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博
(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溫泉鎮何坳小學 甘肅慶陽 745000)
素質教育背景下,一方面對學生的學科素養要求在不斷提高,相應地也要求教師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以激發學生的數學想象力,不斷優化其邏輯思維能力,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發現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教學創新中,教學生活化的目的在于拉近課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距離,讓學生更直觀、更快捷地理解數學知識,并認識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同時,學生在生活中運用所學知識進行靈活運用,對于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科素養有著積極的作用。但從實際教學效果來看,目前數學教學生活化還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教師及時對此進行反思和總結,以揚長避短,進一步優化數學生活化教學模式,賦予小學數學教學以新的活力。
生活化教學是相對于以往單一的數學教學而言的,換言之它存在于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從我們的生活細微之處入手,將學科知識聯系生活實際情景達到合二為一的效果。基于小學生特殊的年齡和心理認知特點,他們對事物的認識和感知主要是以形象思維來實現的,而數學又是一門具有較強抽象性的學科,對學生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有較高的要求[1]。在傳統數學教學中,教師更多地采用一言堂、照本宣科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難以理解一些概念及原理,久而久之會使其對學習產生畏難情緒。這種情況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開始倡導數學教學生活化,即將生活化知識與數學教學有機融合起來,使學生在數學中感受生活,在生活中理解、運用數學,使其具備良好的數學生活化思維。教學的主體是學生,這不僅僅是新課改的要求,同時也是教師所教學的執行準則。教學中為了增進學生的快速理解,激發其想象力和思維活力,教師要設法巧妙結合生活化內容將抽象的概念和原理變得直觀化、立體化、形象化、清晰化且充滿條理性,讓學生愛上數學,養成好的思維習慣,從而為其后續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生活化教學是素質教育理念下一種新的教學模式,且已在數學教學中得到了普遍的認同與推廣。但是從目前其教學應用情況來看,不少教師對于生活化教學缺乏創新性思維,對于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理解不夠深入,并沒有結合教學實踐進行有益的、大膽地創新。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教師日常教學壓力較大,難以有更多的精力探究新的教學模式,他們只是將教學內容進行了生活化處理,并沒有體現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實質;另一方面也與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相關,不少教師難以轉變固有的思維,在教學中不自覺地延續著應試教育理念,導致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優勢和作用難以有效發揮出來。長此以往,循環往復,就造成了負面的影響,不僅對教師的教學生活不利,也不利于學生的學習情況。
目前小學數學教學面臨著不小的壓力,很多教師要兼顧學習成績的提升和教學創新,使得他們在教學生活化方面難以投入更多的思考和精力。這也導致他們在教學中選擇生活化教學素材時存在一定誤區且缺乏深入思考,沒有根據教學內容選擇符合生活實際且易為學生理解、靈活思維的素材。素材這種東西需要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由于素材的選擇脫離實際,使得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脫節,難以有效發揮數學教學生活化對提高數學教學質量應有的推動作用,這樣的推動作用對數學教學的質量保障以及提升均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
小學生由于生性好動且缺乏豐富的生活體驗,這使得他們在學習上不懂得如何運用生活化思維去理解和思考數學問題。而教師由于對教學生活化的思考也處于探索階段,缺乏更豐富的教學實踐,導致在數學生活化教學中難以把握重點,此外在生活化教學中,很多教師沒有注重數學學習重難點,對生活化內容進行了重點講述,而對學習的重點缺少細致分析,所以生活化教學中部分教師對教學內容主次還有待加強與把握,這就需要教師在相應內容上進行酌情的把握,同時也考驗了教師的教學能力以及學科素養。
確立明確的教學目標,是實現高效教學的前提和保障。為了接近數學學習與學生生活的距離,消除其對數學學習的畏難心理,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在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過程中,教師要克服以往不重視生活化教學或使教學生活化流于形式的現象,認真解析教學內容,明確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目標,找到與學生實際生活體驗密切相關的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空間想象力和探究精神,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力[2]。如,在位置與方向章節的教學中,教師要確定本章節的教學生活化目標在于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的方位感,包括上下、左右、里外等。因此,教學中可以學生熟悉和直觀的內容為例子展開教學。包括準確說自己前后左右坐著的同學,指出桌子上面和下面分別有什么,鉛筆盒里面和外面有什么等,還可進一步延伸到日常在馬路行走等常識,在學生腦中形成明晰的方位概念,將書本上的東南西北方位等轉換到實際的3D立體生活當中,從而有效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為了使學生保持思維靈活度,教師可引導學生善于提煉和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去思考數學知識點,并嘗試生活實際問題,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活學活用,全面提升學生數學學習能力。
