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立勇
(中共昆明市委黨校,云南 昆明 650233)
中小企業是我國企業主體,2019年其在總體企業當中占比達到了97%,其為我國經濟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在經濟雙循環之下,其迎來了巨大的歷史機遇,例如巨大的市場需求、宏觀的政策支持、靈活多變的數字經濟環境等。同時也面對著一系列的挑戰,如產業鏈構建、資源整合優化、新需求定位、研發體系構建等。總的來說,抓住機遇,面對挑戰,塑造全新自我,這是我國中小企業的必經之路。
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除了個別國家例如朝鮮之外,大部分國家都是依靠內外循環來發展本國經濟,也有少數國家例如日本依靠外循環來發展經濟。形象地來說,經濟雙循環就好比人體的內外循環,關乎到了人體的健康水平,只有內外循環平衡互進,才能讓人的體魄強健、精神煥發。
2020年,新冠病毒全球肆虐,世界各國自顧不暇,原本世界經濟一體化格局受到明顯沖擊。加上單邊主義的影響擴大,國際間的貿易合作開始惡化,國家之間的經濟對弈局勢越來越明顯,這就導致各國開始紛紛關注自身經濟的內循環。我國提出“國內循環為主、國際循環為輔”的策略,是黨和政府對國內外經濟形勢經過認真觀察、分析以及總結,結合理論研究之后選擇的新發展策略[1]。
經濟循環是生產、流通、消費等主體構建的一個從原料到產品再到商品以及廢品回收的過程。經濟內循環指的是該過程發生在國內市場之上,而經濟外循環則是該過程發生在國際市場之上。只是經濟內循環和經濟外循環有著一定區別,前者是將本國供給側和需求側緊密關聯起來形成一個循環體系,對于該循環體系來說,行業的產業鏈、資源整合和優化會對其質量有所影響;后者則是一國加入世界供應鏈、產業鏈,使得自己成為供給方和需求方的過程,在外循環當中一國的世界話語權、經濟地位、綜合國力等成為主要影響因素。在國際貿易合作形成的外循環當中,綜合實力較強者會成為經濟外循環這一“游戲”的規則的制定者,得到最大的經濟利益,例如美國就是如此,其總會強勢地通過技術性壁壘對他國進行制裁,并從中獲得大量的利益。
從1978年開始,我國開始關注國際貿易,并逐漸加大對其的稅收優惠以及政策支持,經過30年努力,我國進出口額世界排名從世界第32位上升到世界第3位。而今,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世界第一,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綜合經濟體。這個過程里我國經濟也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人民的生活水平明顯改善,各行業發展逐漸興旺起來。故此,經濟外循環對我國的重要作用不言自明。但之前發生的數次經濟危機卻讓我們看到,擴大內需才是基本功,才是盤活經濟的根本。不管是上世紀的日本經濟危機,還是本世紀的美國次貸危機,我國都是利用擴大內需來積極應對化解危機。例如2009年~2019年,內需對國家經濟發展貢獻率均值超過了100%,2009年在世界經濟危機最嚴重階段,其更是打造了142.6%的貢獻率,足以說明內需對經濟危機具有的強大的抵抗能力。
對我國來說,經濟外部循環讓我國由窮變富,經濟內循環讓我國由富變強。富國到強國是一個質變,而內循環便是這一質變的推動力。正因如此,在國際經濟形勢不明朗,國與國關系復雜化的環境下,我國有必要建立“國內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經濟策略,在最好內功基礎上,來把握機會進入世界產業鏈中,能夠在國際競爭中有所得。對于我國采取這一經濟發展策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并非是因為世界各國在新冠病毒影響下經濟支離破碎,也不是因為美國對我國出臺一系列打壓政策,而是我國到了這一階段,必須要以此來確保我國經濟軟著陸并穩步持續發展[2]。
自從改革開放加大進出口貿易之后,我國實際上已經在積極執行經濟雙循環策略,在這個過程里我國中小企業的數量不斷增加,從事對外貿易的中小企業也有如雨后春筍,呈現出強大的生機。可以說,正是經濟雙循環給了中小企業誕生的基礎以及發展的環境。習總書記在企業家座談會上談到的“國內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其和以往的雙循環存在差別。以往的雙循環當中,在改革開放政策持續作用下,國際循環影響力較大,其使得我國財富獲得積累,但是其并沒有讓我國變強,在技術領域等方面話語權較差,總是存在被動現象,而這些正是內循環不暢而導致的技術創新差、資源管理差、產業鏈水平低,沒有給予外循環更大的助力。故此“國內大循環”成為了改變我國目前內循環的一劑良藥,其倡導企業積極地開發新消費領域,從宏微觀調控上給予企業更好地發展空間,實現國有企業、民用企業乃至于小微私企的捆綁發展[3]。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國中小企業迎來了以下機遇:
