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小兔
(安徽省蕪湖市第29中學 安徽蕪湖 242400)
“教學做合一”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中的重要思想。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時至今日,這一思想仍未過時。本人從教二十余年,曾因工作調動,中途接手一個新班級,這個班級是年級所謂的最差班。這所學校地處城鄉接合部,當時正好趕上拆遷征地,很多家庭短暫富裕了,不注重孩子教育。學生受到家庭因素、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形成紀律散漫,學習自主性差等現象。所謂的問題生,大多數內心敏感、自卑、脆弱,以前的教學方式已經滿足不了日常教學的開展。因此,我深入探究陶行知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模式,運用陶行知先生“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熱忱和師愛,對學生進行關愛,和他們溝通,給予鼓勵,同時對屢教不改的同學,嚴厲批評。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班級成績顯著提高,遵守校紀校規有很大改觀,班風班紀有了質的飛躍。
不同的師生關系反映了人們對師生身份的不同認識。傳統的師生關系是一種主動傳授和被動接受的關系,教師是教育的主體,處于絕對的權威地位,教師與學生處于相互對立的狀態。而這只能通過知識與技能等信息媒體進行溝通,很難形成互動合作的關系。不改變這種權威與服從的傳統的師生關系,師生之間就容易產生矛盾,造成師生隔閡,給教學和管理帶來很多不利。在新課程體系中,新的課程理念要求要搞好教學就必須密切師生關系,要求在學校教育中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即在民主平等的基礎上,構建融洽、和諧的學習氛圍。教師和學生之間互相溝通和交流是學校教育的核心因素,新課程倡導建立一種平等合作、對話理解的師生關系,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創造有利條件。在這種關系中,師生之間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學習、教學相長。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參與者,是學生的友伴。
在中學數學課堂上應該如何運用“教學做合一”思想進行教學,取得怎樣的作用,從而更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淺談。
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扮演了絕對權威的角色,通常都是我講你聽,我寫你記。比如遇到找規律的題目,有的老師為了節省時間,直接告訴學生答案,學生解題能力沒有得到培養,以后遇到類似題目還是不會。我告訴大家從觀察、分析、歸納、猜想、驗證這些方法來解決規律題,果然很多同學解規律題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再比如在講如何判斷兩個三角形全等,故意思維卡頓,多留幾分鐘給學生思考,發現證明思路不止一種,從中發現了一題多解。
“教”應圍繞著“學”和“做”來展開,這就要求教師在制訂教學計劃時,依據對于班級學生各方面情況的了解,合理制訂教學策略,受到家庭、學習能力、智力等因素的影響,學生個體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加大了教師教學難度。我在教學實踐中,采取分組分層教學法,把學生按成績好、中、差組合在一起,通常六人左右一組。大家在一起互幫互助,同時小組之間互相競爭,每一次測驗把小組總分進行排名。這樣小組內,成績好的同學會主動幫助成績落后的同學,成績差的同學,考慮到小組的榮譽,也會加倍努力,成績自然提高了。積極踐行陶行知的“小先生制”教學法,大家爭當“小先生”,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自己的能力也潛移默化地得到提高。同時“分層”布置課外作業。在課堂上不再是一講到底,“滿堂灌”,而是逐漸嘗試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教師由知識的權威轉為平等的參與者和合作者。在這種新型教學模式中,學生積極思考,大膽質疑,勇于探究,課堂上呈現出積極、互動、合作等,學習效率有了很大提高。
新課程標準中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教師應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的經驗。”為了使學生能生動活潑地學習,能充分地展示自己,能在思辨中探求新知,我們采用“討論式”教學模式。“討論式”教學法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學、自講,以討論為主的一種教法,在以課堂集體教學為主要教學組織形式的前提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圍繞一個或幾個問題相互交流信息,發揮群體的積極功能,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在獲得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散思維,培養合作,學會創新,既可以體現全面性、全體性,又能體現差異性。而在我們的數學課堂中,討論式課堂教學結構是以教學問題為主線,問題是討論的中心,討論始終圍繞問題進行,以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為重點,創設教師創造性地教,學生合作探究式地學的開放的教學環境,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
變“教授法”為“教學法”,以往的課堂是先生教、學生學,學生是被動接受知識,學習效果不理想。教學法就是教學生學習的方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課堂的教學設計都是以學生為主,增加數學知識的趣味性,利用合適的導入,緊緊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改變以往的“要我學”為“我要學”,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采用學習小組的合作形式。一般四到六人一組,每組都有一位數學學習能力比較強的同學,一個問題提出,一般都由同學們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得出結論。例如,我們在學習勾股定理之前,讓同學們課前自己動手,先畫直角三角形,然后測量出它們的三條邊長,找出他們三邊之間的關系,同時利用閱覽室、圖書館以及網絡等查找勾股定理的證明方法。上課時,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后,到講臺上演示,利用教具展示給大家看,如果同學回答不正確,小組同學接力完成。每次測驗結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排名,這樣組內同學為了小組榮譽,會主動幫助成績落后的同學,而成績落后的同學也會加倍努力。同學們在團結和互助下,整體成績都會提高。特殊情況下,會實行“一對一”結對幫扶,學習道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在數學課堂中,積極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為了得出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的性質,很多同學畫出的三條線段沒有重合在一起,這是因為誤差。而利用幾何畫板,可以在屏幕上作出斜三角形ABC及其角A的平分線,BC邊上的高和中線,之后用鼠標在屏幕上隨意拖動點A,利用幾何畫板功能,此時△ABC和“三線”在保持依存關系的前提下隨之發生變化。學生們更好地掌握了“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這一定理。我們學習圖形變化——平移、翻折、旋轉時,運用幾何畫板作圖功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變抽象為具體,把變化過程展現得淋漓盡致。
