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麗
(江蘇省南通市實驗中學 江蘇南通 226000)
學生歷史學習過程是運用所學知識和結合自身已有經驗正確看待過去,面對現實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這要求學生具有完備的歷史知識和自主分析判斷能力,同時展現獨特的歷史視野和多變的思維能力,為教師合理評價學生提供不同維度。反思歷史教學過程,教學評價仍然受制于傳統思想,不僅方法老套、形式單一,而且知識優先、能力次之的評價弊端不時充斥著整個歷史課堂。構建科學合理的教學評價方法對于激發學生歷史學習興趣,優化課堂教學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盡管教學評價有異于課堂教學活動,但其重要性絕不亞于課堂教學活動。它既能實現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對學生知識接受狀況的考查目的,也能發揮評價對課堂教學的導向作用,促使教師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把僅僅關注學生學的結果轉變到關注學生學的過程中來,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對教學主體的重視,最終在以下兩個方面優化歷史教學系統,加快歷史課程改革步伐。
歷史教學評價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對學生參與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表現以及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評價,教師必然會反思教學過程,通過反思,教師可以總結課堂教學中令人滿意的方面,包括合理化教學帶來的課堂教學氛圍的改善,教學過程達成課前預先設計的目的等,也包括教師對課堂突發性事件應變方式與處理策略的總結等。教師除了通過評價反思教學方面外在的積極變化外,還可以歸納、總結課堂教學過程中心理學基本原理的運用所帶來的成功啟示等方面。教師在反思教學成功案例的同時,還兼顧反思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不足,甚至弊端,從而自主調整教學策略,轉變教育教學方式以應對歷史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新老問題。毋庸置疑,這種源于教師自覺成長的教學活動能夠促使教師深化教學研究,積極主動探索歷史教學問題,同時教師基于積極評價基礎上進行的任一方面的反思,只要日積月累,并且及時分類整合,學會提煉一些具有規律性的東西,就一定會拓寬教師專業化道路,實現課堂教學與專業化同步發展的目的。
歷史教學評價既關注學生最終學習效果,又評價學生學習過程對最終效果產生的必然影響,這對大部分學生而言,一方面他們會主動摒棄歷史學習就是平時懶散,考前死記硬背的錯誤認識,另一方面他們會更加重視形成良好歷史學習習慣,期待提高歷史學習效能,評價的外溢效果不言而喻。誠然,教師對學生小到學習習慣、大到課堂參與行為進行各種積極評價會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產生不同影響。對于歷史學習優生而言,面對來自教師的積極評價,他們的學習動力越發明顯,當學生爭強奪魁的欲望更加強烈時,他們越會從小處著手發現自己在歷史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而自覺從優化學習方法入手,把歷史學習過程從自然導向必然階段,更好管控學習行為,提高學習質量。對于歷史學習比較困難的學生而言,他們會對教師的積極評價投桃報李,面對教師每次給予的積極評價,他們既能夠抓住機會,在自己已有的能力內表現出讓教師刮目相看的學習行為,力爭在同伴群體中展現自己的獨特之處,又會靜下心來重新認識自我,主動改變自己在教師心目中的形象。
歷史新課程標準把構建科學評價作為推動歷史教學改革的助推劑,由此我們不難發現科學評價方法在歷史教學系統中的重要意義。誠然,歷史教學評價方法的構建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不可能立竿見影,我們教師要在長期教學過程中注意摸索和總結,既確保評價方法易于操作,又確保對教學過程產生實質性影響。
歷史學習過程是學生思維多方向發散過程,因此,課堂教學必須重視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同伴,以及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多維互動,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基于這一特點,教師除了要搭建學生積極表現的舞臺外,還需要通過教學評價激發學生課堂參與的熱情,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教師尤其要通過打造和諧課堂教學氛圍,營造良好師生關系,確保學生心無懼怕,敢于表達、勇于展現。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發言,不歧視學生思維的任何“幼稚”,對于學生發言中閃爍的任何思維火花要細心呵護,讓其蔓延,并通過教師的連接和詮釋引發所有學生共鳴,從而實現一人發言,全體受益的目的。歷史作為人文學科有其自身優勢,特別容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把歷史知識教學與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結合起來,通過正面評價激發學生參與熱情,為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奠定堅實基礎。誠然,學生都是鮮活的個體,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也許有著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教師在確保學生思想認識正確的前提下,需要通過積極評價體現對學生獨特想法的理解和支持,對于學生思考不夠全面和對所學知識掌握不透徹的地方,教師要通過有效啟發,確保學生深入思考以嘗試成功的喜悅。無論哪個教學環節,教師要多看學生的優秀方面,尤其要重視評價對學困生的激勵作用,既可以創造條件讓學困生多方面展現自己,也可以減少教學難度,不放過任何一個可以利用的機會表揚他們,讓學困生能夠有展示自我的機會,讓他們從以往教學的配角變成師生心目中的實踐者、進步者,體現評價為教學服務的思想。
