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宇
(中國民航大學中歐航空工程師學院 天津 300300)
近年來,我國學術界尤其關注大學生的學習投入、學習方式、學習經驗和學習成果等研究。這種研究趨向容易受到兩方面的質疑:一是認為它們從微觀層面切入,忽略了大學生學習和發展與大學制度等宏觀層面的要素之間的關系。二是認為相關研究還很難整合到高等教育評價實踐并將之轉化為大學改進人才培養質量的行動方案。之所以有此質疑,一是在認識上將大學生的學習行為及其得以發生的學校情境和社會情境孤立甚至對立起來,沒有看到它們的嵌套關系和互動關系;二是相對忽略從系統層面研究大學生發展模型和大學生發展影響因素模型。大學生發展模型是對“怎樣才算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的反思與重建。本文主要研究大學生發展影響因素模型,重點討論“什么造就了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這一問題。
大學生發展影響因素問題是教育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等多學科關注的重點領域,教育學研究關注的焦點是院校影響力,社會學研究關注家庭的社會經濟背景對學生發展的影響,心理學研究關注大學生行為與心理及其家庭結構對大學生發展的影響路徑。盡管這幾個學科的立場和視角不同,但它們都牽涉到大學生作為個體存在與社會系統或結構(如家庭和學校)之間的關系問題,因此,本文依據這條主線進行文獻梳理,從而得出大學生學業適應的歷時性要素研究是指學生個人以往的經驗、資本占有、環境等(歷時因素)對現在學業適應、動態發展的影響分析。歷時性要素主要分為結構與過程維度,結構維度主要指從家庭經濟、地位、文化、學校類型規模等靜態要素;過程維度主要是指個體成長經歷、師生關系、家長的教養方式等個體與他人的行為、互動等動態要素。
西方學者認為完美主義、自我發展及個體化對新生學業適應能力有一定程度的影響;提出模式的因素影響大學生的發展:大學生學術發展等方面的經驗(例如,選擇學校的入學),研究的行為(例如,學習習慣、興趣等)和研究大學的條件(例如,校園環境和教學方法)。
國內學者認為,新生的心理狀態是影響高校學生學習適應能力的重要因素;學業適應能力與自我效能感是互相影響的關系;學生就讀學校的層次、入學教育、學習氛圍以及教師的幫助等,都是影響學生學業適應的重要影響因素。
綜上所述,結合前人相關研究,本研究從學生歷時性要素角度進行研究,利用結構方程模型探究影響大學生學業適應的歷時性要素及相互關系,多角度分析學業適應性問題,為學風建設、學業指導的精準化提供科學依據。
根據國內外文獻的研究、學生調研、專家調查,結合本次研究任務的目的和相關數據的可獲得性,擬定影響大學生學業適應歷時性因素5個一級指標和18個二級指標及若干觀測指標,包含:①家庭資本要素(家庭的經濟水平、社會地位、文化水平、撫養孩子的方式,不管他們是不是單身父母);②社區環境要素(生活地區經濟水平、城市類別);③個體經驗要素(個體學業穩定性、個體流動性、個體親屬關系穩定性、榜樣引領);④教育經歷要素(學校環境要素、教師教育要素、在校其他要素);⑤同伴影響要素(親密朋友數量、互動情況、朋友發展水平)制定了“大學生學業適應的歷時性影響要素”調查問卷。

表1 影響大學生學業適應歷時性因素
本次測量通過預調查與正式調查兩個階段,面向中國民航大學2017~2019級在校大學生在網上收集問卷,收到320份調查問卷;剔除無效問卷后,共收到279份有效問卷,有效回收率為87.1%。對問卷的可靠性分析結果表明,各要素的可靠性系數值均大于0.7,問卷的總體可靠性量表為0.921,說明所編制的問卷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在探索性結構有效性的框架下,在本研究主題的前一階段使用了KMO測試和bartlett sphere測試。本研究問卷的KMO測試值為0.951,高于0.8,是一個良好的標準。對bartlett sphere統計數據進行重大測試的概率為0.000,小于0.05,表明問卷具有一定的結構有效性。
