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昌 何 勛 史景釗 屈 哲
(河南農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農機系 河南·鄭州 450002)
《拖拉機汽車學》是包含我校在內的高等農林院校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智能農業裝備、交通運輸等本科專業以及拔尖創新班等實驗班的教學計劃中一門重要的專業核心課程,實踐性、綜合性強,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本課程的前修課程有,機械原理、機械零件、機械設計與制造、電工電子、熱力學等課程。其各理論、實習實踐教學環節的實施對農業工程和交通、機械類創新、創業型人才的培養起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該課程共120學時,包含理論課程 72個學時(4.5學分),實習實踐課程48個學時(3學分)。主要有發動機、底盤、電氣三大部分。在理論課的授課中,以拖拉機與汽車的各機構的構造、工作原理和過程等內容為主,其中約有五分之一學時,講授發動機性能曲線、
燃燒理論、拖拉機使用性能等理論性較強的內容[2]。我校開設拖拉機汽車學課程比較早,任課教師前后有五屆三代人了。有許多好的經驗傳承了下來。比如踏實、嚴謹,站學生角度著想,以學生的聽課效果為評判標準?,F在的年輕教師也深以為然。這也是幾屆任課教師一直在不斷更新、探索新教法的主要動因。而課程本身有著內容信息量大、系統機構復雜、前修課程涉及面廣、應用實踐性強等特點。加之特殊時期,本學期初期是在遠程平臺上課。以線上講授和互動答疑為主。運用超星學習通、騰訊會議、慕課、愛課程[3]等平臺和軟件來達成知識的傳遞與探討。與課堂教學相比,網絡教學有其巨大的優勢:有強大的多媒體資源,延長了課堂的跨度(也是疫情的要求)。學生可以在平臺上瀏覽老師分布的學習要求、學習重點難點,各類型媒體的學習內容,以及作業等。教師可針對不同需求的同學,提供差異化、個性的,適合學生口味的深淺不同的學習資源。在平臺上,師生可以在自己的自由時間內,提問、答疑、探討等。尤其是針對公認的難點,師生可以分別自由深入交流、探討。但是,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網課對硬件和網絡通暢程度以及學生自律的依賴性。學期的中后期采用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2],以課堂講授并結合超星、雨課堂[6]和翻轉課堂等多種形式,來形成新型的混合教學模式。它既能準確、及時地反饋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掌握程度,又能在課前和課后的預習、提問、探討和答疑等環節更加高效地服務教學。
我們在不斷的教學改革摸索中去找出更加適宜于學生理解、接受的方式方法。充分發揮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優勢,課堂上同時打開網課平臺,除了兼顧少數隔離的同學一起學習,主要是能夠隨時調用強大的多媒體資源,幫助學生直觀地明了復雜內容。首先,線上給出大量的參考資料,讓學生有機會和興趣去了解相關的海量知識。在老師和指定教材之外去盡量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是學好本課程的關鍵。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哪個知識點感興趣或是覺得難,就鼓勵學生在教材、參考書和網絡上自主去尋找答案。老師可以在關鍵的地方指點一二,和同學們一起來探討、辯論,使得問題越辯越明。其次,老師針對重點、難點提出問題,給出詳細的講解和闡述,并引導學生大膽懷疑。通過分析和反證也可以給學生造成深刻的印象[5]。再次,鼓勵學生當堂提出問題,或者在網絡平臺上留下自己的疑問或觀點,大家來一起探討。全部同學的參與可以增濃學習氛圍,平臺的記錄也可以使同學們相互參考,共同進步。針對比較集中的問題,老師可以在平臺上適量地布置作業,通過學生的反饋,及時了解其掌握的情況。最后,鼓勵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在小范圍內相互鼓勵、辯論、探討,既提高效率又互相督促,共同進步。我們還在課堂上給每個學習小組提供針對感興趣的問題公開闡述觀點的機會。既鍛煉了自己,激發了同學們積極性,還提高了發現問題、收集資料、組織語言文字、清晰表達的能力。同學們反響都很熱烈,積極參與,效果非常不錯。我們還把做得好的案例,標明知識產權,可以給下屆的師弟妹們來學習、參考。更加增強了榮譽感。
在總共120學時內,我們做了合理仔細的分配,其中理論講授72學時,占60%,示范性的演示26學時,占22%,綜合性的動手實習(包括拆裝和各類型機構的調整)22學時,占18%。另外,教師通過網絡平臺發布作業和課后、階段性測試以及期中考試,讓學生可以在移動的環境下或碎片化的時間內來逐漸思考、積累資料,完成作業和測試。這也有助于學生深入鉆研自己感興趣的知識點和更加能全方位的綜合評價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效果。同時,同學之間還可以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引導學生通過主動參與這些環節的過程中去發現問題,挖掘深層次的原因,查找資料,辯議爭論。最后,在老師的鼓勵下提出依據、觀點和對問題的看法。這是對新知識學習的最有效的方法。是由傳統的經驗式的教學向數據化、信息化教學的一個典型的提升轉變。
實習實踐環節是另一個重要的教學核心,學習的過程,從了解、熟悉和掌握理論知識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的過程,最后達到全面掌握提高。即遵循理論到實踐,再總結上升到規律,再實踐和認識提高的過程。通過反復迭代,達到熟練掌握、得心應手的最終效果[1]。在實習環節中,有拖拉機汽車整車總體認知、零部件結構和設計特點辨識、學生自己動手拆裝和分析部分重點部件、系統或總成性能實驗測試和整車綜合性能試驗與分析等實驗實習。在保證有限時間內,盡可能地讓學生更有效地掌握知識。此外,在教與學過程中深入貫徹“學為主體、導為主線、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并重”的原則[1],為線下現場實物教學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為學生學到真本領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參考前幾屆任課教師的經驗,經過對比分析和更新,我們選定了機械工業出版社的《汽車拖拉機學》(魯植雄)作為指定教材,并輔以中國農業出版社的一套《汽車拖拉機學》、吉林大學陳家瑞主編的《汽車構造》[1]以及清華等的作為參考教材。
實施新教學方法后,學生的專注度大大提高,課堂玩手機現象明顯減少,爭坐前排的同學越來越多,課堂學習氣氛熱烈。各學習小組爭著上講臺一展自己的風采。學生上課簽到率達97%。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方法對其的吸引力和喜愛程度。
在網絡平臺上進行的期中考試是在各學習小組闡述的內容基礎上,進行了擴展。要求各同學除了本小組的內容外,再加一個自選的機構、總成或系統的結構特點、工作過程的描述。并要求有動圖或視頻。以檢驗階段性的學習成果。
線上學習可以遠程、高效、隨時隨地個性化地學習,根據愛好掌握學習節奏。還可以利用海量的資源。但是,也受限于軟硬件和網絡的完好和通暢程度。同時,也隔離了教師對學生反饋的響應速度。線下學習,教師可以直觀、自如地引領學生在自己營造的知識海洋中暢游。大量的互動,針對性的答疑,講授的快慢程度等都難免眾口難調和有所不足。線上線下結合,揚長避短,引領學生個性化學習是大勢所趨,也是社會和個人的需求。最終的決定性因素是人,應該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師生一心,共同摸索出適合的、教學相長的完美的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