隨著歷史課程改革的推進與深入,單一課堂教學評價方式已經無法適應歷史教學發展,甚至成為歷史課程推進的障礙。一方面,傳統單一的歷史評價方式嚴重影響著評價的效度,不僅無法體現真正意義上的形成性評價,而且也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展現;另一方面,它無法有效反映學生真實學習狀態,一定程度上成為制約教師客觀評估教學動態的負面因素。因此歷史教學評價方式需要與時俱進,體現評價層面的豐富性和評價方式的實用性。事實上,長期歷史教學中,廣大教師已經總結和積累了很多有益的評價方式,諸如,建立在觀察學生課堂參與程度與態度基礎上形成的觀察評價方式;通過學生在各種歷史探究活動中或者小組合作學習中表現的基礎上形成的活動評價方式等。但是實際教學過程中,還有些優秀的評價方式并沒有得到教師應有的重視,沒有形成理論的歸納與提煉,僅僅在教學評價中曇花一現。誠然,歷史教學評價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沒有統一不變的模式,關鍵在于教師需要研判哪一種教學評價方式更適合自己當下課堂和學生實際,通過判斷與對比,教師才能對學生學習行為進行更為科學合理的評價,例如,歷史探究活動有異于簡單的歷史學習行為,它包括學生參觀歷史博物館,聆聽對歷史人物或者歷史事件的講解,學生對歷史模具的制作等方面,同一個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表現與其在探究活動中的表現可能判若兩人,教師一方面要通過探究活動評價學生運用歷史知識解決探究問題的能力,還要看學生在探究活動中能否進行有效反思,發現自身學習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以期達成不同活動對學生后續歷史學習的積極影響。
和眾多學科教學評價一樣,歷史教學一直以來受教師評價主體的困擾,即教師居高臨下評價學生的一言一行。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學模式正在逐漸擺脫傳統知識一味灌輸的方式,開始走向學生自主構建知識的過程,學生主體地位較以往都有很大提升,相應地,學科教學評價也應體現學生主體評價思想,首先,教師拓展評價內容,給予學生必要評價空間。對于長期以來一直處于教師評價體系下的學生而言,要一下子使他們轉變成評價主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教師可以循序漸進加以解決,包括通過拓展評價內容,讓學生享有參與空間,例如,對于文本內容的解讀與評價往往是教師的權利,學生一般處于接受狀態,鑒于確立學生評價主體的教學思想,教師應該鼓勵學生閱讀文本、分析文本,分享觀點,雖然學生知識有限,對文本的解讀也并不像老師那樣符合史實,貼近實際,但是教師應尊重學生的理解與詮釋,讓學生體驗到他們作為評價主體得到了應有的尊重與理解,從而鼓勵他們評價的信心。其次,教師在傾聽過程中的積極反饋。教師傾聽學生評價,并分享教師自己的觀點,對于大部分學生而言是他們渴望的反饋,是他們走近教師、融入課堂的重要途徑。一方面,學生感受到教師的認同,同時也能從教師觀點分享中獲得真知,形成自己的學習策略。另外,擴大評價范圍,引領學生對同伴的關注。在學生敢于對文本進行評價后,教師還要指導學生學會更高層次的評價,特別是對同伴學習表現進行評價,通過評價別人在歷史學習過程中的優缺點,發現自身學習過程中存在的不足與問題,這對于提高學生學習效果有著重要的意義。
眾所周知,評價可以促進教學,因此我們教師要善于運用評價效果的反饋作用,在以下幾個方面實現評價對教學的積極作用,第一,運用評價對歷史教學的導向作用。科學評價體系有助于教師轉變歷史教學觀念,把教學重心從過去研究如何教,轉變到現在如何引導學生學的層面,實現歷史教學觀念的正向轉變。誠然,歷史教師教育創新思想隨著教學觀念的轉變形成與發展,教師專業發展道路會更加清晰與可規劃,促使教師在深入研究歷史教材與歷史讀物的同時,還關注史學研究的最新動態和最新成果,確保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更加自信、更加游刃有余。第二,運用評價對學生學習的動態把握。學生能夠全身心投入到歷史學習中少不了教師的鼓舞與激勵,積極教學評價的效果不言而喻,但是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法體驗歷史學習興趣,不能實現經歷和體驗知識形成過程時,除了非智力性因素影響外,還與教師教學評價運用的偏差有著必然聯系,包括教師評價的空泛與評價的牽強,這使得評價無法真正到達學生心靈,無法實現師生在教學過程中情感的共鳴,這無疑會促使教師有的放矢,重新構建以評價促進學生積極向上的評價方法。第三,運用評價實現課程資源的優化組合。歷史教學評價既牽涉到課程資源中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也涉及靜態的課程資源文本,這三者在教學過程中相互作用,彼此影響,因此歷史教學必然也應該重視對它們的評價反饋,歷史新課程背景下,文本資源越來越體現著”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喜人局面,通過教學評估與評價,我們既需要思考教師備課如何遵循文本,但又不受制于文本,學生學習如何依靠文本,但又不死記硬背文本知識,只有優化課程資源評價才能實現教學協同發展的目的。
總之,我們教師必須深刻認識積極評價對歷史課堂教學的促進和推動作用,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立足課堂,營造和諧教學氛圍,構建有利于學生健康成長的科學教學評價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