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英
(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春江中心小學 江蘇常州 213000)
什么叫儀式感?簡單來說,就是發自內心去重視一件事。任何一件平常而簡單的事情,我們都可以賦予它意義。儀式感是人們表達內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儀式感無處不在。婚禮就是一種儀式感的外顯;我們過生日就是一種儀式,見證我們的成長;在校園生活中,學生每天都面臨著上課下課的儀式。這些都讓我們感受到了成長、生命、婚姻、紀律的神圣感!這就是儀式的力量,它可以帶給我們神圣感、安全感、秩序感、歸屬感、使命感。
學生生活中大部分的時間是在集體生活中的。班級活動的開展對于每個學生的成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對于學生來說,他們通過班級活動既可以獲得滿足和認可,又能得到鍛煉和提高。因此,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是塑造學生人格、培養學生能力、形成團結向上的班集體的重要手段。班主任需要挖掘班級活動中的儀式感,并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提升對自己的認識,發掘不一樣的自我,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乃至生命中留下精彩的瞬間。
新課程強調的教育觀、學生觀、教學觀都把“人”作為教育的支柱,以人為本,以人的發展為本。我們在的班級活動中,也應該貫徹這樣的理念,以學生為主體,尊重每個學生成長的階段性和差異性。我們總說五只手指有長短,那一個班這么多學生,其個性、學習能力都不盡相同,在班級生活、集體活動乃至學習上呈現出的狀態肯定不同。班主任老師應該關注到每個學生的個性成長,給每個學生一個向上生長的平臺,積極培養出向陽向善的陽光學子。
“班牌”是一個班級的代表。在學校舉行集體活動的時候,在放學整班走出校門的時候,班牌代表的是一個班級。舉班牌的學生就是“萬眾矚目”的。那這光榮的位置給誰呢?為此,我們班進行了“每日之星”評選活動。
1.借助一節班隊課,對“每日之星”的評選進行介紹。
2.征求學生的意見,確定“每日之星”的評選依據。
1.結合學校活動或者班級事務,每天確定一個主題。學生根據每日主題參與評選。
2.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和傾向性地表揚、展示部分學生的行為或者作業。
3.獲得“每日之星”的學生獲得舉班牌的機會,舉起班牌帶著全班走出校門。
由于人類對主、客觀世界有著相似的心理體驗及認知方式,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同一事物在一定程度上使用相同或相似的概念隱喻,這就構成了隱喻直譯的基礎。如:
1.班級管理在評價中得到提升
我們都知道,班級中有眾多的學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其發展也各不相同。但每個學生想要獲得表揚和展示的心是一樣的。因此,我們要針對班級中學生不同的情況進行有傾向性的評選。例如,表揚管理能力比較強的學生,可以規范班級中的整個班干部隊伍;表揚課堂積極舉手的學生,可以調動整個課堂的氛圍;表揚書寫認真的學生,可以強化班級的書寫習慣。
2.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成為“焦點”
當然,我們還要關注的是班級中的一些弱勢群體。他們可能并沒有管理能力,書寫表達也不如其他學生。我們就要給予這些學生更多的機會,抓住并放大其閃光點,讓自信在他們身上張揚,讓陽光寫滿他們的臉龐!
給一個學習生活中細微的活動加入一點“儀式感”,讓學生在這個活動中發現自我,悅納自我,這就是班級活動對每個學生都起到的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這種教育功能不同于課堂教育。它雖是無形的,但又是無所不在的,就像春雨滋潤著學生的心田,陶冶著學生的情操,塑造著學生的靈魂。
課標提出:“把班級還給學生,讓班級成為學生成長的家園,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班級中成長”。作為一名班主任,我力求“把班級還給學生”,發揮每一位學生的主動性,讓每個學生在自主活動中培養自我教育的能力。班級是每個學生生活學習的場所。理所當然地,班級活動更需要全員參與,讓每個學生都能在活動中感受快樂,體驗成長。下面以班級中實行的植根銀行評價細則為例。
任何評價都是有單位的。班級的植根銀行評價從大方面來講以小組為單位,從細處著手就是以同桌為單元。明確單位之后,組長組員就可以互相了解,初步明白小組成員的優劣勢所在,以便日后小組活動的開展。
“課堂表現”包括:課堂上積極舉手發言,回答兩次或者發言質量高的加一分。
“平時作業”包括:《練習冊》《習字冊》《家作本》上字跡工整,得到老師表揚的,加兩分。《默寫本》上獲得全對的,加一分。
“崗位表現”包括:自己負責的衛生區域,在一周內沒有扣分,則為自己直接加10分。如果扣分,則不加分。
“文化基礎”包括:在練習中,達到優秀的學生每人5分,良好的每人3分,進步較大的每人5分。
“文明禮儀”包括:能做到用餐光盤的每次加1分;發現教室地面臟或者有明顯大垃圾的扣分
針對學生每天的表現,老師進行每天的分數記錄。一周后,老師對每組的分數進行公布和反饋,獲得優秀小組的學生每人都可以獲得老師的獎勵。
植根銀行的受眾是班級里的所有學生。這個評價機制的產生是用來規范學生的日常行為,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但是,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自律性不同,能在評價機制中獲得最后的道德幣并存入銀行的不多。久而久之,這個活動就失去了意義。而高山評價機制,可以讓每個學生都成為活動的主角。每個學生的失分加分都關乎小組的榮譽。小組作為一個團隊,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這個班級活動的體驗過程中,學生收獲的不僅是一個分數,還感受到這是為一個團隊付出。這樣,培養出的是團隊的力量,從而形成一種凝聚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實現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礎;自我管理則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標志。”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如何做到自我管理呢?那就讓學生成為活動中的主角,讓主角的“光環”約束他們的行為。
進入小學的第一次運動會,學生充滿著美好的想象和期待!但是運動會到底是怎么樣的?我們可以做些什么?學生一無所知。為此,我們在運動會前,開展了一次班隊課,讓剛入學不到一年的學生明白運動會的含義,明白運動會有哪些任務。然后,我們給每個學生分配一個適合他的崗位,如“賽況播放員”“小小服務員”“拉拉隊”“精彩瞬間記錄員”等。這些看起來并不起眼的小崗位,讓學生知道一場運動會并不是班主任老師、幾個運動員的事情,少了班級中的任何一個人,這都不能完成。
“集體是教育的工具。”通過這次簡單的賽前班隊課,每位學生都融入了這個集體,自發地產生了為集體而努力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通過運動會中每個學生的參與,每個學生都成為了活動的主角。主角光環讓每個人成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學生在投入參與的過程中,感受到了班級作為一個集體的溫暖,讓班級對于他們來說不再只是學習的場所,更是一個溫暖的家!
這種長期的儀式教育,可以讓學生以感恩之心生活,可以讓學生遵守秩序,養成自覺性和自律的習慣。自覺性和自律是一個人區別于他人的最優秀的品質。葉圣陶指出:“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須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說一個人有能力,無非是他的好習慣多一些;說一個人沒能力,也無非是說他的壞習慣多一些。”儀式感的力量,就在于“塑造”,而不是“灌輸”。我們通過日常固定的小儀式,引導學生心存敬畏,追求崇高,認真讀書,積極生活,詩意棲息,使“儀式感”外化于行,內化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