第一,巨大的市場需求。2010年~2019年期間,消費市場對經濟發展貢獻率從37.3%增長到76.2%,期間雖有波動,但是整體屬于上升趨勢。2010年,我國總體中小企業超過1000萬戶,占總體企業99%,經濟發展貢獻率60%;2019年,我國中小企業2600余萬戶,占總體企業97%,經濟發展貢獻率超過了60%。中小企業蓬勃發展,源于我國擁有14億人口,具有消費多元化特點,只要能夠制造需求點就可以開辟銷售藍海,企業便不愁發展,能夠創造出驚人的業績。以淘寶的“雙十一”為例,其在一天時間里便可以實現數百億元銷售額,網紅代表薇婭則可以在一小時時間里銷售數千萬元甚至于上億元,這些都能看出我國擁有龐大的內需市場,其若是充分釋放能量,將會對世界經濟產生巨大影響。而中小企業具有經營靈活、管理簡單特點,能夠在這樣龐大的內需市場里迅速找到自己定位,能夠在大企業形成的紅海之外獨辟蹊徑實現藍海經營,可以快速積累資本、不斷壯大。
第二,宏觀的政策支持。首先,是國家在基礎建設上將會不斷擴大規模,會使得眾多中小企業參與其中,實現社會資本的合理化利用;其次,在擴大內需過程里國家會不斷調整資源解決供需矛盾,為中小企的經營提供一個良好的發展空間。尤其是那些環保性中小企業、高科技中小企業、經營策略靈活、變動快的中小企業會因為抓住了政策抓手而獲得巨大的政策支持甚至于資金支持。例如2020年9月21日,國務院下發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以新業態新模式引領新型消費加快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其已經釋放了信號,國家鼓勵新型消費,并對從事新業態、新模式的企業給予政策傾斜。國家積極尋求新型消費擴容增效,而中小企業數量龐大且分布在各個領域,其必然在這一場變革當中獲得利益,從技術到管理,從生產到研發都會長足發展。
第三,靈活多變的數字經濟環境。2019年我國數字經濟對我國經濟發展貢獻率達到了58.1%,其中廣州、上海、北京、江蘇等屬于數字經濟發展最迅猛的地區。不難看出這些地區都具有豐富交通系統和強大的信息技術水平。除了這幾個地區之外,我國欠發達地區的數字經濟也開始發力。隨之基礎設施建設也在不斷推進。總的來說,從目前來看,不管是物質性消費、知識性消費,線上線下經營模式已經成為主體,電子商務從無到有,在短短十幾年時間里,已經徹底改變了人們消費觀念,對虛擬消費形成依賴[4]。在《意見》當中,國家鼓勵電子商務發展,引導線上線下消費,并對信息產業化、產業信息化有重大部署,這會使得數字經濟變得更加成熟。數字經濟有關法律更系統、標準更精確、制度更全面,使得中小企業有法可依,能夠做到可持續發展。尤其是那些歷經多年努力,已經在電子商務領域有所影響的中小企業等同于迎來了黃金發展期。而那些植根基層以農產品為主要銷售對象的中小企業也將逐步實現產業數字化,最終駛入發展快車道,并且可以在特殊時期實現彎道超車。
機遇和挑戰并存,這是經濟發展的鐵律。這次我國“國內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循環相互促進”的策略對于2600萬中小企業來說同樣如此,需要它們構建產業鏈、實現資源優化、積極開發新消費領域以及不斷提升研發能力。對于中小企業來說,這些無疑都是具有高難度的操作,對經營者及其團隊形成了巨大的挑戰,不能完成這些改變,便會在行業里淘汰出局。
第一,產業鏈構建。我國中小企業數量龐大,而所掌握資源有限,想要在劇烈的競爭中生存就必須要擺脫過去的單打獨斗,積極地和其他企業聯合。這種聯合是以經濟循環過程為基礎,即原材料供應商、生產商、銷售商、消費終端等形成的一個具有人才流、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產業體系。中小企業需要將自己嵌入這個體系之內,并且具有不可代替屬性,如此才能增加體系內話語權。但是放眼我國經濟,可以發現中小企業仍然呈現比較散亂的競爭狀態,管理粗放,屬于典型的動密集型企業,導致企業彼此融合難度高[5]。在這樣的情況下,想要實現產業鏈經營,要求中小企所有者必須要看到產業鏈優勢,能夠轉變傳統觀念,告別短視行為,能夠和其他中小企業友好交流乃至于形成同盟。產業鏈構建對于企業人才培養以及利用也形成了嚴格要求。即產業鏈構建最基礎的仍然是人才培養以及利用,這是因為人才是生產要素當中具有智慧的主體,對其他要素有支配能力。另外,在產業鏈的形成過程里,物流這一因素不可輕視。然而我國目前的交通系統規劃水平有限,航空、海運、公路、鐵路、河運彼此的貨物轉移成本還較高,無形中增加了中小企業形成產業鏈的運營成本。
