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毅
(浙江藝術職業學院 浙江杭州 310053)
高校學生的實踐能力是其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途徑,也是科學研究能力培養的重要基礎,是高等教育得以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作為高職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從此次防疫工作中吸取教訓,重新審視職業教育的責任和使命,認識到高職學生成長過程中實踐能力的重要性與不可替代性,探究有效的實踐能力以及行為習慣培養。在“創建創新型國家”的進程中,培養優質的高等人才,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終身受益。基于此,本文要處理的核心問題是高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和“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將著重分析什么樣的教育行為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近年來,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各企業單位對于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通過對當前企業的招聘情況分析可以得出,實踐能力強,具有良好行為習慣的復合型應用人才更受招聘單位歡迎。在工作崗位上的適應能力更強,成長空間更大。高職院校作為社會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主要場所,在日常教育活動中,要幫助高職院校學生獲得綜合能力提升,除了專業的理論知識以及技能之外,還要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以及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為學生走出學校,順利走向就業崗位提供保障,強化高職學生在工作崗位的就業競爭能力,在復雜多變的就業形勢與社會形勢之下獲得更多機遇,迎接更大的挑戰。
實踐能力的培養不僅是高職學生走入社會工作崗位獲得更多機會的有效途徑,也是當代高職學生綜合素質的表現以及根據。在高職院校教學活動中,對學生的實踐能力與良好行為習慣培養,可以幫助學生快速接受專業知識并最快實現知識轉化成能力。在走入社會之后,通過具體的社會實踐以及生活實踐過程了解到社會環境,民生民情,能準確的把握時代發展趨勢獲得創新能力、創造能力培養,獲得更多的精神財富與物質財富。除此之外,高職學校實踐能力與良好行為習慣培養是其在工作過程中獲得優勢競爭力的重要條件,也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核心構成。
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職業教育不僅是實踐型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也是我國現代化進程推進的有利因素。現階段,各行各業的發展都需要高水平的應用型技術人才,我國高職教育體系也獲得了持續發展。據不完全統計,當前我國高校在校學生高達一千萬,在高等教育中占據了重要位置。但同時我們也應當發現,隨著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以及高職院校的不斷擴招,我國高職院校學生綜合水平有所下降。首先,高職學生多為高考落榜生,其中有一部分學生是由于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所導致的學習成績落后。其次,高職學校的學生多為18~20 歲之間,這一階段的青年學生正處于心理發育的關鍵時期,在思想認知上存在一定的不足,心理狀態并不穩定,自律能力以及自制力較差,外界環境的變化極易對其思想行為產生消極影響。再次,當代學生的學業壓力普遍較大,尤其是高中階段沉重的學業壓力使許多高中學生忽視了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獨生子女的家庭環境使得這些學生普遍缺乏動手實踐的能力。在步入高職學校之后甚至連基本的洗衣服鋪被子都不會,其實踐能力以及動手能力較弱,對于今后的工作與生活都產生不利影響。因此,針對高職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與行為習慣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
優質的高職教育不僅要注重學生智力的培養和知識的積累,更要注重學生行為習慣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學校要立足實踐,更好地培養高職學生的行為習慣。首先,要做的便是建設好高職院校的學生實訓基地。事實上,高職學生不同于普通初級中學學生,“實踐”和“動手”能力是他們將來得以安身立命的基礎,而實訓基地是學生進行動手實踐來鞏固上課所學理論知識的主要場所。因此,高職院校應該重視實訓基地的建設,實訓基地的基礎設施和管理制度體系都應盡力貼近企業一線和工作現場,這樣才能真正為學生創造出生產氛圍,學生們只有在這樣的環境里經受歷練,才能防止出現畢業后不能直接工作和不能滿足企業就業要求的現象。此外,高校還應以“實踐教學”和“技能培訓”為核心目標,有計劃地引進企業產品和企業技術,使學生真正獲得培訓學習的操作技能;此外,高校還應靈活地安排學習時間,在理論教學中穿插實踐教學,使學生在實踐學習中驗證理論知識和問題,最終實現學習與工作的無縫銜接。其次,高職院校要積極尋找和拓寬校企合作渠道。眾所周知,高職院校屬于教育類機構,而企業是經濟類機構,終極追求的不同使得雙方無論在管理方法還是在制度和文化上必然存在著極大差異。因此,雙方要想實現合作,就應該充分發揮各自在訓練方面的優勢,還要在此基礎上增加理解和互信。比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校方可以嘗試在校內企業建設校內實驗室或校內企業車間。