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發勁
(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民族中學 云南耿馬 677506)
新課程標準強烈要求教師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教學核心。為了更高質量地完成新課程標準教學的目標任務,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從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出發,對教學方法與模式進行有效地優化與創新,激發學生主動、積極地獲取化學知識。在發現、分析、解決化學問題的過程中,教師應幫助學生感受到化學學習的樂趣,尋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以此保證學生化學學習質量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實現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培養。
在新課改深入推行的大背景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是教師所面臨的重要教學任務之一。化學作為初中教育中一門非常重要的基礎性學科,對于學生今后的學業發展以及人生道路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目前初中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更注重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這完全違背了素質教育所提出的培養創新性人才的教育理念。化學與其他學科相比較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它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非常廣闊的觀察、思考與操作的學習機會。教師如果合理借助化學教學的特殊性,對學生進行積極地引導,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那么,不僅可以更好地響應新課程標準的教學要求,提升化學教學的實效性,而且可以讓學生在今后更好地適應飛速發展的新時代,能夠快速地融入到社會發展中,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從而真正意義上實現初中化學教學的本質。
無論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還是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都要注重強化學生參與知識探究的積極性,保證學生的學習狀態。[1]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大膽發現問題、勇于提出問題、積極解決問題,教師在開展教學時就可以依據初中學生思維活躍的特點,為學生創設相關的課堂教學情境,豐富化學課堂教學內容與形式,為化學課堂教學增添更多的趣味性。這樣,教師既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也讓學生的化學學習狀態由被動轉化為主動,逐步實現學生創新思維的有效培養。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化學九年級上冊“愛護水資源”一課時,為了有效集中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注意力,教師可以為學生創建一個有趣的問答情境。如世界上最大的儲水庫是什么?世界人均水量最多的國家是哪個國家?中國人均水量約占世界均值的多少?我國人均水量最多的省是哪個省?最少的是哪個省?世界上有多少人口處于缺水狀態?等。這些問題雖然處于學生的知識盲區,但是卻能夠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教師在給出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以后就可以運用信息技術展示提前制作好的解疑PPT,讓學生在精神高度集中的狀態下來了解世界和我國水資源的狀況,使他們深刻地認識到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意義,形成強烈的愛護水資源的意識。教師在講解完課堂基本知識以后還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自己在課堂上所收獲到的知識,對自己所在區域的水污染情況進行調查,并提出一些針對性的改進策略。教師依據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利于他們思考與鍛煉的教學情境,不僅可以有效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參與化學知識探究的積極性,而且能幫助學生高質量地消化化學知識,并且學會靈活運用化學知識,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化學學習思維,讓學生能夠在化學學習過程中形成獨立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逐步實現學生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的有效培養。
實驗是化學教學的重要教學內容。在初中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高質量地開展實驗操作,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透徹消化化學知識,而且能實現學生各項綜合能力的有效培養。但是在傳統的化學實驗教學過程中,大多數教師都是以演示教學或者是直接讓學生按照教材上的實驗步驟進行實驗操作。這樣的實驗教學雖然能夠實現整個實驗教學流程的可控性,但是卻會在一定程度上束縛學生的學習思維,導致學生在化學學習中無法得到進一步的突破。[2]為了讓實驗教學發揮出更大的教學價值,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就一定要注重實驗教學的創新,以利于學生思維鍛煉的形式開展實驗教學引導,充分挖掘學生的化學學習潛力,促使學生能夠在化學實驗的思考與探究中逐步開闊自身的化學學習思維,實現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培養。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化學九年級上冊“質量守恒定律”一課時,教師在開展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自主地說一說自己對待質量守恒定律是否認同,分別說出自己的理由。教師再將觀點相同的學生組合成學習小組,讓學生以組為單位依據小組所認同的觀點進行實驗設計,每個小組在設計完實驗以后即可將總結好的實驗方案反饋給教師,讓教師確認實驗的可行性。對于可行性較高的實驗,教師就可以讓學生以組為單位自行進行實驗操作;對于可行性較低的實驗,教師則需要給他們指出實驗的不足之處,讓他們完成改善以后再進行實驗操作。教師通過將所有的探究權交還給學生,讓學生自行進行實驗的設計與操作,不僅可以進一步凸顯學生在實驗操作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學習思維,形成屬于自己的知識學習體系,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而且可以讓學生深刻地認識到永恒運動和變化著的物質。這樣,學生明白了既不能憑空生產,也不能憑空消失的道理,樹立了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在化學學習中實現了綜合性成長。
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僅僅依靠課內時間是完全不夠的,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還應當積極地組織學生開展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開闊自己的化學學習視野,豐富自己的學習經歷,以此逐步提高學生的個人創新能力,實現學生在化學學習中的綜合性成長。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化學九年級下冊“金屬資源的利用和保護”一課時,這節內容主要是讓學生知道一些常見的金屬礦物質,了解從鐵礦石中將鐵還原出來的方法,探索出防止金屬生銹的方法,明白廢棄金屬對于環境的污染,認識到回收金屬的重要意義。教師在完成課堂教學以后,為了實現學生的進一步突破,可以組織學生在課下開展“保護金屬資源,放大他們價值”的實踐活動。這個實踐活動就是讓學生在課下對生活中一些被埋沒的金屬進行價值的放大,如尋找一些被腐蝕了的金屬,依據自己在課堂上所收獲到知識對被腐蝕的金屬進行養護處理,依據自己的生活環境設計金屬保護的有效方案,對生活中一些廢棄的金屬進行二次利用等。教師通過組織學生進行相應的實踐活動,可以有效地開闊學生的眼界,優化學生的學習體驗,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充分地感受到化學學習的重要價值,學會對化學知識積極、靈活地運用,以此提升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保證學生的化學學習質量。[3]同時,教師通過運用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進行化學知識的延伸,還可以有效地開闊學生的學習思維,讓學生學會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化學知識價值的放大,以此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實現學生在化學學習中的可持續發展,進一步加快初中化學教學任務的高質量完成。
總而言之,在素質教育全面推行的大背景下,教師要想更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就必須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作為重點教學任務。化學學科本身對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具有得天獨厚的教學優勢,因此,化學教師更應該依據化學學科的特點與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對學生進行積極、有效的化學教學引導,讓學生能夠在化學知識的探索過程中產生更多新的化學學習思維,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實現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培養,以此推動學生在化學學習中的全面發展,實現為國家培養出更多創新型科技人才的教學目的,加快初中化學教學任務的高質量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