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學 趙偉力,于佳麗
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建設環境美麗和生態平衡的國家一直是我們不懈追求的目標。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不懈追求和共同努力下,不斷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本土化,在繼承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基礎上增添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形成了富有中國特色、時代特色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新時代實現美麗中國的目標提供了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理論一旦掌握群眾,也會變成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教育是理論與現實相承接的著力點,而教育最普遍最有效的途徑則是高校的思政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廣大青年既擁有廣闊發展空間,也承載著偉大時代使命。”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力軍是高校青年學生。高校以育人為本,在新時代如何培養出生態文明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臨的時代課題。本文立足思政課探析在高校中如何建構生態文明教育體系使學生認知生態文明思想并在生態文明活動中得以踐行。
誠其意,致其知。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會隨著實踐活動的深入展開而不斷明朗并深化,作為理念性的存在對實踐活動的展開具有指導意義。學習生態文明思想并樹立生態保護理念是二十一世紀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基石,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活動具有指導性作用。生態文明教育是普及生態保護理念的重要渠道,也是新時代構建“美麗中國”戰略的必經之路。這要求高校加大對認識主體的教育力度,促進其不斷豐富、深化對馬克思主義生態觀認識和理解,正確揭示并掌握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自然生態規律,在新時代創造性地詮釋自然和人的關系,加快實現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化轉向,增強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自覺,進一步豐富實現“美麗中國”的世界觀基礎。
根據馬克思主義對“人”本質的理解,學生是處于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的“現實的人”,生態文明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解決學生生態認知方面的不足,根據現實需要對主體進行全方位教育,以提升教育質量。在課堂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融入生態文明教育是新時代教育機制與形式的守正創新,能夠有效幫助大學生掌握生態文明思想,形成生態文明理念,用正確的生態觀去解決現實問題,從而在高校中培養出一批自覺保護生態環境并自覺傳播生態觀念的“生態人”。思政課在進行生態文明教育過程中強調馬克思主義生態觀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這種生態教育極大擴大了傳統教育的范疇,不是把教育目的局限在處理人和人之間關系的范疇上,而是在立足于實踐與人的自我需要基礎上把認識對象擴展至人與自然的方方面面,極大地豐富了大學生對于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使大學生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有更深刻的了解,自覺形成遵循保護自然的行為規范。例如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哲學部分的教學中,滲透生態哲學的概念和意蘊,引導學生用基本原理去分析人與自然的關系即生態問題,在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基礎上增添新內容,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清晰的思路。
天人同源,天人相應。自然界和人是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樹立生態文明價值觀時要將整體觀念作為出發點和基本原則,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自然生態和人的活動是合規律性和目的性的統一。一方面,從作為真理的自然規律來看,自然界是人類生命存在和進化的源頭與動力。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人與自然形成一種空前的對立統一關系,進入新時代我們必須正視生態問題,深入探究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價值意蘊并緊跟生態教育引導學生主動適應自然界的變化去展開面對自然生態的認識活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主流的生態價值觀念,克服錯誤的生態價值觀念。另一方面,從作為價值主體的人來看,“人”是教育工作的立足點和出發點,康德“人是目的”的經典論斷為高校的育人工作指明了方向。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提到“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處處都把固有的尺度運用于對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
人的認識活動建立在真的規律,于此展開的實踐活動則按照一種美的規律來構建社會的某種善治去實現德育目標。校園生態文明教育活動要緊緊圍繞“學生”這個主體,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生態文明教育要做到“回歸自然”與“以人為本”相互結合,在傳統的一切以人為目的的“人類中心主義”與否定人自身特殊性的“自然中心主義”基礎上建立一種價值主客體雙向肯定的價值觀。
高校思政課的價值旨歸實現從“必然”到“自由”的轉變,即達到學生牢牢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自覺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指導實踐活動的目標。康德給出了由他律向自律的道德原則轉變的答案,從批判哲學出發試圖通過教育建立一種主體性的道德原則,道德教育應從獨立于人并外在地強加于人式的外在實在論向非外在實在論的建構主義轉化。如何實現他律向自律的突破呢?高校肩負著培養人才的使命,要在堅持“以本為本”的基礎上加強對學生的生態價值觀教育來培育新時代下的生態人。
在培育高校學生生態價值觀的思政課中,除了教師發揮引領作用外,還要積極調動各方力量和資源為生態教育服務,展開合力共同培育學生的生態價值觀。此外,隨著新時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新媒體的運用,思政課也要打破傳統的教育模式,開辟出富有時代特點的專屬思政課的“線上課堂”“課下助手”等。最后,高校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參與課堂回歸課堂,由被動地位轉化為主動地位。
“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實踐觀點貫穿于馬克思的所有經典著作,彰顯著生態思想的真理光芒,在今日對我們建設生態文明仍具有借鑒意義。《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強調培養大批的創新人才應該成為面向未來10年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大目標,并指出高等教育應重點擴大應用型人才培養規模。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應著眼于實踐環節,培養應用型人才。在高校思政課育人的全過程中,為了實現全方位育人和育人效果最大化的目標,實踐育人可作為課堂的延申環節對課堂理論育人進行補充與升華。教育教學活動中“實踐”的對象為施教主體、教育的對象即客體以及中介環節即進行教育活動所運用的手段、程序和方法。
課堂教育和實踐教育相結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所在。學生的自我實踐是認識的直接來源,教師作為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關鍵人物必須做到視野要廣,把問題講深講好一定要具備寬廣的知識視野,引領青年學生深入到實踐活動中去觀察、研究自然生態系統,從而服務與生態文明建設。“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生態文明教育應體現在思政課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中,特別要通過中介的方式檢驗學生對于生態文明思想的受教育程度,將生態文明教育融入課程實踐中去。引進課程教學的新手段與新內容對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為“教”和“學”提供新的生機與活力。在教學內容上,高校教師在滲透生態文明建設經驗的教育思想的同時分析秦嶺生態保護的顯著成效,注重對學生思想政治的啟發式教育。在教學方式上,創新傳統教學模式調動校園青年參與社會實踐的積極性和培養保護環境的良好習慣,體驗大美秦嶺的同時反思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人與人良性循環的文化倫理形態。例如教師教學中增加實踐環節,組織學生參加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的調研或植樹活動,踐行生態保護理念。
“環境正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實現新時代“美麗中國”的目標,建設生態文明是必由之路。建設生態文明的過程是一個從實踐到認識再到實踐的過程,即經過“人類社會實踐——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生態文明建設”三階段,兩次否定的辯證發展過程,其中確立生態文明保護意識是從初級階段的實踐到高級階段實踐的橋梁,是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重要紐帶。因此確立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是反思人與自然關系,總結應對生態困境的正確經驗并作為指導思想落實在建設生態文明的具體實踐中,成為促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互利互惠式改造世界的前提條件。確立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最有效的形式是在高校進行生態文明教育,而教育載體則是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思政課。將生態文明教育和思政課有效耦合并實現教育一體化要達到“1+1>2”的融合效果,既要從“讀萬卷書”來,到“行萬里路”中去,又要在“踐行”中檢驗認識的真理性,新時代通過新征程將經驗上升為真理性的認識,即在思政課的生態文明教學過程中立足“真理尺度”并突出“實踐取向”,向高校教育的“自由王國”進一步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