大家都知道,傳統數學課堂教學,主要是教師傳授數學知識并概括知識要點,學生對所學的數學知識處于被動接受,學生容易產生厭學情緒,在教學過程中,恰當創設教學情境,能很好地吸引學生的興趣。
例如:在七年級學習抽樣調查時,我問大家:“這個布袋里有多少顆小球?”,大家數一下就知道多少。“那長江里有多少條魚呢?”甲同學說:“把魚全部抓來數一數。”乙同學說:“把水全部抽干,把魚抓到,數一數。”丙同學說:“用超聲波機器,魚向聲源反方向游動。”丁同學說:“先捕一些魚做上記號,再放回,再捕一些魚,看魚總數有幾條,有記號的魚有幾條,這樣就可以估計總體了。”很多同學充滿困惑,平時不愛學習的幾位同學,學習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再比如七年級折紙問題,一張紙對折二十次達到105米,約35層樓高,數據大到無法想象,學生充滿好奇和疑惑,這樣就很自然地引入到有理數乘方的學習。數學就源自我們的生活,生活中有很多的數學問題。如:按揭貸款買房,兩種還款方式,等額本息和等額本金的選擇,這涉及數學上利息的計算。電話套餐的選擇,分時收電費等,用數學的眼光看問題,用數學的思維分析問題,生活中很多問題需要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加強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數學知識生活化,增強數學的趣味性。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進入興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這種態度就會帶來疲倦”。在平時的教學中注重創設情境,導入新課。例如,讓每位同學課前準備一張卡片,上面寫一個單項式。課堂上,同學們找朋友,找到同類項,擁抱一下,就成為朋友。同學們在找朋友的過程中,鞏固了同類項的概念——字母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數也相同。通過這個活動,同學們理解更深刻,不易遺忘。同時學以致用,讓同學們根據合并同類項原理,回家幫家長整理家務,按類別排放物品。數學問題生活化,把抽象復雜的數學知識變得具體、生動。例如,在教“有理數的混合運算”時,筆者設計一節“24點游戲”的活動,要求學生分別抽取四張1(A)-13(J表示11,Q表示12,K表示13)的撲克牌。其中,紅色撲克牌代表正數,黑色撲克牌代表負數,請先算出24點的同學任意抽出四張撲克牌,然后當眾公布,或馬上到黑板前寫出過程。在游戲過程中,他們學得輕松,玩得愉快,不知不覺地掌握和鞏固了有理數的混合運算。總之,我們要加強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增加趣味性,創設一定的情境導入新課,使數學課堂變得生動,把數學知識和數學問題用有趣的故事進行包裝,增強同學們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教學做合一,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教師,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做”既是勞力,又是勞心,單純勞力只是蠻干,不能算“做”,單純勞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要讓學生獲得知識,理解知識,掌握知識,應用知識,學生只能動手操作與實踐,主動與同學合作、討論、探究得出新知。
如:八年級下冊第十八章《平行四邊形》中的中點四邊形問題,我課前讓同學們回去自制四邊形,在四邊形各邊的中點釘上鐵釘并系上彈力繩,讓同學們判斷是什么樣的四邊形,有的同學通過測量很快得出平行四邊形。接著,我通過改變原四邊形形狀,大家發現“中點四邊形”形狀也隨著改變,矩形、菱形、正方形。那中點四邊形的形狀是由原四邊形什么因素決定的呢?很多同學說和原四邊形邊長有關,也有同學說和原四邊形對角線長度和位置有關。大家通過小組合作,測量推導,最后得出是由原四邊形對角線的長度和位置決定,與邊長無關,這個結論是同學們自己動手實踐,自主合作探究得出,掌握得牢,理解得透,在今后的學習中運用自如。我在平時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創新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同時加強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人人都學有價值的數學,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能力。
加強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我們很多數學原理是同學們主動探究得出來的,加強做的作用。教是因材施教,學是學生主動學習,做就是實踐,探究知識。例如:“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的第一課時,為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邊角邊時,可以設計三個探究活動。第一個活動——用剪刀在一張長方形紙上剪下一個直角三角形,要使全班同學剪下的直角三角形全等。通過這個活動,學生初步感受到,確定三角形的三個條件——一個直角和兩條直角邊,全班同學剪下的直角三角形一定全等。第二個活動——觀察圖1中的三個三角形,先猜一猜,再量一量,哪兩個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圖1
通過這個活動,學生進一步感受到兩點:一是當兩個三角形有兩邊和它們的夾角(此時是一個50°的銳角)對應相等時,這兩個三角形全等。第三個活動——任意確定一個三角形的兩邊的長和這兩邊夾角的大小,在紙上畫出這個三角形并剪下來比較,這個活動要分組進行。通過這三個活動,確定了一個三角形的兩條邊長和兩邊夾角的大小,這個三角形就確定了,從而為學生歸納總結出三角形全等的“邊角邊”條件提供直接經驗,學生印象深刻,理解透徹,在以后的解題中運用自如。一定要在做中學,在做中教,同時加強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學以致用,用數學的眼光觀看周圍世界,用數學思維解決實際問題。
在數學教學中,我們應當運用陶行知“教學做合一”思想為指導,加強數學與實際的聯系,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創建新型師生平等,互助關系。事怎樣做,就怎樣教,最大限度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同學們的創造性思維,加強自身學習,“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踐行行知思想,努力為祖國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