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陽
(洛陽理工學院外國語學院 河南·洛陽 471000)
近幾年,課程思政漸漸成為學者們研究的熱門方向,越來越多的學者甚至教育者開始意識到課程思政的重要性與必要性。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明確了課程思政建設的總體目標和重點內容,對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進行了整體設計,將課程思政從工作要求轉化為政策實施表和行進路線圖。我國要建設文化強國,尤其要注重高校專業人才的培養,應開展專業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一體化設計,提升譯者的綜合素質,以促進我國文化強國建設進程。
筆者基于前期文獻查找,發現CNKI數據庫中使用CBI教學理念來進行課程思政的研究僅有1篇,并且其對課程思政的研究內容主要是CBI教學理念指導下的教材建設和課程思政的實施路徑,并沒有深入關于6T框架的具體思政研究,因此本文具有一定的獨創性。
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即內容為依托的教學法,一般認為源于20世紀60年代加拿大蒙特利爾St.Lambert的浸潤式項目班(immersion program),是將語言學習與專業教學結合在一起的教學方法(常俊躍,劉曉蕖,2009)。最先由中國學者王士先(1994)在其《CBI—專業英語閱讀教學的方向》一文中引入我國,并結合國內教學研究現狀認為這一理念在國內課堂的實施推廣前景廣闊。
CBI具有四種常見模式:主題教學模式、課程教學模式、輔助教學模式、專題教學模式。FredrickaLStroller和William Grabe對主題模式提出6個課程設計框架,用6個以T開頭的單詞來代表,簡稱6T框架,分別是課程教學中的主題(Theme)、話題(Topic)、線索(Thread)、文本(Text)、任務(Task)、過渡(Transition)。
翻譯專業教學就是要培養能夠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人,對翻譯專業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意義重大。鑒于綜合英語課程的教學內容與教學計劃安排,其任課教師相比較其他課程的任課老師與學生接觸時間更長,交流的機會就更多,在培養和提升學生英語語言文化專業知識水平的同時,對引領學生價值觀起著巨大作用,有助于培養具備國際素養的社會主義建設后備人才。
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當前翻譯專業學生英語學習的要求,能進行連續持久的泛化學習已經成為當前亟須。學生只有意識到所學英語能切實滿足專業和交流的需求,才能投入更大的激情進行主動性學習。因此,CBI教學模式的引入堅定了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信心,明確了發展方向和目標,具備其必要性。另外,中國學者王士先早在1994年就曾提出:“CBI結合專業進行語言教學應該是專業英語閱讀教學的方向。”翻譯專業的綜合英語課程又俗稱為精讀課,從字面即可看出綜合英語課程性質類似于閱讀課程,具備閱讀課程的基本要素,鑒于此特點,結合思政元素與課程內容相融合的方式,CBI用于指導該課程思政實施具備其可行性。
而今,各門課程都要求建設課程思政,因此將綜合英語課程與和思政的有機融合,充分發掘思政元素在教學內容中的融合路子,在教學過程中做到“潤物細無聲”,以全新的價值理念和教育理念開展教學,不僅可以提高英語的專業學習,更重要的是規范其道德品質和理想信念,真正滿足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
任何課程的思政教育都不能生搬硬套,不能強制硬性進行思政,應當結合課程內容,融合在課堂教學之中,要做到真正的“潤物細無聲”。根據CBI教學理念的主要核心框架,下面將主要從6T框架的六個方面來分析綜合英語課程思政的具體實施方法。
本文研究的綜合英語教材為楊立民主編的《現代大學英語精讀》,而該套教材均以不同主題為單元劃分依據,主題區別較大,因此依據主題來進行課程思政的融合思路較為明顯清晰。例如:《現代大學英語精讀(3)》的前五個單元,分別以大學、閱讀、愛情、哲學及環保為主題開展。依據這些不同的主題,均可以融入思政元素。在課程授課過程中,為充分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有關于每個單元的主題背景可以由學生以小組的形式自主進行課前準備,自行通過各種渠道了解相關背景內容,關于文章主題可準備PPT向全班進行展示,每單元可選取1-2組展示,之后教師需要針對展示內容進行點評,側重于補充思政元素有關的內容。
