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爾蘭別克·哈巴斯
(新疆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
在改革開放至2021年“十四五”開局之年的發展歷程中,高質量發展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在不同階段都在以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進入21世紀之后,隨著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中國石油企業在內的大型企業更多選擇投資合作的方式進入國際市場。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的同時,區域經濟一體化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態勢。在這種發展趨勢下,各國之間的相互依賴程度大大加深。所有高質量供給必須匹配有效需求,因此通過推動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兩種市場”實現充分有效配置,增強我國經濟發展的活力。高質量經濟發展需要新發展格局作為支撐。對于我國大型企業面向中亞跨國投資來說,“一帶一路”相關政策與上海合作組織為中國企業高質量走出去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另外,從國內形勢上看,2020年中國是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帶動石油、天然氣等能源消費的快速增長。中亞所覆蓋地區正好是一個擁有豐富油氣資源的地區,中國經濟的“發動機”還需要中亞五國油氣“血液”的不斷供應。在新形勢下加強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亞五國的跨國投資合作,將成為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新增長點。
“十四五”時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創新和發展是新形勢下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國內生產總值增長6%以上,是2021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上提出的今年主要工作目標之一。在當前的疫情之下,保障產業供應鏈穩定暢通,是鞏固產業競爭優勢、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需要。在新發展格局下,我國大型企業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合作,不僅有利于減少當前的疫情對各國經濟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也將促進哈薩克斯坦等中亞五國的穩定和安全,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谏鲜鲆蛩?,本文以中國石油企業面向中亞國家投資合作為研究主題,對緩解中國資源需求、維持“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在新發展格局下,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現實情況,對能源資源等要素投入的質量要高,這要求我們能擴大可利用的資源范圍,充分有效的利用國內資源的同時,必須利用資源型對外直接投資的方式,為我國的資源需求提供保障。我國總體能源自給率基本保持在80%以上,但油氣對外依存度較高。如,2019年原油對外依存度提高到72%。雖然新冠疫情導致2020年國際油價全年平均跌幅超過30%,當年第一季度中國油氣需求增長下滑,但從世界重大疫情與石油價格的走勢看,疫情結束后往往會出現反彈。如,2021年2月,國際油價突破60美元關口。
目前,我國已是石油、天然氣、煤炭等礦產資源的消費大國。2020年全球遭遇了公共衛生危機——新冠疫情。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雖然一段時間全球石油消費下降,但新冠疫苗成功研制、疫情防控國際合作使疫情終將過去,全球正迎來后疫情時代。在后疫情時代要解決我國資源保障不足和日益增加的供需矛盾問題,不僅要立足于國內資源,更要積極參與國際資源領域的經濟合作,以建立穩定、經濟、安全的可持續供應鏈體系。
中亞五國中尤其是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三國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其中,油氣和煤炭的蘊藏量豐富,主要集中在哈薩克斯坦與土庫曼斯坦接壤的里海地區,大部分資源尚未被開發,潛力巨大。
以哈薩克斯坦為例,該國始終重視石油的開發利用,頒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規,以吸引外國投資,促進本國經濟的發展。石油出口也成為國家財政主要來源之一。
