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建紅 王曉榮 杜 鵑
(江漢大學商學院 湖北·武漢 430056)
21世紀以來,市場競爭的焦點,逐漸由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轉化為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伴隨經濟和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實踐管理者更加重視供應鏈的運作。如Walmart、寶潔、DELL和海爾等企業紛紛利用先進的供應鏈技術和理念,重塑企業競爭優勢,并取得了較大的成效。
近年來,供應鏈管理也備受國家領導層面的關注。2016年,國家發展改革委提出推進“互聯網+供應鏈管理”的發展,受到供應鏈管理行業的廣泛關注。2017年,提出中國供應鏈的發展目標“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蓋我國重點產業的智慧供應鏈體系,培育100家左右的全球供應鏈領先企業,中國成為全球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重要中心”。供應鏈管理成為最具有發展前景的行業之一,供應鏈管理人才的培養亦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
從供應鏈管理人才培養來看,目前《供應鏈管理》這門課程已成為眾多院校中商學院或管理學院學生的一門專業課程,以期培養出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供應鏈管理專業人才。因而《供應鏈管理》課程教學體系、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現有的《供應鏈管理》教學方式能否滿足社會對供應鏈人才的需求,以及如何開展《供應鏈管理》教學能達到社會需要,就成為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
《供應鏈管理》課程的內容涵蓋面廣、內容豐富,包括供應鏈管理的基礎理論和供應鏈運營管理(如采購管理、生產管理、庫存管理、物流管理、銷售管理、信息技術和績效管理等)的功能及作業流程分析等。高校《供應鏈管理》課程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教學內容偏重理論講解,且定性描述較多,定量分析較少。供應鏈管理的精髓在于“協同”。《供應鏈管理》課程教學內容圍繞如何實現供應鏈上下游的協同運作展開。教學內容廣泛,理論性偏強。教學過程中,大量知識點的陳述,容易引起學生接受的“疲勞”。
此外,《供應鏈管理》教學過程中,多數是從定性描述角度對供應鏈管理問題及知識點進行探討的。如國內馬士華等著的《供應鏈管理》和曹翠珍主編的《供應鏈管理》等教材,主要是從定性分析的角度來闡述供應鏈管理的戰略、設計、運營等問題的,涉及的供應鏈決策內容(即定量分析)較少。
從教學內容看,主要從定性描述角度圍繞“協同”展開供應鏈管理相關理論知識的學習,在一定程度上容易讓學生形成認識誤區:供應鏈管理是一種思想哲理,涉及范圍廣,但在實踐運作中難以找到方法去落實,是一種很抽象的理念。特別是對于只學習《供應鏈管理》一門課程的非物流管理(或供應鏈管理)專業的其他文科專業的學生而言,這樣的誤區就更加根深蒂固。如何走出誤區,讓學生能夠更容易理解供應鏈管理,熟練掌握供應鏈管理的手段和方法,是課堂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
(2)教材內容相對滯后,無法跟上企業智慧供應鏈的運作實踐的發展速度。伴隨信息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嘗試將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應用于供應鏈管理實踐中,以解決供應鏈需求預測、信息時滯或信息風險、供應鏈協同及成本控制等問題。
然而,《供應鏈管理》課程教學過程中仍是以現有教材內容為主。因教材從素材收集、選取,到內容編寫、修訂,再到出版的周期較長,教材的更新速度明顯落后于供應鏈運作實踐。即使課堂授課過程中,教師會引入一些新技術和新方法,但一般所占教學內容的比例較少。仍無法從根本上彌補理論教學與實踐不接軌的問題。
(3)教學過程中仍是以教師控制課堂或課堂講授為主,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不高。高校教學改革手段和方法層出不窮,《供應鏈管理》課程的教學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如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入了案例教學、游戲教學和網絡教學等。然而,課堂教學中仍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即使是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下,學生課下學習視頻也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知識。長期教師講授為主,會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高,課堂氣氛不活躍,教學效果不理想。因而,課堂教學形式的變化并不能從本質上提高教學效果,如果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學會在課堂中跟隨教師的引導進行思考,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關鍵。
(4)課程設置一般為理論課,實驗課時較低或無配套實驗課,無實踐教學環節。目前,《供應鏈管理》課程多被設置為理論課,通過在課堂講授理論知識完成課程學習。如江漢大學商學院開設的《供應鏈管理》課程48學時均為理論課時,課程內并沒有安排實驗課時和實踐課時。供應鏈管理實驗(啤酒游戲、百蝶供應鏈實戰模擬等)均安排在學期末集中開設,而開設課程的學習與課程上課時間并不一定吻合;此外,供應鏈管理相關實驗,與課程內容的關聯度并不密切,很難通過實驗教學讓學生加深供應鏈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江漢大學《供應鏈管理》課程的現狀,在其他很多高校亦是存在的。另外,高校教師絕大多數都是從各大高等院校畢業后的博士研究生從事供應鏈管理相關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教師自身缺乏供應鏈管理實踐工作經驗,對企業供應鏈運作實踐的了解不夠深入,在教學過程中也更加側重于理論知識的講解,對實踐教學環節的投入明顯薄弱。
