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佳 蔣卓穎 楊潔妮 李浩懿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上海 201620)
在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委聯合發布的《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中,國家將“綠色金融”這一定義簡化為為積極支持全球環境日益改善、應對當前全球復雜氣候變化和推動促進自然資源清潔環保節約高效利用綜合合理利用的各類綠色環保經濟項目投資管理活動,即對環保、節能、清潔環保節約能源、綠色環保節能能源交通、綠色環保節能能源建筑等各個領域的各類綠色經濟項目投融資、項目建設生產線和運營、風險管理等。可以說,綠色金融就是在各類綠色、環保、節能的項目上所做的投資管理活動,并期望該項目的投資能促進綠色環保的可持續發展,為人類謀福祉并獲取可觀的投資回報。
為積極響應黨和國家“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環保號召,支持各個環保專業人士、環保組織等,將綠色普惠環保金融和其他小額商業信貸相直接結合投融資,將其有效運用推廣到我國綠色環保金融中,也給社會上那些熱愛環保工作有心卻又無力的環保人士一個好機會,作為他們堅硬的精神后盾,將環境保護意識不斷普及推廣到各個社會階層里,讓全體環保人士有更多機會為環保事業獻出一份微薄心力,共同攜手建設美好家園。
當前雖然我國已經進入了國家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驅動方式發生轉變的一個關鍵時期,但在具體工作實踐中治理機制建設有待不斷完善,金融機構專業服務領域的相關技術信息識別服務能力、相關優惠政策未得到完善,我國發展綠色信用金融的行業發展尚且還處于一個起步初級階段。研究員呂萍女士認為,現代社會綠色發展理論體現的恰恰是現代人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關系整體認識的巨大躍升。工業化的發展和生態環境改善之間并非一直存在一種分割不可調和的矛盾,兩者統一的發展基礎要求在于不斷推進工業化、現代化的進一步轉型升級。在工業環境污染、氣候變化和野生物種完全滅絕這類典型的由各種外部性因素引起的企業市場機制失靈典型案例中,市場機制的獨立理性運作很難真正發揮自身應有的主導作用。
在貫徹落實黨和國家推進綠色環保經濟戰略發展重大政策實施理念的理論實踐工作過程中,政府經濟決策始終承擔著一個根本不可能也不可以充分替代的決策主導作用。眼下全球廣大區域范圍內正為努力提升開展具有國際廣泛性的重大國際戰略合作而努力。環保產業綠色金融不僅僅可以有效引導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生態環境資源有效保護及環境污染綜合治理,更重要的一點是它可以有效引導我國社會環境資源從高污染、高能耗的傳統產業部門快速流向具有創新發展理念、技術先進的產業部門。
一些發達國家從金融政策支持激勵、金融監管、金融服務基礎配套設施體系建設等多個方面已經采取了一些新的應對措施,取得了一定新的成效,但距離真正突破這一困局還相距甚遠。2014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咨詢公司重新發起了一個咨詢項目就是名為“可持續金融系統設計”的中國市場調研行業研究咨詢項目。2015年,國務院黨委領導下的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專門組織設立了一個由國內外著名金融專家學者共同組成的促進我國城市綠色經濟發展專業金融體系工作領導小組,對當前我國設立綠色金融體系的相關政策措施和具體操作步驟以及方法問題進行了一次系統性的調查研究。2016年被金融業界人士稱為綠色金融元年。在當前黨和國家對于綠色金融政策的強力政策支持積極推動下,綠色金融在中國三個領域取得重大進展。2017年,國家決定在浙江、江西、廣東、貴州、新疆這5個區域資源配置稟賦不同、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階段不同的5個省(自治區)優先進行國家綠色投資金融改革創新試點、建設各具特色的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如今我國綠色金融發展面臨五大挑戰:我國綠色金融定義不同的基本問題、資金的基本供應和資金需求間的不準確匹配(資金期限間的錯配)、投資金融活動的一些外部性風險問題、資金方和供需方的基本信息不對稱、分析技術工具的廣泛應用分析能力嚴重缺乏。