3.明顯的區位優勢
東方倫理認為,遠親不如近鄰。中亞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合作伙伴,對我國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中亞地處東亞經濟圈和歐洲經濟圈的中間地帶,成為貫通兩端的核心區,其戰略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中國與中亞充分發揮各自的地理優勢,努力發展全面合作。哈薩克斯坦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國家,沒有出???。在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兩國共同努力下所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中哈連云港物流合作基地,使中亞國家有了太平洋出海口,直接連通亞太市場。如今的“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與中亞的互聯互通持續發展。中國與周邊其他國家相比,中亞五國的優勢非常明顯,如油氣質量高、良好的交通運輸實施、開采運輸較為便利、雙方有很好的能源合作基礎等。
對我國來說,參與中亞油氣資源開發,其重要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彌補我國的油氣缺口,我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擁有門類齊全的制造體系,實現可持續發展和全年經濟正增長,需要消耗大量的資源。二是實現油氣來源多元化。三是有利于雙方達到互利共贏,實現西北邊遠地區社會穩定與經濟發展。中亞國家是“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與我國合作基礎最好、地緣相親性最近的國家和地區之一。雙方經濟合作的巨大發展是以資源型產業合作為主要特征。
由于中亞地處東亞經濟圈和歐洲經濟圈的中間地帶,其戰略地位顯著提升,甚至被稱為“亞洲的心臟”。原來沒有出??诘闹衼唶胰缃癯蔀槿蜃畲蟮年懜酆椭匾倪^境交通走廊。中亞已受到大國的關注,不斷深化與中亞的合作。因此,2020年2月初,美國前國務卿蓬佩奧結束中亞訪問之后,美國發布了對中亞的新戰略,全名為《美國中亞戰略 2019-2025:促進主權和經濟繁榮》,由此開啟了美國的新中亞戰略。隨著美國、中國、俄羅斯等全球大國之間的公開對抗,在拜登政府的領導下,中亞方向將被視為美國2019-2025年戰略目標實施的一部分。對于美國來說,中國在中亞地區的影響力主要體現在經濟層面,尤其是“一帶一路”倡議被視為中國擴大在該地區影響力的主要抓手。為了對沖中國,拜登或許會進一步推進“藍點網絡計劃”以應對“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的建設。
此外,與中亞五國接壤的俄羅斯、印度,以及歐盟、日本、韓國、土耳其等都是中國強有力的競爭者。可見,大國在中亞國家的博弈,增加了中國投資的不確定性。
由于歷史原因我國資源型企業海外投資時間較晚,所積累的跨國投資經驗少,因此風險防范和控制的能力較弱,這是導致我國跨國投資發展緩慢的原因。另外,中國石油企業海外投資過程中財務制度不健全、忽略與有經驗的中介機構合作等因素也加重了該問題的嚴重程度。
以獲取資源為目的的跨國投資比較復雜:一是所涉及的關系、利益多;二是外部不確定性因素導致的可能遭遇的風險種類也多,如政治風險,法律風險,財務風險,市場風險,運營風險等。這些因素往往都可能成為跨過投資合作失敗的因素。
中國與中亞各國建交近30年來,雖然我國企業面向中亞市場上形成一定的投資規模,但與英國石油公司、??松梨诠尽⒒始液商m殼牌集團等歐美國家石油公司相比有一定的差別。中國企業跨國投資規模有限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的原因之一為參與跨國投資合作的企業以央企為主,民營企業的資本利用率低。
在國際化經營過程當中,我國企業缺乏具有國際經驗的跨國投資人才,已成為我國企業實現國際化經營成功的重大障礙之一。大量成功案例已證明,企業的運營狀況、跨國并購以及并購后的企業整合等,都需要具備國際視野的跨國經營人才。中國企業想要成功地“走出去”,就必須盡早培養人才。
(1)建立跨國投資合作風險控制機制。新發展格局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因此讓更多有條件的企業順利到國外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必須強化境外安全保障,加大培訓力度。要牢固樹立安全高于一切的思想,始終把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進一步完善境外安全風險評估制度。
完善跨國投資合作的法律體系,加強境外安全制度建設。制定跨國投資風險管理的辦法,風險管理工作程序。加強境外安全制度建設,制定分類管理的安全防范措施,加強國際間合作,有效防范危機及我國境外企業的威脅活動等。
