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春燕
(重慶建筑工程職業學院 重慶 400069)
建設項目經濟評價根據分析層次的不同,可分為財務評價和國民經濟評價[1]。財務評價是從項目本身出發,計算項目的支出、收入及償債能力,為投資者決定是否值得投資提供參考。國民經濟評價是從國民經濟出發,分析國家為項目付出的代價和因之獲得的貢獻,為國家或地方決策機關取舍項目提供依據。建設項目經濟評價主要內容和步驟:
1) 選取財務評價基礎數據與參數,包括主要投入品和產出品財務價格、稅率、利率、匯率、計算期、固定資產折舊率、無形資產和其他資產攤銷年限,生產負荷及基準收益率等基礎數據和參數。
2) 計算營業(銷售)收入,估算成本費用。
3) 編制財務評價報表,主要有:借款還本付息計劃表、利潤和利潤分配表、財務現金流量表、財務計劃現金流量表、資產負債表。
4) 計算財務評價指標,對盈利能力、償債能力、抗風險能力和生存能力等進行分析。
5) 國民經濟評價。計算經濟內部收益率和經濟凈現值等指標,評價建設項目的經濟合理性。
本文從建設項目經濟評價內容、經濟評價過程和方法出發,結合國家財稅制度,分析匯兌差額、增值稅抵扣對固定資產計價估算影響,更好地促使經濟評價工作者理解和進行建設項目經濟評價[2]。
建設工程項目有可能發生外幣借款,所以會產生匯兌差額問題。由于取得外幣借款日、使用外幣借款日和會計結算日往往不一致,而外匯匯率又在隨時發生變化,因此,外幣借款會產生匯兌差額。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17號—借款費用》做如下處理:在借款費用資本化期間內,為購建固定資產而專門借入的外幣借款所產生的匯兌差額,是購建固定資產的一項代價,應當予以資本化,計入固定資產成本。在資本化期間內,外幣專門借款本金及其利息的匯兌差額,應當予以資本化,計入符合資本化條件的資產的成本。而除外幣專門借款之外的其他外幣借款本金及其利息所產生的匯兌差額應當作為財務費用,計入當期損益。
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全面推開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的通知》(財稅〔2016〕36號) 規定,購進或者自制固定資產發生的進項稅額可從銷項稅額中抵扣,建筑業、房地產業、金融業、生活服務業等全部營業稅納稅人由繳納營業稅改為繳納增值稅[4]。由此可見,因增值稅(進項稅額) 可以抵扣,增值稅(進項稅額) 與資產價格脫鉤,不計入固定資產
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4號—固定資產》,建設項目不僅可以抵扣外購固定資產增值稅(進項稅額) ,還可以抵扣他應稅行為投資額中固定資產的增值稅(進項稅額)[3]:
1) 外購環節的增值稅問題
價款匹配的進項稅額通??梢缘挚郏w福利設施除外)。運費匹配的進項稅額可抵扣,運費匹配的增值稅率為11%。
2) 安裝固定資產挪用原材料,原材料的進項稅通??梢缘挚?。但如果是集體福利設施的安裝挪用原材料,則進項稅不予抵扣。
3) 安裝固定資產領用產品通常不作視同銷售處理,即無銷項稅額計入固定資產成本。如果集體福利設施的安裝領用產品時,則作視同銷售處理,銷項稅額計入固定資產成本。
此外需要注意的有是《關于深化增值稅改革有關政策的公告》(財政部稅務總局海關總署公告2019年第39號)對《不動產進項稅額分期抵扣暫行辦法》(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6年第15號)規定[5]“對2016 年5月1日后發生的不動產或不動產在建工程的進項稅額分2年按一定的比例抵扣”進行了修改,修改后的規定為“自2019年4月1日起納稅人取得不動產或不動產在建工程的進項稅額不再分2 年抵扣”[6]。
建設項目經濟評價是項目前期工作的重要內容,為了保證評價結果的準確性,其中要特別注意的是建設期固定資產投資成本的準確計價估算問題,影響后面的折舊、所得稅估算額,進而影響現金流入流出準確性估算,最終影響經濟評價中的各種財務指標的計算和經濟評價結論的準確性。《建設項目經濟評價方法與參數》(第三版)對匯兌差額、以及增值稅等這些影響固定資產投資的因素是否計入原值即資本化費用化問題,沒有做出詳細的處理原則和辦法,所以在做經濟評價時應參考相關的法規準則,確保經濟指標和評估結論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