話題與主題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主題主要是指文藝作品的中心思想,體現主體的思想感情;而話題是主要討論的內容,圍繞主題展開。主題大而籠統,話題小而具體。而針對于綜合英語每個章節的文章,在其原有的大主題背景下,文章本身都包含了許多不同的話題,這些話題均可以融合思政元素來起到德育的目的。例如,《現代大學英語精讀(3)》第一章(Unit1YourCollege Years)主題下,又提出了“大學必經的七個變化”,可視為七個話題,分別為:“身份認同危機”“獨立與依賴之間的斗爭”“確立性別認同”“情感的給予與接受”“價值觀的內化”“掌握收集及運用知識的新方法”以及“對世界和自我的新認知”。基于這些話題,學生可自行發表觀點,也可同組內成員進行迷你辯論,得出小組觀點,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話題深層含義。而教師則需注意對價值觀的引領,如在談到“身份認同危機”的時候,教師可以注重學生自我認知的培養,辯證對待并適當取舍別人的看法。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還可以塑造學生的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有助于學生正確看待大學期間的各種問題,讓學生學會自主面對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方面同樣屬于思政教育的重要方面。
線索是串聯各個主題模塊的主線,可以將各個教學內容有機統一起來。綜合英語課程的各個單元都有不同的主題,那么如何將這些主題有邏輯地聯系起來,則需要教師的調整。例如,《現代大學英語精讀(3)》這門課程,其單元主題之間存在著內在聯系。第一章(Unit 1 Your College Years)與第二章(Unit 2 How Reading Changed My Life)均可看作是自我認知的培養;第三章(Unit 3 A Dill Pickle)可以視為是與他人關系的培養,第四章(Unit4DiogenesandAlexander)可看作是對正確思想觀念的樹立;第五章(Unit 5 A Silent Spring)可理解為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型教育主題。由此可看出這里的線索主要圍繞著從“個人—他人—思想—世界”的串聯,由小到大,由淺及深的過程。
文本,也可以稱之為語料,主要是語言學習的主要載體,也包括教材上給定的內容。同時,相關的文本既可以是文字語料,也可以是音、視頻資料。目前,現代教育的手段越來越多樣化,可選擇利用的資源也越來越多;同時,為了提高學生課堂興趣,激發學生多維思考,選擇多元化的資源也成為必要手段之一。因此,在翻譯專業的綜合英語課堂上,教師在教材、PPT課件的基礎之上,可以利用多類型文本資源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課堂及課外的活動,將視頻、課外讀物、聽力材料等多元化的文本穿插于學習過程中,尤其選擇具有思政元素的文本來拓展學習內容,讓學生在練習聽、讀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針對主題、話題進行讀、寫、譯的練習。
在6T框架中,任務(Task)則扮演了串聯其他幾項的核心角色。任務的設置,會直接影響整個課堂的思政教育效果。而任務的具體開展都需要在語料,即文本(Text)的基礎之上進行。
過渡主要分為兩種,一種為話題型過渡,一種為任務型過渡。對于話題型過渡,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在同一主題下不同話題間轉換時的銜接與連貫;而對于任務型過渡,教師則同樣要注意任務與任務之間的邏輯關系,如何自然過渡到下一個任務上同樣需要教師花心思設計。為確保話題和任務之間有清晰的脈絡和合理的銜接,教師可以通過思維導圖的方式讓學生對文章整體有良好的把握。
翻譯專業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在接觸了解西方的語言與文化,課程思政也就需要有機融合在課程教學之中。而在思政教育的“灌輸”環節,任務主要仍由任課教師所承當,通過對教學文本的挑選、梳理、分析,發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并通過課堂活動的設置,以達到預期的語言教學目標和課程思政教學培養目標。翻譯專業的綜合英語課程中,以CBI理念為主要導向,以6T為主要框架來進行課程思政的建設,有利于實現將語言內容同思政教育的完美融合,更重要的是通過教學文本與思政元素的有機結合,對把學生培養成為立足于世界,有超越民族、語言、地域差異意識且兼具愛國情懷的國際化人才具有建設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