、自然風光和歷史事件生動地展現出來,可以把自然聲音和人造聲音加以記錄和重放,可以用直觀的形式模擬一些普通條件下無法實現或無法用肉眼觀察到的微觀現象,可以形象地展現一些枯燥抽象的概念、復雜的變化過程和內容形式,同時,刺激著學生的多種感官,可顯著減輕學生的認知負擔,有利于學生的記憶、理解和創新。多媒體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能豐富和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多媒體可以不同的形式同時傳播同一教學內容,各種媒體互相補充,使知識的表達更充分,更易于理解,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也有利于教師在教學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很受學生的歡迎。語文課本中有許多文質兼美,感人至深的名篇,由于年代久遠,跨越國度等原因,教師單憑一張嘴,一支粉筆,學生很難在短時間內真正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而這又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如果不突破此關,學生就無法真正理解課文。教師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可以幫助學生在特定的氛圍里,盡快獲得真切的情感共鳴,突破教學的難點。例如,教師在講授《竇娥冤》一課時,單從文字描述,高一的學生很難真正理解元曲的體裁特點,無法感同身受的體驗竇娥這一人物的內心世界。而利用多媒體播放《竇娥冤》的影視資料,讓學生觀看戲劇,通過專業演員的表演,直觀地認識、了解了“科”“白”的意義,從演員的表情、動作、語言,了解主人公竇娥的遭遇,感受她當時的心情,再現人物形象,讓學生在這一直觀的情境中體會作者的愛憎之情,激發學生的愛憎之情。學生認識和感知事物,有一定的過程和規律,是由感性到理性,由現象到本質,由直觀到抽象等。教師在引導學生了解中外節日習俗與禁忌時,借助圖片讓學生回憶中國傳統節日的習俗,更直觀、明了,學生借助圖片刺激大腦,調動存儲的相關記憶,由圖到文,效果明顯。學生在看畫面的過程中,將自己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也拉近自己和作者之間的距離,情感上的需求得到有效滿足,課文要傳達的情感在加入了學生的自身體驗后更容易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強化教學效果。教師巧妙運用多媒體教學的手段,使課堂教學富有時代氣息,拉近了學生和教材之間的距離,使學生能真實而深刻地體會教學內容中的情感。
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忽視要以學生為主體,可以有意識讓學生深入課文,進入課文中的角色,創設恰當的課堂教學情境。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不同的朗讀,表演形式,布置預習,提示學生應注意的事項,指導學生朗讀,表演。教師在讓學生進入角色之前,自己要先進入課文角色中。這樣,才能很好地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在教師情感的感染下,在教師創設的特定情境中更容易進入課文角色。[2]例如,教師在教學《項羽之死》一課時,為了全面分析人物形象,讓學生能體會到項王烏江自刎前與虞姬訣別時的悲傷無奈,需要讓學生知道項王和虞姬彼此深愛著對方的感情事實,若一方離開,另一方絕不會茍活。因此,教師自己要先進入角色,把自己當成虞姬,吟誦一首《和項王垓下歌》:“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學生被教師哀傷哽咽的真情朗誦感染了,感受到項王不怕死,但卻放下虞姬的真正原因,讓原本勇猛剛強的項王又多一份柔情,讓項王的形象更加豐滿和立體了。學生也進一步深入文本,獲得了更深層的情感體驗。因此,教師先進入角色,才能帶領學生進入情境,體驗情感。這樣,學生就能在教師的感染和引導下,自然而然地與文本、與人物、與教師進行心靈溝通,達成共情。
語文課是學生習得知識、技能,收獲、體驗情感的主戰場,語文教育的宗旨等諸多因素要求教師在課堂中要貫徹“以情優教”的教學理念,教師要依據教育心理學、情感心理學的相關理論和技巧,利用各種有利條件,從教學目標出發,從教材出發,以自己豐富的情感去感染學生的情感,開啟學生的內心世界,為學生創設特定的情境,讓學生在適當的情境中獲得獨特的情感體驗,從而挖掘學生學習的潛能,優化課堂教學效果,使新課堂成為學生激蕩情感、孕育情感、張揚情感、放飛情感的廣闊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