小學生初接觸數學,尚沒有形成數學就存在于自己身邊、與自己生活有著密切關系的概念,因而他們在學習中往往是對概念和知識的強化、機械式學習。在數學教學生活化中,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心理思維特點,設法將教學知識點落實到學生的生活感觸和體驗中,增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運用、思考能力[3]。與此同時,要將數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進行有效融合,采用多元化教學啟發、調動學生的數學思維,使學生建立結合生活學習數學、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多層次、全方位地訓練自身的數學學科素養以及學科能力,調動自身的積極性,并在重復解決問題中優化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分析判斷能力,這樣的能力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提升自身的學科素養,更可以將數學更高效地轉化成可利用的知識。這一點對于學生未來形成良好的數學自主學習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非常重要。如,在關于圓的相關知識的教學中,教師可清晰確定教學目標,建立學生對圓的概念的認知,并與生活中圓形物體建立直接聯系,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圓形物體的特點,并在生活中找出圓形相關的物體。學生會自然地想到氣球、地球儀、籃球、乒乓球等,他們會直觀地感受到數學與自己生活的多方面聯系。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畫出不同圓形物體,繼而引出半徑、直徑、圓心等概念,有效提高了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使數學教學活動生動而自然,使學生在輕松的體驗中掌握知識,并逐步形成良好的數學學習思維,使其在數學應用積累中形成良好的觀察思考能力。
素質教育理念下,更注重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要注重根據學生的需求創新教學方法,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思維活力。因此,在數學教學生活化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把握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習需求,并對教學方式進行調整和創新,不斷找出教學知識點與生活的聯系及應用,真正實現在教學中融入生活知識,在生活中不斷應用數學知識,將學生置于生活化的數學學習環境。比如,在統計章節的教學中,教師可有意識地鍛煉學生的動手和思維能力,讓學生可以統計同學們的身高和體重,也可以統計全班同學的生日,還可以幫助教師統計作業上交數量等。通過這些日常的統計工作,不斷強化學生對數據的認知,并在統計中逐步把握數據間的規律,認識到數據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義,這有助于幫助學生形成嚴謹認真的做事習慣和思維方式,培養正確的三觀,諸如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
數學教學生活化,重要的是讓學生從生活化的教學中感受到數學的本質,使其逐步在數學抽象概念、原理的學習中感悟其在生活中廣泛而真實地存在,這一點對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感、消除其對數學學習的畏難心理、提高其數學學習積極性非常重要[4]。因此,需要教師在數學教學生活化實踐中,善于從生活中準確擷取與小學數學教學相關聯的事物和現象,以激發學生的共鳴和學習動力。同時,也要培養學生善于在生活中觀察數學的應用,在數學學習中快速找到與生活的內在聯系。通過這種將生活生活化知識融入數學教學的方式,使學生建立較強的數學生活化思維,這將有利于學生更好地認識數學并具備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如,要求學生利用在同學生日會上切分蛋糕、在家中根據家庭成員切分水果的經驗,對百分數的概念形成直觀感性的認知。還可以利用學校跑步比賽、植樹活動等設計成百分數、統計類的應用題,以將生活化知識融入生活化教學中,不斷強化學生的數學思維。教師還可創設出與教學相關的情境來輔助生活化教學,以不斷豐富學生的知識體驗,提高其對知識的接受能力,在接受的同時,還要轉變成自身可以利用的知識進行消化吸收,為其數學學習奠定牢固的基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為了提高學生的課堂注意力,教師需要選擇生動的素材滲透數學教學中,以進一步優化學生的數學思維,使其保持思維活力。如,教師在方位、圓、百分數及統計等內容中,通過學生每天接觸到的綠色的草坪、教室內的課桌、墻上的黑板、講臺以及學校花壇等事物組織學生進行測量、比大小、說方位等綜合性的學科知識,還可以針對具體的圓形物體,要求學生利用計算公式計算其周長等進一步的學科知識,并組織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在探討中進行數學學習、探究活動,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思想和探究積極性,不斷優化學生的數學思維。
想要提高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需要教師把握好教學主次,引導學生不斷運用生活化思維參與課堂教學,并完成相應的練習,衡量自身相應的水平,不斷調動其生活體驗,拓展學生的學習思路,以推進課堂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比如,在進行圓的相關知識的教學中,教師可組織學生查找身邊的圓形物體,包括學校的圓形花壇、圓形走廊、排球、地球儀等隨處可見的物體,這樣與生活實際緊密聯合,可以增強學生的印象,防止抽象思維的再一步擴散。不斷強化學生的意識,使其在課堂教學中始終保持生活化的思維,這樣更有助于其在學習中緊跟教師的講課思路與進度,并配合教學安排,使課堂生活化教學取得良好的質量和效果,更重要的是能夠培養學生在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觀察、探索習慣,這樣的習慣一旦形成,將有助于學生在今后學習數學以及個人生活等方面的發展。
綜上所述,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對學生的學科綜合素養要求在不斷提升,相應要求教師不斷探究數學新的教學模式,以更好地落實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并根據學生需求采取靈活多樣的生活化教學模式。通過這種方式以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內在動力,優化其數學思維。同時相信通過本文所提出的確立教學生活化目標有序展開教學、找出數學教學和學生生活內在聯系、圍繞需求創新教學生活化內容方法、將生動生活化知識融入生活化教學、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生活合理選素材和有針對性地確定數學教學主次地位,可以有效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和分析習慣,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有效提升。生活化對策下的小學數學教育是極具魅力的,同時也是符合教學要求的,這樣的過程對于小學生的身心理解能力都有相應的匹配性,是一項值得提倡的教學活動以及教學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