通過計算各要素均值,可以發現各個要素均值排列分布:個體經驗(1.27)>家庭資本(1.01)>教育經歷(0.95)>同伴影響(0.79)>社區環境(0.71)。

表2 影響學業適應性歷時性要素均值表
在家庭資本要素方面,主要包含五個二級指標,通過計算發現各二級指標的p值>0.05,表示不同二級指標的平均影響值之間沒有顯著差異。同時值得注意的是,有能力的家庭的平均價值一般高于其他因素,這表明家庭的經濟水平、社會地位、文化水平、教育方式和家庭結構有很大的影響。對學術發展產生了適應性的大學生在選擇“家庭資本”的重要性時,家庭發展因素所占的比例最高,為72.8%。原因不難分析:良好的家庭教育模式和方式可以對孩子的學術發展和整體成長產生深遠的影響,如價值觀、學校表現、創新能力等。這些思維習慣和思維意識一旦形成,就會根深蒂固,以后就很難改變。
在社區環境要素方面,整體因素其影響均值大于社區環境要素整體均值0.345,p值=0.000<0.05,該因素的影響程度最為顯著。分析可以得出:生活地區經濟水平、城市類別能夠反映出學生在大學入學前的經濟差異,能夠提供的教育經濟基礎和當地教育發展水平。城市文化基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社會屬性和適應環境的能力,進而影響學生進入大學后在學業問題上的適應性和調節能力。在進一步調查分析“社區環境”的重要性選擇中,71.2%的大學生選擇了對學業適應影響較大,進一步證明了相關假設。
關于個別的經驗因素,數據分析發現,結果與家庭資本因素相同,每個指標的p值在2級為0.05。意味著不同的二級指標的影響不存在顯著差異,同時,實驗整體影響了各個元素的平均值,最大的穩定意味著個人研究、個人機動性和個人關系穩定,為學科的發展帶來巨大的影響。通過分析顯示,在調查中每個次要指標的重要性與“個人經驗”的重要性相差不大。分析主要原因可得:隨著經濟發展,社會開放程度提高,我國的社會結構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家庭結構的穩定性、居住環境的變更、父母陪伴、周邊親屬關系等個人生長環境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伴隨著個體心理、環境融入性等進而影響到大學生學業適應性。
在教育經歷要素方面,在二級指標中各因素對學校教育要素的影響平均高于總體平均0.279,p值=0.027<0.05,說明各因素對教師教育的影響更為顯著。整體分析可以發現,在學校教育管理過程中,教師是學生成長和學術發展道路上的主要向導,對其學業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根據數據分析發現,教師教育要素、學校環境要素、在校其他要素對學生的影響程度是逐漸遞減的,同時在調查教育經歷要素的重要性時發現75%以上的人認為教師教育水平對學生學業發展影響較大,特別是學習方法、獨立思考能力方面。
在同伴影響要素方面,朋友數量、互動情況、朋友發展水平三個二級指標中,親密朋友的數量平均影響大于效應因子0.232的總平均影響,p值=0.000<0.05,該因子影響最大。長期同伴影響因素是個體生長發展的外界環境之一,是個體成長的動力,也是后期發展的影響要素,通過訪談和進一步調查分析,同伴間在成長過程中通過研究同伴影響因素的重要性選擇,身份高于老師的身份,個人的父母,親密的朋友數量、互動情況、朋友發展水平都占據較大比例,也證明了上述觀點。
在不同影響因素之間存在相互影響和促進作用,家庭資本正向影響了個體經驗,進而正向影響了個體學業適應性;教育經歷正向影響個體經驗,進而正向影響了個體學業適應性;家庭資本對教育經歷具有一定正向作用;家庭資本對社區環境具有一定的正向作用;社區環境對教育經歷具有正向影響,進而正向影響個體學業適應性;教育經歷和同伴影響相互正向影響同時交互影響個體學業適應性。
