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強
(甘肅省慶陽市環縣第二中學 甘肅慶陽 745701)
目前,在“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下,教師不僅要讓學生牢牢掌握數學知識,還要幫助學生提升獲取知識的能力。數學是一門抽象性較強的學科,初中階段是小學時期和高中時期的重要銜接階段。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學習能力十分重要。構建初中數學高效課堂的關鍵之處是提高初中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初中數學教師應該注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高效教學。
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中,教師主宰著數學課堂,在講授課本理論知識的過程中,學生一直充當著觀眾的角色,導致學習一直處于被動狀態。這樣枯燥無聊的學習方式會使學生漸漸喪失學習數學的興趣,在課堂教學中會選擇性的聽知識,無法做到真正的應用。因此,利用“教學合一”的方式構建初中數學高效課堂勢在必行。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的中心環節,是學生獲取知識和提升能力的主要環節。教師應該成為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激發學生的學習認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教師教學時不僅需要傳播知識,還要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在授課中將教和學緊密相連,有機整合在一起。以此,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強化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學習意識,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1]
心理學家研究得出:興趣是直接推動學生學習活動的重要心理因素,是激發學生求知欲和探索欲的最大原動力。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教師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數學知識抽象難懂,使很多學生有學習壓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設計一些能讓學生產生學習興趣的環節。抽象和復雜都是數學科目的特征,教師在打造高效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時,應該讓學生通過自身體驗主動學習,教師注重引導學生在“教”中學會“學”。教師是學生課堂自主學習的引導人,學生在探索中挖掘自身學習的能力,從而體會到自主學習的快樂。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知識和經驗,讓學生迅速沉浸在自主探究學習中。
例如,教師在教學七年級數學下冊第五章“平移”一課時,可以利用生活實例來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直覺思維。教師可以先為學生展示幾幅動態圖:物體隨升降電梯上下移動;火車在平直的軌道運行;鴨子在水中沿直線漂浮;小船在水中勻速水平運行等。學生通過這些動態圖了解了平移的特征,并且由這些生動的圖像激發自己的學習興趣,能夠發現特殊圖形的共同特點,并且學會自己根據平移的性質特點去繪制圖形。“課程標準”中指出圖形的變換是“空間與圖形”領域中的重要內容。學生能夠在學習和探究、歸納中總結出平移的基本特征,發展自身的抽象概括能力。
再如,教師在教學七年級數學上冊第四章“幾何圖形”一課時,可以為學生播放豐富多彩的圖形世界,學生從中找到熟悉的圖形,積極投入到課堂學習中。教師為學生出示實物(方形紙盒、茶葉罐、足球),讓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產生躍躍欲試的想法,教師抓住課堂氛圍契機,讓學生將相應的實物和圖形用線連接起來。然后,教師為學生出示長方體、正方體、球、棱柱、圓柱、圓錐模型,學生通過真實感受,而探究出這些立體圖形的特征,教師再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找出立體圖形的例子。學生通過與生活情境相近的課堂學習,能夠積極主動參與到師生互動中。學生在“教學合一”的模式下,消除了學習壓力,從而提高自身的思維想象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初中的學生正處于精力充沛和活潑愛玩的年紀,他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較強。不同學生的思維和學習能力都不盡相同,學生在課堂上理解知識的能力也不同。因此,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進行課堂教學,對學生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提高初中數學課堂的有效性。教師的教學設計要立足于全體學生的實際情況,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在課堂學習達到飽和狀態。教師抓住學生的身心特點去實行“教學合一”模式,讓學生在課堂上發表見解。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2]
例如,教師在教學七年級數學下冊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組”一課時,在教學設計中要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這一節課的教學目標不僅需要讓學生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組以及它們的解的概念,而且需要掌握實際問題中會遇到有多個未知量互相依賴,互相影響的現象,學生需要體會到二元一次方程組就是反應現實世界中的兩個未知量之間的關系的一種模型。學習成績相對一般的學生,教師只要求他們掌握學習中的第一個目標。然后,讓成績優秀的學習引導他們第二個目標的學習;成績相對優秀的學生需要掌握兩個教學目標。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采用“教學合一”的方式讓學生通過手動心記的感官學習。教師在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中,要對學生及時進行指導。教師通過本節課的教學,讓學生能夠更加樂于互幫互助,促進學習水平整體的提升,從而構建初中數學高效課堂。只有當學生的整體成績和理解知識的能力得到提升,才能夠構建初中數學高效課堂。
教師在初中數學課堂實際教學中,要為學生的“教” 和“學”提供機會。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能夠通過自己主動探究和教師的講解掌握新知。教師可以通過問題式教學和小組合作模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思維創新能力。學生在教材中所學到的知識都是前人總結的經驗,學生要學會把這些間接經驗變為自己的直接經驗。因此,學生需要在課堂上經歷“學習—思考—實踐”的過程,才能將課堂所學知識內化于心。
例如,教師在教學七年級數學上冊第四章“直線、射線、線段”一課時,線段、直線和射線是一組比較抽象的圖形,學生直接感知有一定困難,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線的特征”,借助生活中有關線條的圖片讓學生小組討論它們的聯系和區別。教師在學生小組討論后,為學生總結出直線、射線、線段的定義和它們如何用字母去表示。然后,教師繼續讓學生討論生活中有哪些可以近似的看做線段,學生思維后在小組內發言。這樣,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能讓學生體會到“教學合一”的方式,并在討論發言中提高自身的思維創新能力。[3]
再如,教師在教學八年級數學上冊第十一章“多邊形及其內角和”一課時,可以采用問題式教學激活學生的思維。教師為學生畫出一些線段圍成的圖形,在學生議論的基礎上,教師提問:這些線段圍成的圖形有何特性?學生回答:這些線段都在同一平面內,并且由不在同一條直線上的幾條線段首尾順次相接組成。教師緊接著讓大家根據三角形的定義給出多邊形的定義。當學生對多邊形的知識掌握了解之后,教師提問學生從四邊形的一個頂點出發可以引幾條對角線?它們將四邊形分成幾個三角形?那么,四邊形的內角和等于多少度?學生開動思維積極回答,教師抓住契機為學生總結出多邊形內角和的公式。學生通過這種學習方法,能夠培養自身的知識遷移能力,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4]
總之,教學改革是一步步積累下來的,構建高效初中數學課堂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一個數學教師都應該積極投身于課堂教學改革,在教學合一模式下發現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幫助學生分析問題。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并不是課堂的全部,只有加上學生的“學”才能夠讓課堂找到支點。“教學合一”模式能夠充分體現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并且學生能夠成為學習中的主人。學生在高效課堂中不斷產生成就感,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最終牢固的掌握知識,為以后的綜合發展打下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