(5)課程考核多以期末考試成績為主,難以準確把握對學習過程的考核。高校課程考核中期末考試成績一般占比在50%以上,且多數情況下占比高達60%或70%。平時成績又包括考勤成績、作業成績、小組(案例分析、討論)成績、課堂參與成績等組成,作業成績和小組成績難免有同學渾水摸魚,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考勤成績也是能讓學生進入到課堂,在智能手機泛濫的年代,學生不免出現人在曹營心在漢的情況。課堂參與成績是最能體現學生參與課堂的程度,也最能調度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然而,因平時成績占比不高,且組成成分復雜,能分到課堂參與成績的占比就更加有限,難以充分調度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
基于以上對《供應鏈管理》課程教學所存問題的分析,結合作者及其教學團隊多年來在《供應鏈管理》課程教學改革的實踐經驗,提出從以下幾個方面對《供應鏈管理》課程教學進行改革。
(1)合理設計課程內容,做到供應鏈管理思維闡述與供應鏈優化決策相結合,傳統理論知識與現代管理技術相結合。武漢大學張光明副教授等提出了《供應鏈管理》課程“BESIDE”內容框架,對課程進行較合理地設計。“BESIDE”內容框架不但融入了智慧供應鏈、可持續供應鏈等新型供應鏈運作實踐的相關內容,其中“D(Data)”代表利用數據分析和定量模型進行供應鏈優化決策的內容,形成定性知識與定量知識的有機結合。
因各高校《供應鏈管理》課程教學背景不同,采用“BESIDE”內容框架進行教學內容涉及時,需要根據教學課時、學生基礎和教學條件等進行適當地調整。
此外,教學內容應結合社會實踐的大事件,如近兩年的新冠病毒疫情,探討新背景下供應鏈運營及構建問題。
(2)優化教學過程設計,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提高學生參與度。
①案例分析與課堂討論相結合。案例教學已成為高校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法。案例的選擇及教師的引導,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案例教學的效果。在應用案例中,應引導學生參與到案例分析中,讓學生體會到教學內容與企業實踐的結合。案例材料的選擇應涵蓋面廣、形式多樣。如課程內可引入小而精的案例,并讓學生開展討論,從而深入認識某一個知識點。課程引入可采用企業對話或問題的形式,引入課程內容。如講授供應鏈合作伙伴關系內容時,可采用提問“如果競爭對手掉進河里就要淹死了,你怎么辦”,讓學生討論回答,再通過不同時期不同企業或人員的做法進行闡述。選用具有一定綜合性的案例材料,利用頭腦風暴讓學生提煉出案例中涉及的知識點,并根據案例材料及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案例材料中的問題。
② 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相結合。在理論教學中,應充分運用實驗教學軟件或平臺。學生可以通過仿真模擬軟件或流程性操作軟件,如身臨其境地體驗供應鏈的實踐運作。如通過引入ERP沙盤模擬和百蝶供應鏈仿真軟件等,學生可以扮演供應鏈中的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和零售商的角色,模擬供應鏈經營,讓學生了解企業經營決策及供應鏈協同運作的重要性。另外,通過引入啤酒游戲、供應商關系管理等模塊的游戲環節,學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具體的知識點。此外,還可以鼓勵學生參加百蝶和易木等供應鏈模擬大賽。實踐教學的引入,不但提高了學生課程的參與度,帶給學生真實的企業運營體驗,更能提高學生課程學習的興趣。
③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為讓學生了解企業運作,理論教學應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為更好地實行實踐教學,需要培養雙師型教學團隊及建設實踐教學基地。此外,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企業調研,通過與員工的交流和訪談,了解具體企業供應鏈的運作過程及特性;再組織學生對調研的過程和結果進行分析,撰寫調研報告,讓學生能夠運作所學知識分析企業供應鏈運營中存在的問題及提出初步解決方案。
(3)改革課程考核,建立過程化的考核體系。為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和積極性,必須加大課程學習過程化的考核。首先,降低期末模考成績比例。其次,在平時成績部分,平時作業成績的比重可以適當下調,應加大課堂參與度的考核。此外,在平時成績中,還應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能力的考核。比如本教學團隊中,平時成績和末考成績的比例設為5:5。其中,平時成績中,考勤成績占10%,課堂成績占30%,平時作業成績占20%,實驗配合成績占20%,供應鏈調研報告成績占20%。另外,對于善于思考愿意分享的同學,可設定額外加分項。
供應鏈管理是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重要手段和方法,高素質的供應鏈管理人才更是市場緊缺型人才之一。高校作為供應鏈管理人才的培育搖籃,應緊扣社會需求,盡可能培養出符合實踐要求的供應鏈管理人才。因而,《供應鏈管理》課程教學中,應克服傳統教學存在的不足,以提高學生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為核心,積極進行課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