在精準扶貧的道路上,小額信貸解決了我國數千萬農民的難題,也更好地推廣了惠普金融,其之所以能迸發活力,是因為在以往扶貧當中,很多農民都無法通過銀行等正規渠道獲得相應的貸款來進行投融資活動。隨著近年來創新型農業科技的應用,越來越多的農業生產早已擺脫原先濫用農藥等危害環境的生產方式,進而轉入高科技、高產能、超環保的綠色生產;可以說,農業生產的綠色發展進一步推進了我國綠色金融的發展。但綠色農業的發展需要資金。雖然農民在技術創新、綠色生產等方面,有非常先進的理念和實踐經驗,但苦于無法籌集足夠的資金,無法進行后續的研發等。倘若這些理念進一步被研究,同綠色生產、環保節能相結合,將會大大改善農業生產現狀,為環境治理提供良藥,更會激發綠色金融相關的創新產品研發,像復利一樣,進一步擴大對精準扶貧中小額信貸的投入,也會進一步提升我國綠色金融市場的活力,為我國宏觀經濟助力。基于此,本文認為若能有機地將綠色金融與小額信貸結合起來,定能更好地促進普惠金融和綠色金融的受眾人群從而真正做到精準扶貧。本文認為,可以通過以下三方面將小額信貸與綠色金融結合,促進綠色金融發展。
第一,設立專門的綠色金融機構。雖然我國綠色債券發行量已經破萬億,但我國金融市場上并沒有專門的綠色金融機構,很多綠色金融投資者,投資時也無法找到合適的產品。通過設立專門的綠色金融機構,提供權威的信用擔保和正規的業務流程,直接對接需要小額信貸的人和投資者的需求,并為小額信貸設立專門的融資金融產品,如信貸類產品等,更好地滿足小額信貸的需求,進一步促進廣大農民投入到小額信貸的行列中來,讓更多創新性的綠色環保理念涌入綠色金融產品,從而助力綠色金融的發展。第二,綠色金融機構與銀行對接。因小額信貸和綠色金融服務的是社會各界人士。在綠色金融市場上,綠色金融機構貫穿不同行業,不同人員。一旦資金鏈出現問題,整個綠色金融市場將面臨嚴重危機。因此,綠色金融機構應當與各大商業銀行在專業類業務上對接。通過銀行業務,為小額信貸和綠色金融產品提供風險測評,并聯合設計創新類金融產品,更好地促進小額信貸的融資,讓那些真正有價值可行性較高的項目,讓那些信譽較好的農民獲得融資,通過銀行與綠色金融機構合作,設計出可以擔保風險并具有較高投資回報率的產品,促進市場上投資者的投資,從真正意義上,解決融資與投資信息不對稱的風險,進而促進普惠金融和綠色金融的發展。第三,融入綠色金融和綠色科技。隨著市場上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關注綠色金融產品,會進一步激發農民創業熱情,更好地利用小額信貸來創新綠色生產技術。同時,通過綠色金融機構與銀行綠色金融科技的應用,能夠更好地為農業綠色生產規劃,分析流程問題,提前規避風險,并找到生產的最優點,從而進一步擴大綠色金融投資項目的回報率,吸引更多人注資,促進綠色金融的發展。
綠色金融隨綠色發展應運而生,而結合我國綠色金融發展現狀,“綠色金融+小額信貸”正是國際金融業發展的新方向和新趨勢,對于我國金融業來說,更意味著我國將迎來一場巨大的變革。
現階段綠色金融是社會熱點話題,而綠色金融的實施必然是建立在惠普金融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普惠金融的主要特點有兩個:一是面向大眾,即社會各階層人民和群體;二是以可負擔的成本進行金融服務。
具體談到金融,無疑是資金的擁有、管理和流動。民營企業雖然數量較多,資金總和也較多,但都是以個體的形式存在的,很難將規模擴大到社會各階層,做到普惠金融,尤其是為低階層人民金融生活提供相應服務。目前主要有三種金融組織,即社區銀行、合作銀行和市政銀行。本文認為可以效仿此類銀行,針對社會各階層人員,與之不同的是本文將致力于將他們導向綠色金融的道路上去。針對不同地域和人群的特點開展小額信貸,利用這樣的機制,基于這種貸款運營方式,面向更廣泛的大眾,從而鼓勵大眾進行綠色環保行動。