大學生的學業適應性往往容易被忽視,相對而言關于大學生的學業適應性研究不多。其實大學與中學的學業差別很大,中學有高考這一清晰的學業目標,中學的學業更多是教師帶著學生學,而大學學業在目標定位上、學業方法上、教學風格上、教育與社會的銜接上都有很大不同,明顯更加專業化、自主化、研究化和階段化,而且大學生的學業適應性貫穿于整個大學學業生涯,是不斷變化的過程,特別是大學的學業環境更加具有開放性和動態化,大學生的人際交往相對更加復雜,對學業的影響相對也更為突出。所以,找準學業適應性的影響根源,幫助大學生切實優化心理素質、調整學業策略、明確學業定位、適應學業環境和大學的教育風格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學業適應性的指導教育必須結合大學生的價值觀念現狀,從根源著手,幫助學生澄清自己的價值信念,進而指導學生規劃自己的大學學業生涯和初步規劃未來的職業生涯,搭建價值觀念—學業生涯—職業生涯教育的暢通平臺,幫助學生樹立理性成熟的學業觀,這樣真正提高學生的學業適應性就會水到渠成。目前社會、學校、家庭等方面都出現了不少導致大學生價值觀產生沖突、偏離的不利因素,而大學生心理發展不穩定等諸多特點又易使他們陷入價值沖突,加上大學生的自我調節能力有限而難以回歸正常的心理狀態。價值觀的問題不僅使得大學生思想偏執和心理叛逆,而且易導致其他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突出的現象是一些大學生生命力的蒼白和獨立人格的缺陷,沒有執著的價值追求,缺乏足夠的理性和使命意識,目標模糊,尤其是知行偏離,為解決這一問題,應該考慮大學生價值觀影響心理健康的表現以及個體價值觀在心理健康發展、調節諸因素上的作用,構建以主流價值觀為重要內容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進而有利于從根本上提高大學生的學業適應性。同時,加強大學生自我行為監控能力的培養和引導對提高其學業適應性具有現實意義。綜合上述研究,大學生的學業適應性現狀總體上并不樂觀,五個維度總體平均僅僅處于適應性的偏低水平;在具體維度上,大學生對學業環境的適應性最差,其次是對大學的教育風格不適應,然后依此次身心健康和學習動機,只有學業能力相對稍好。男女生學業適應性總體上存在差異,對此我們將有針對性地開展學生心理健康輔導、價值觀教育,進一步改善大學生學習適應性上存在的問題,加強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本研究建立了影響大學生學術適應能力的歷時因素模型。這表明,家庭資本因素、社區環境、個人經驗、教育經驗和同伴影響對大學生的學術適應和發展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然而,歷時因素對大學生學術能力的影響是貫穿學生大學生涯的,在各階段產生的影響方面不盡相同,影響的廣度和深度上也有不同。歷時性影響要素的綜合結果已讓大學生在進入大學前就形成較為相對穩定的成長梯度,會在大學生后期學業發展中產生影響,當學生離開原來的成長和發展空間,進入大學發展的新階段時,影響的歷時因素及其具體的次維度和觀察點,對大學生學術適應的各個方面與影響機會的因素(學術適應、心理適應、人際適應、社會融合)之間的相互作用,構成大學生學業影響要素的全景,而這是大學生學業適應性問題研究的重點,也是大學生適應性教育研究的主要方向。本研究將歷時性階層要素這個自變量不僅通過分析家庭資本、社會資本、學術適應、大學生成長和能力等變量得到了細化,還從教育經歷、同伴影響等分析變量,變量更加多樣化,結果更加準確。根據這項研究,高等教育機構還建議注意時間線和軸的影響、社會建設方式的自適應教育和學習的學生,形成一個三維模型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高等教育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