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鵬
(重慶市涪陵第十八中學校 重慶涪陵 408000)
筆者讀著《鬼谷子》,驀然發現書中充滿了先古圣智,并與馬克思的哲學思想有著廣泛的契合。筆者認為,他們都憑借以下幾個方面來預見未來。
馬哲認為,事物的運動是永恒的、絕對的、有規律的。這就意味著,倘能把握事物的變化及其規律性,便可以預見該事物未來的走向。《鬼谷子》在《謀篇第十》(一)中論述道:“故相益則親,相損則疏,其數行也。”人與人打交道、策士游說也要按規律辦事。
書中講述了“高德康識時造英雄”的故事。20世紀80年代,羽絨服市場并不被人看好,它臃腫肥大、樣式老舊,當時最流行的是皮夾克,很少有人將注意力放在其貌不揚的羽絨服上。但高德康認為,“百姓現在的生活還不是特別富裕”,而物美價廉的羽絨服需求量大、市場前景非常廣闊。波司登之所以成為享譽全國的品牌,就是得益于高德康抓住了服裝市場發展的規律。其上述言論完全迎合鬼谷子的謀篇和馬哲歷史唯物論之社會基本規律的原理:一方面,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人們之所以不太關注物美價廉的羽絨服,歸根結底是由于生產力水平太低,百姓生活不富裕,雖然流行皮夾克,但它的流行更是加深了人們買不起衣服的信念,再加上羽絨服還處于初生階段,產量少、樣式不時尚,人們在消費觀念上便偏向于一再節約,消費取向偏向于流行中的皮夾克。另一方面,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羽絨服在服裝行業會不會有地位,不可僅從當時的行情斷定,經濟水平遲早會提高,人們遲早會把某種本該物美價廉的服裝視為生活必需品,與其把機會拱手讓給別人,孰與搶占這一先機,率先開發和批量生產羽絨服。意即:高德康善于把握市場變化的規律,成功地預見到了羽絨服的光明前景,故而掌得先機。[1]
馬哲認為,人類的意識不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形象,還能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律,這就是意識的能動性。這就意味著,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正確把握事物的屬性、變化、規律則可預見未來。《鬼谷子》在《抵巇第四》中說:“自天地之合離、終始,必有巇隙,不可不察也。”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是有跡可循的,而對這些跡象的反映可以成為預見未來的憑借。
書中有一則“陳平脫衣消災”的典故。西漢開國功臣陳平在楚漢相爭時,從項羽處偷逃出來,在投奔劉邦的中途來到黃河邊,上了一條渡船,陳平知道眼前的船上有異常但是別無選擇。“他敏銳地觀察到,船上這幾個人竊竊私語,相互傳遞著眼色”,懷疑其懷中有寶,怕是要被謀財害命,于是陳平以天太熱為由一件件地將上身衣物脫下,動作極為平靜、鎮定,既讓船上的大漢覺得自然而然,又讓他們看到了自己身無半文,最終讓他們放棄了謀財害命的想法、脫險于虎口。意即:陳平通過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以眼見耳聞所得知的信息為據,預見了自己將被謀害的可能性,提前脫衣才得以消災。
馬哲認為真理是有條件的,它總是相對于一定的時間、地點和條件而言的,如果超出了這些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這就意味著,倘能抓住真理的條件性,看到真理可能變為謬誤的潛在性,便能預見事物的演變、提前做好應對的準備。《鬼谷子》在《中經》中提出:“見形為容、象體為貌者,謂爻為之生也。可以影響形容,象貌而得之也。有守之人,目不視非,耳不聽邪,言必《詩》《書》,行不淫僻,以道為形,以德為容,貌莊色溫,不可象貌而得之。”意即,探知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可以憑借他的形容、言語,并以此為據制定游說、制約他的具體辦法;但此法不能用在“有守之人”的身上,因為他們很正直、不易受利益誘惑,也很理性,將自己的真情隱藏得很深。《中經》所述之處世哲學不是放之四海皆準的真理,它也是有運用條件的。[2]