這樣,學生可以在校內企業車間實踐,企業也可以通過此實踐提前找到適合企業的學生,這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也為企業招聘和培養新員工節省了成本。從高職學校角度來看,校企合作不僅培養了高技能、實用型人才和“雙師型”教師,而且也提高了高職院校在社會上的聲譽。再次,學校方面可以利用學校的資源優勢舉辦各類大型活動,組織學生積極參加各種實踐活動。例如組織開展“綠色地球”的環境保護活動,組織學生在校園內進行垃圾清掃,或者走到社區進行綠色宣傳活動等等,在學生實踐過程中也培養了學生的環保意識,養成垃圾分類的良好行為習慣。此外,針對當代高職學生普遍存在的“拖延癥”問題,在組織學生進行企業實踐基地實習期間,要嚴格根據企業規章制度對其進行管理,除了關于學生實踐能力培養,也要關注學生守時守約等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通過抓源頭,抓管理,從源頭上進行實踐創新活動,也進一步推動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不僅是知識的外化和體現,而且是具體課程與訓練相結合的教育效果。因此,除了高校設置的課程外,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找到一個合適的切入點,在學習的同時開展培訓,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并在提高素養中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例如,針對高校課程中“待人待物”的具體細節不足,學校和教師可以大力開展禮儀專項活動,使學生從實用性的角度運用和加強所學知識,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此外,高職院校還應建立起合理的課程體系。面對瞬息萬變的社會和就業市場,學校要學會根據市場的需求來調整學校的課程體系,使人才培養目標與社會發展方向、企業發展方向同步。學校要在加強學生的基礎理論課教育、提高學生學習應用能力的同時,更加著力提高學生的綜合實力。比如,學校可以突破原有專業選修課的局限性,提高選修課的比例,或者開設跨學科、跨年級、跨專業的選修課,讓學生多見識、多了解,以增強畢業生在就業時的適應能力和競爭力。學校還可以強化實驗課和實踐課的比例,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操作能力,必要時還可以單獨開設操作性較強的課程。此外,高職院校應根據目前社會產業結構的變化來適時調整課程體系,要根據目前社會中優勝劣汰的特點和崗位內涵的變化來調整課程內容,更加注重新興產業課程體系的發展。高校還應加強跨學科建設,打破傳統專業界限,提高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綜合掌握能力。無論是對畢業生還是對企業來說,這些措施都有利于企業與畢業生的雙向選擇,從而拓寬就業范圍。
根據現代教育學的觀點,學生的一個顯著的“共同特征”是他們具有“向師性”。教師的課堂教學內容、教學風格、言語觀、思維方式在不知不覺中都在影響著高職學生的學習和成長,同時也在其行為習慣的形成中起著榜樣激勵和主導作用。教師每天都在向高職學生傳授知識和方法,與高職學生接觸最多的人是他們的學科教師。此外,教師在高職學生心目中的形象也是偉大的。 因此,教師不僅應該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內容和方法來激發高職學生的學習動機,還應該以良好的服飾品質和人格魅力來影響和感染高職學生,利用教師在行為習慣方面的示范效應,使高職學生受到無形的教育和影響。例如,在信息時代,一些高職學生有在課堂上玩手機和玩游戲的壞習慣。因此在每堂課之前,教師會在學生面前關掉電話,然后開始講課。當高職學生看到教師可以帶頭做這件事時,他們會逐漸減少在課堂上玩手機的頻率,這是教師榜樣的激勵作用。此外,在高職院校內還可以開展各類評比與競賽活動,如榜樣人物評選,技能競賽十佳等,組織個人或者小組形式的集體比賽,讓每位學生都能在各類活動之中發揮所長,培養集體榮譽意識,回歸到日常中養成自我監督與管理的良好行為習慣,由此獲得自主性成長。
而在此次新冠肺炎的防治工作中,更是涌現出了無數的榜樣人物:醫護人員在前線,他們不顧危險、默默無聞地救治病人,他們有的人被感染,有的甚至獻出了生命。火神山醫院在十天內建成,數千名建設者日夜不停、夜以繼日地修建,他們都是這個時代的楷模。在現在這個特殊時期,把這些典型人物作為榜樣來激勵學生,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一般認為先進人物言行的榜樣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便是榜樣人物的教育作用。由于高職學生年齡較小、生活經歷較少,道德觀念也相對淡薄,此時若以先進者為榜樣激勵學生,是符合他們認知特點的。第二便是感染作用。醫生和軍人的舍己為人、救死扶傷、不屈不撓的意志和行為都能對學生產生較大的感染,學生們在受到感染之后便會不自覺地模仿,進而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積極向上的情感和認知,并且他們會把這種內在的認知外化為具體的行為。第三是矯正作用。學生們在了解、學習先進人物時,往往會不自覺地把自己的言行與先進人物作比較,檢查自己的缺點,而這會引起他們自卑和內疚的情緒,進而會自覺抵制外界的不良激勵,克服自己的缺點,糾正自己的不良行為。
行為習慣和實踐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素質和知識的外在表現。在推行職業教育的過程中,學校和教師應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制度政策,以培養這兩方面的能力。然而,無論是實踐能力的培養還是行為習慣的教育都不是短期能做成的事情,它需要學校、家庭、教師和學生長期的共同努力,也需要社會的不斷監督、教育和引導。高職院校學生在國家建設和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只有準確把握其行為習慣現狀,認清不良行為習慣和實踐能力不足的原因,理清良好行為習慣教育的思路,才能提高“實踐能力培養”和“行為習慣養成教育”這兩個命題的針對性和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