(2)加大對中國跨境石油企業政策支持力度。在2021年2月25日舉行的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等國資央企被授予“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榮譽稱號。這充分展現了中國石油企業等一大批中央企業托舉起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時代重任與所作出的社會貢獻。因此政府相關部門針對石油企業應進一步加大金融、稅收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健全稅收管理制度、稅收優惠政策。完善稅收抵免辦法,制定有關間接抵免的具體操作方法,進一步研究和完善跨國投資所得的確認,跨國并購虧損彌補等政策。
(3)設立中國企業海外遠程醫療平臺。中國適時推出“一帶一路”倡議,促進與沿線國家和地區更深層次的連通和融合,因此中國企業在境外的投資所覆蓋的國家地區范圍不斷擴大,但是,部分國家和地區醫療條件差等,對境外人員的健康安全構成了重大威脅。因此,政府部門要通過成立中國企業遠程醫療平臺,繼續同各方共同努力,加強在疫苗、防控等各領域合作,解決境外員工的健康保障難題。
(1)加強與金融機構的合作。在面向中亞跨國投資過程中,企業應加強與國家相關金融機構合作??鐕疽圆煌姆绞竭M入國際市場,其中跨國并購與新建投資方式對資金要求很高,而有些企業因資金緊張就直接影響對外投資經營活動。所以,企業應當積極與中國投資公司、國家開發銀行、光大集團等相關金融機構、國有企業進行合作,借用國家政策性金融機構的資金實力和國有企業在國際上已積累的豐富外部經驗實現優勢互補,推動資源型企業自身實現全球化戰略。
(2)提高企業國際化風險防范能力。中國與中亞國家建交以來在基礎設施、農業及工業領域的合作進一步加深。但由于雙方的政治穩定性、經濟發展水平以及法律環境等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因此面向中亞市場的跨國企業應注重強化風險意識,盡可能的把風險降到最低。應做到:一是加強安全教育培訓,提高境外人員的安全防范意識;二是面向中亞市場的中資企業應積極與當地政府、企業及相關單位進行溝通,發生風險時,可以取得當地政府和相關部門支持;三是提高企業自身的法律意識,遇到問題時,利用法律武器來保衛自己。
(3)加強國際化人才培養。人才是必不可少的群體支撐因素,所以中國石油企業對中亞五國投資過程中,人才支撐方面必須加強。如前所述,企業尤其是大型石油企業在跨國經營過程當中,所涉及的資金金額非常大,各種不確定性的制約因素也很多。所以必須要由精通國際經營管理業務的專業人員來運作。為彌補我國企業的人才缺口,我國企業要與政府部門協商,通過各種途徑加強培訓力度:一方面,大型石油企業要有的放矢,根據自己所需培養目標型人才;另一方面,積極與政府部門協助,進一步通過政府層面、民間等各種渠道來加強雙方的人才交流合作,加大高校間的人才互換學習和出國留學計劃,通過各種可能的正規渠道引進人才,為跨國企業提供良好的人才成長空間。企業只有加強國際化人才培養,不斷推動技術創新,才能提高企業的知識積累和技術水平,以逐步實現技術創新,積累企業跨國經營的相對優勢。
2021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在這特殊的年份,中國石油企業的首要任務是:繼續加大勘探開發力度的同時,積極推進“走出去”戰略,參與國際資源領域的經濟合作,從而更好的保障國內能源安全。2020年的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對各國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而中國基本上控制住了疫情,并在全球率先開始復工復產。經濟復蘇態勢已經明確,生產持續加快,需求也在逐漸改善。特別是工業生產恢復情況較好。這些新的變化趨勢,必然會使對資源的需求不斷地增加。
新發展格局是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同時,更加深入地加入國際分工協作,利用兩種資源兩類市場,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實現。有什么樣的理念就會有什么樣的發展成果,進入新發展階段,一定要有新理念來帶動我們經濟的發展。而“高質量”是我們現代化經濟的本質要求。這二者之間又是相互關聯,有必然聯系的。所以我們希望通過新發展理念能夠帶動高質量的發展。中國石油在促進高質量發展方面,“十四五”規劃當中,首先要從發展理念上進行轉變,讓創新成為第一動力,來推動高質量發展,通過科技創新打造新的競爭優勢。
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能源資源的強力保障。而企業做大做強的必然途徑之一為加大跨國投資合作力度,整合全球資源,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中國與中亞國家不僅具有地緣優勢,而且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分工。中亞的礦產資源非常豐富,經常用于出口創匯。而中國企業資金實力、技術水平和經營管理理念等在中亞地區具有較高的知名度。我國企業必須從國情出發,總結以往跨國投資合作的經驗教訓,充分利用自身優勢,抓住機遇,不斷提高國際競爭力,大膽“走出去”為新時代中國經濟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