第二,資源整合優化。一直以來,中小企業的資源有限,而且資源利用缺乏規劃,導致生產成本居高不下。若是在雙循環之下仍然不改變這種發展方式,企業必然會最終破產。事實上也證明了這一點,2018年我國中小企業超過3000萬家,而2019年變為2600萬家,縮減了400余萬家。除了2019年年底新冠病毒影響因素之外,這些被淘汰的中小企業大部分源自于資源整合水平低,使得自身競爭力不足,最終折戟沙場[6]。對于中小企業來說,如何實現資源整合優化是關鍵,其中的工作千頭萬緒,對經營者、決策者都是非常大的考驗,對于他們學習力、創新力都有著很高的要求。換言之,想要實現資源整合優化,需要中小企業領導人向現代企業家轉變,思維、見識、行為模式都需要有所突破。
第三,新需求定位。目前消費市場需求還沒有完全開發出來,在傳統消費領域存在競爭加劇情況,加上大中型企業的影響,導致中小企業的生存環境越來越差。如何保證自身沖出困境,已經成為中小企業決策者都在考慮的問題。很顯然只能另辟蹊徑,需要尋找甚至于制造新的需求,實現藍海經營,這樣才能保證自身可持續發展。然而這也意味著中小企業需要進行資源整合,舍棄利用價值低的資源,將有效資源重組,而這對于中小企來說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挑戰[7]。
第四,研發體系構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中小企業只有不斷地增加科研投資、組建自己的研發團隊,才能引領消費,利用創新產品不斷地開辟藍海,構建企業自身獨特的競爭力。然而研發體系構建,除了依賴政策之外,需要企業擁有足夠的資金作為支撐,而現階段大部分中小企業都面臨著融資難問題。另外,中小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信息管理等都對研發體系構建形成了掣肘[8]。
中小企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之一,中小企業質量直接和我國經濟發展速度緊密關聯,更關乎到了我國經濟外循環質量。故此中小企業發展絕不是小事,需要政府、社會、行業協會、企業組織一同努力為其提供發展助力,最終真正地實現“國內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目的。
第一,政府。首先,是積極地進行基礎建設,交通、教育、醫療、文化、科技、政治、法律等領域都需要逐漸完善,這樣才能打造一個優秀的營商環境,而且在這些領域建設當中積極地吸引中小企業進入其中,使得中小企業進一步獲得規范和成長,提升我國中小企的總體質量。其次,要積極地幫助中小企業突破經營瓶頸,優化其分配制度,使得企業員工的收入提升。每個中小企業的員工收入提升,對于擴大內需都有著積極作用[9]。
第二,社會。指的是金融等行業的介入,在雙循環大背景下,銀行需要積極地出臺創新金融服務,能夠面對中小企業提供貸款。或者在國家政策激勵下,使得中小金融機構增多,實現社會資本的分配和優化,讓中小企業獲得利益。尤其是需要針對基層企業,需要通過多種途徑來吸納社會資本來為中小企融資提供助力。
第三,行業協會。在行業協會的作用下,使產業鏈得到建構,并能夠為產業鏈構建標準、方法等提供具體規范,能夠使得產業鏈真正地集中人才、物流、資金、信息等優勢,使得其抓住我國“一帶一路”機遇,積極地和沿途各國行業建立合作,從而有效地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互相促進的目的。
第四,企業組織。指的是中小企業本身,其必須要認清自身情況,能夠抓住歷史機遇,積極地尋求自身改變,可以積極地整合自身資源,然后融入到相應的產業鏈之內,以尋求長期穩定發展。這其中也包括成為國有大型企業的合作伙伴,為其提供原材料以及邊緣加工等,以此來實現協同發展[10]。
經濟雙循環是我國發展所必需,實現內循環和外循環平衡互進,需要我們抓住中小企業這一重要群體,利用它們具有的靈活性來保證行業產業鏈的形成,使得他們具有的社會就業、人才培養等功能充分發揮出來。中小企業在經濟雙循化大背景下也需要自己積極自救,要科學分析經濟雙循環下自身面對的機遇和挑戰,這樣才能夠科學地整合資源、優化資源,積極地尋找和大企業捆綁發展的機會,突破瓶頸,再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