書中講述了一個“互利共贏”的故事。一家專營兒童玩具的公司在創業初期,產品銷路不暢,于是董事長到處推銷,召集各代理商,向他們介紹新產品。董事長剛開始所提的“以一流的價格”購其“二流產品”的提法,是任何人乍一聽都不能接受的。代理商們心想,“一流的價格”還不如去代理目前市場上已經成熟的一流公司的玩具,便將董事長的提法當成謬論來看。然而,董事長說明長遠利益后,代理商的看法就變了。董事長說,目前他們公司缺乏開發一流產品的資金,若大家肯“以一流的價格”購其“二流產品”,則在將來能夠形成與目前業界唯一“一流”的玩具公司競爭,屆時再給予大家優惠,保證產品能夠以物美價廉的優勢搶占更多的市場,則你我都得到了好處。董事長這樣的講解無疑是指明了他之前的想法是可行的,在考慮到長遠利益的條件下是具有真理性的。意即,正是因為董事長抓住了真理的條件性,闡明了其推銷言辭作為真理的條件,才正確地預見了代理商們最終擴大訂單、加強與其合作的“未來”,才敢在眾代理商面前直陳出那么一個看似荒謬的提議。
馬哲認為,事物的變化都是有一定原因的,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倘能準確掌握事物變化的各種原因,便可預見其未來結果,從而提高工作的前瞻性、防止重蹈覆轍。《鬼谷子》在《決篇第十一》中說:“度之往事,驗之來事,參之平素,可則決之。”即無論是過去的經驗、發展的趨勢還是平時的狀況、表現,都可以作為我們預見未來、科學決策的佐證。
書中提到了一個“職場回頭覓香草”的故事。王山大學畢業后在一家物流企業銷售部門工作,后因發現上司脾氣太大而跳槽到了一個完全不能適應的工作環境,于是后悔不已。后來,他在網上瀏覽到一則招聘信息,以前的公司在招聘人才。他思之再三,鼓起勇氣給原公司的人事打了一個說明想要回去的電話。人事不解,認為“好馬不吃回頭草”,而王山不卑不亢的“不放棄好機會”的言辭打動了人事,半小時后收到了聘用信息。半年后,王山憑借獨到的談判技巧和決策能力,迅速推廣業務,一戰成名。意即,王山之所以能重返原公司并創造佳績,是因為他深知以下原因及其后果:1.如果自己繼續在不適應的環境工作,自己可能永遠也不能成功;2.如果自己沒有談判技巧和決策能力并在原公司有所展露,人事是不會同意他回去的;3.如果自己不回去,原公司可能很長一段時間找不到好人才,孰與迷途知返,解公司燃眉之急,也好給上司一個好印象,使上司的“壞脾氣”不發在自己身上。是故,我們可以用已知的原因預見對應的結果,并以此為據,行明知之舉。[3]
馬哲認為,事物的發展是從量變這種不顯著的運動狀態開始的,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倘能準確把握微妙的變化,便可預見其可能引發的質變;而壞的量變引發壞的質變,因此,探知不良量變時,要防微杜漸、及時抽離。《鬼谷子》在《抵巇第四》中有言:“巇者,罅也。罅者,澗也。澗者,成大隙也。”如果發現了細微的“隙”卻不能及時堵住,則一定會潰于蟻穴、引起巨大的不良后果;而這里的“巇”就是量變,它是我們預見“大隙”這個質變的憑借。[4]
書中有一則“王翦‘自污’以求安”的典故。自古以來,兔死狗烹的案例屢見不鮮,王翦深知自己作為一個老將,若帶60萬兵出征伐楚,必致秦王嬴政猜忌其功高蓋主,進而危及帝位,終遭枉殺的質變,于是他決定向秦王嬴政裝出自己老邁昏庸、求財貪財的“自私德性”,終秦王才打消了對他的猜忌,放心將60萬兵交于王翦并成功滅楚。意即,王翦以貪圖名利而自污,是基于他對秦王多疑德性的深刻把握和對秦王“恐其反叛”的疑慮的微妙澗隙的認知并以此為據作出準確的預見——不自污,不僅不能再創戰績,反而可能枉死于帝王之疑心。
綜上所述,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很多方面均與鬼谷子的思想不謀而合,且為我們預見未來、科學決策提供了眾多憑借,值得深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