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艷琴
(廈門工學院 機械與制造工程學院,福建 廈門 361021)
獲得感,愿意為獲取某種利益后所產生的滿足感,包括實際利益的獲得和情感方面的獲得兩方面,落實到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具體是指高校大學生通過參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掌握解決人生困境和社會問題的方法論與有效策略,能夠以更寬闊的胸懷、更積極樂觀的態度去解答疑惑、處理問題、服務社會,從而實現更高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高度重視并大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要密切關注大學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是否產生了一定的獲得感。
獲得感原意為獲取某種利益后所產生的滿足感,具體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獲得感是指大學生因自身參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所產生的持續的正向的認同感和滿足感”。《2017 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年專項工作總體方案》中首次提到,要切實增強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獲得感[1];2018 年4 月,教育部發布的《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中更是三次提到獲得感,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揮育人主渠道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為了不斷提高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獲得感,……要堅持增強獲得感原則,促進思想政治教育有虛有實、有棱有角、有情有義、有滋有味”[2]。步入新的歷史時期,以“獲得感”為切入點來衡量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關注學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切身感受,能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蓬勃發展。
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實現了擴張式發展,雖然在短時間內滿足了培養高素質人才的迫切需要,但潛藏的問題卻逐漸顯露,尤其對學生的獲得感方面關注不足,具體表現為高校在實施思想政治教育時仍會偏重于供給側,忽視對教育對象的深度研究;仍習慣運用固有的教育模式,忽視對新型教育載體的開發利用;仍用僵化思維去闡釋教育內容,忽視結合當前豐富鮮活的教育內容。
學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對象。時代在不斷發展,與以往相比,新一代大學生在思想和行為方面呈現出新特點、新問題,在思維模式、社交模式和生活模式方面存在重大改變和調整,他們喜好新奇、追求個性、崇尚多元,高校思政教育部門和相關人員如果未能轉變自身的教育理念,教育過程中沒有充分考慮到當代大學生的個性形態和認知特點,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效果不佳。
教育模式具體是指高校思政教育的硬件部分,包括教育目標、教育機制、教育內容、教育載體等。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借助教育模式對被教育者實施教育。為更好地提升高校大學生的獲得感,需要對教育模式進行改造,使之符合思政教育的客觀規律和基本原則,以更準確地回答“為何改造、改造什么、怎樣改造”等一系列問題。但當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僵化、落后,思想政治教育仍多沿用傳統的灌輸方式,缺乏與大學生進行互動交流,教育效果不盡如人意。
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是高校思政工作者希望傳遞給學生的、富含先進性和時代性的、兼顧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的真理,即馬克思主義理論。但是,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就具有發展性,要隨著時代變化、結合中國的特殊國情予以豐富和發展;另一方面,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思政教育者在政治話語權方面的壟斷地位已經被打破,大學生自身所能接受和吸納的信息愈加豐富多樣,如果不及時更新、豐富教學內容,就無法滿足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需求。
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者,高校應加快思想政治教育革新,通過關注教育主題、創新教育手段、豐富教育內容等有效策略,為提升學生獲得感提供重要支撐,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一步發展。
教育主體,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服務對象,是思政教育的接納者和吸收者。在傳統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關系中,教育者占據了一定的先天優勢,為強化被教育者的主體地位,教育者要更主動地做出改變。高校思政工作者在了解教育對象時,可以采用兼顧科學與主觀經驗的方法:
第一,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包括網絡技術、通信技術和數據技術在內的現代信息手段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高校思政工作者應高效利用大數據技術,瞄準全體教育對象,依據專業、年級、個性差異等實際情況,對大學生群體與個體進行精準畫像、合理分層,既要關注整體,也要能夠兼顧整體中的“個別者”,搜集他們在網絡上的瀏覽痕跡,分析他們的思想傾向和實際需要,切實感受其在理論知識和思想情感方面的收獲,以強化大學生的獲得感,助推整個高校思政教育步入良性循環,確保每名教育對象都能有所得、有所獲。第二,切實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思政工作者務必要尊重大學生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中心地位,多與所在學校的大學生進行實地交流與溝通,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掌握思政教育的密匙,設計出符合全體大學生實際特點的教育實施方案,組織教育活動,有的放矢地創新教育方法,運用教育策略,吸引大學生參與教育實踐活動,循序漸進,引導他們體驗參與教育實踐互動的愉悅感受,在點滴積累中幫助他們建構、完善價值觀,喚醒大學生的內在需求,一邊喚醒、一邊滿足,不斷喚醒、持續滿足,激發他們在教育方面的自主意識,確保他們真正地體驗、感受和思考,自然而然地產生獲得感。
教育模式,是為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在具體教育實踐活動中所采用的模式、策略和載體的總稱。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為人類社會方方面面的變革提供了便利條件。為提升大學生的獲得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應在優化教育內容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時代發展成果,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具體來說,可以集合高校思政工作者與大學生雙方的智慧,密切二者在思政教育過程中的交互與關聯,以最大限度突出大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滿足他們的個性化學習需求。
一是搭建思政教育活動平臺。高校思政工作者應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如高校官方網站、宣傳部門BBS、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建構思政教育信息發布渠道,暢通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互動路徑,實現由單向轉向互動,以進一步促進教育主客體雙方之間建立親密關聯,最終消解大學生對教育者的陌生感,使大學生真正樂于接納思想政治教育。二是豐富思政教育活動形式。高校思政工作者要明確思政教育的價值和意義所在,在充分把握教育對象的需求點、關注的興趣點、自我發展的契合點以及獲得滿足感的關鍵點的基礎上創新教育模式,可以采取慕課、微課、講座、實踐活動等形式,或者設計一些趣味性活動,提高大學生積極參與思政教育活動的熱情。
教育內容是思政教育過程中“同師生發生交互作用、服務于教育目的達成的動態生成的素材及信息”[3],是思政教育過程中有意傳遞的主要信息,具體表現為教育標準、理論知識、實踐案例等。高校思政工作者要依據教育對象的現時需求和可能產生的未來需求,以提升大學生的精神境界和價值追求為基準,堅守思政教育立場,優選思政教育內容,確保思政教育內容富于科學性、時代性和實踐性,并增添一些富含“真、善、美”的有益內容,使之更加契合當前高校思政教育的新形勢。例如,利用大學生非常喜歡的抖音、快手媒體App,與他們探討一些感興趣的話題,“如何看待李子柒的迅速走紅?”“歌曲《一剪梅》為何會風靡歐美?”以此啟發大學生積極思考,確保大學生在精神方面有所收獲。此外,既然無法阻止海量信息的沖擊,那就正面應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甄別好、利用好這些信息資源,打造一個高質量的思政教育信息庫,引導大學生主動吸納更多的優質信息資源,成長為適應時代發展的優秀人才。
高校大學生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未來建設者和實現民族興盛的接班人,是最寶貴的人才資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意識形態安全形態領域的重大問題;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是我國高校所肩負的重要任務和歷史使命。獲得感作為學生在參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時所產生的一種能動的、真實的、正向的和持續的綜合感受,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重要標準,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重要影響因素,還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所在。高校思政教育部門和相關人員應努力夯實學生的理論基礎,積極引發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認同,科學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理論解決問題和困惑,促使學生在真實體驗的過程中產生高度的獲得感,切實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