在具體實踐中,技術優勢是實際操作中成功的關鍵因素。由于小額貸款周期較短,數額大多較小,而交易數量較多,因此技術支持就顯得格外重要。新興市場中大多數企業或個人都從開發性金融機構得到實質性支持。由于網絡和電子產品不斷地更新換代,各大銀行發展了線上服務,基本的日常銀行業務皆可在線上進行,可以利用這些途徑和已有的平臺進行金融交易,受眾廣且高效。運營小額信貸的主要方式是基于P2P網貸,即提供交易平臺,由借貸雙方自由協商貸款金額。投資門檻低,簡單易操作,還可以為借貸雙方建立自己的信用記錄,最重要的是其流動性較好,極大地提高了資本運作效率。
普惠金融是為國家政策所支持的,這無疑是穩固和加快普惠金融的一雙有力而無形的手。 從金融供給方來說,小額貸款更能涉及到廣泛個體和群體,單次提供的資金量雖無法同高額貸款相比,但就總值而言絕不會亞于它。首先,貸款門檻低,更多大眾可以成為資金的受眾群體。其次,有更多渠道獲取資金,在急需資金的情況下能更及時更有效地獲得資金,進行個人或企業資金的運轉和流動,甚至可以為貸方提供針對環保的優惠貸款。最后,還貸壓力相對較小。通過中介平臺連接借貸雙方進行交易:一是有效地保護過多受眾交易而導致的隱私泄露,建立一套公平完整、有統一標準的運營體系;二是為借貸雙方提供擔保;三是利用中介費發展綠色事業。
綜合來看,個人和社會,甚至國家對于普惠金融都有著高度的重視。綠色金融并非只在于一兩個人或企業,而是需要全社會成員共同推進發展。要實現此目標,普惠金融是其發展的基礎,小額信貸是其實現的途徑。
精準扶貧是粗放扶貧的一種對稱,是指針對不同貧困地區的不同區位特點進行不同策略的精準扶貧。在如今,只要堅持“扶持農業”這個民生政策,便有足夠的條件和理由對貧困地區的農戶發放農業貸款,以小額信貸的形式全力支持貧困地區農業的發展,因地制宜,充分發揮當地生態環境的優勢,實行綠色金融精準扶貧。
目前存在一些如何落實精準和如何完善精準扶貧動態管理機制的問題,造成了幫扶資源與幫扶對象不匹配的現象。針對這一問題,應該完善貧困戶的識別程序,建立具備精準化和規范化的信息管理平臺,同時完善貧困戶的考核機制。同時還應結合銀行的行業特色,鼓勵各大銀行企業參與對貧困地區的小額信貸,對貧困戶加大貸款的額度,通過綠色金融實現精準扶貧。
同時,金融精準扶貧面臨產品與服務的供求錯配、監管機制不協調、基建設施不完善以及理念尚未普及等問題。為此,應增加貧困地區金融網點,開發創新金融產品,將金融相關產業與小額信貸進行有機結合,向貧困戶市場推廣金融產品,普及金融知識,解決貧困戶對金融信貸需求意愿薄弱且信貸成本高的問題。
精準扶貧也應與普惠金融進行結合,普惠金融,是為社會各階層提供現代安全、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務,使金融服務惠及每個公民,這給農村貧困地區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紅利。而“精準扶貧”旨在指導全國各省份落實好扶貧工作,精準定位到最需要幫扶的地方。所以將精準扶貧與普惠金融有機結合,有助于精準扶貧更有效的落實和更加準確的開展。例如向需要資金的群體發放小額貸款,助力其完成項目,在推廣綠色金融的同時助力了精準扶貧。
對于精準扶貧的問題,首先,要了解當地致貧的根本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和普惠金融有機結合的創新型精準扶貧,如建立普惠金融部門,加大對“三農”“小微”的支持,帶動貧困地區產業轉型升級和就業,并運用前沿科技手段創新結合的金融科技和監管科技,加強對政策落實情況的監管。與此同時,也可通過將生態環境優勢,通過科學的產業開發,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 業等生態產業的發展成果,為貧困地區播撒寶貴的現代農業、現代工業和現代服務業的綠色經濟種子,這也是通過精準扶貧體現綠色金融的一種形式,在貧困地區開創綠色的現代農業,并引導資源向綠色產業聚集,突出支持符合國家綠色發展政策的現代農業項目。
普惠金融和精準扶貧都是現階段國家重點關注的民生工程,將二者有機結合并借助國家重點關注的小額信貸項目,可以有效地在全民范圍內進行推廣,增加廣大人民群眾對普惠金融和金融扶貧這二者概念的了解程度。對于綠色金融這一較為新穎的概念,也可借助前二者為媒介進行推廣,增加群眾對綠色金融這一概念的認知。
綜上所述,可以發現目前市場上與精準扶貧和普惠金融有關的小額信貸產品是非常缺乏的。并且本文的基于普惠金融和精準扶貧的小額信貸如何助力綠色金融的發展的研究更還是未看到相關的報道。因此,基于該課題的研究是具有一定社會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