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宇
(湖南科技大學 湖南湘潭 411100)
2018年8月,教育部高教司提出高等教育要努力發展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四新”學科建設,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一流本科專業群。2019年4月,教育部、科技部等多個部門聯合啟動“六卓越一拔尖”計劃,標志著國家四新建設工程正式開啟。隨著該計劃的啟動,新文科的概念逐漸被各教育界各部門采納。2020年11月3日,教育部召開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會上高教司司長吳巖做了《全面推進新文科建設》的主題報告,對中國的新文科建設作出全面部署。
新文科(new liberal arts)概念是與傳統liberal arts相對應的概念。進入20世紀,隨著科學技術的提升和時代的發展,美國教育界發現傳統文科教育與社會發展需求之間存在著巨大的矛盾與鴻溝[1]。傳統文科教育下的人才培養,很難滿足經濟發展與社會需求。因此學者認為,新文科的溯源,動力源于歐美國家傳統文科教育理念與方式的式微。2017年美國希拉姆學院率先提出新文科概念,不同專業的學生打破固有課程建設,將傳統文科專業重組,進行綜合性的跨學科學習[2]。通過學科的調整重構學術共同體和研究平臺,各個學科應進行交叉融合,打破內部的學科壁壘[3]。
新文科既是一個概念問題,也是一個學術問題。作為一種全新的概念,其內涵的形成尚有較大的討論空間。目前學界對新文科的理解,大致有兩種代表性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新文科代表的是一種新的學科范式系,將新文科置于學科范疇之內去考量其學科設置、學科發展、學科關系及學科體系等問題[4]。將新文科視為傳統社會學科和自然學科以外的第三種文化,通過這種新的學科范式,實現人文邏輯和科學邏輯的對話[5,6]。認為新文科,突破了傳統文科的思維模式,意圖通過文科內部的知識點融合和文理交叉融合,來研究解決學科本身和社會的復雜問題,構建有中國特色的學科知識體系[7]。
第二種觀點認為,新文科代表著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將新文科建設放置于教育范疇之內去探尋所需要構建的新模式、新目標、新路徑,新方法、新邏輯等問題。作為革新傳統文科教育的一種新理念和新思想[8],它強調的是一種廣博實用的綜合化教育理念[9]。國內大部分學者在討論新文科建設時,多采納該種觀點,論證時重在強調新文科的創新性。
中國的新文科建設應當與中國國情密切相關,具有中國特色。與西方國家不同的是,中國的新文科建設,并非“自下而上”的潮流主張,而是源自國家層面“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導型學科建設工程。“四個自信”中的文化自信,強調的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中國的新文科,應當具人文社會學科的普遍性特性。進入21世紀,世界技術革命的飛速發展帶給文科巨大的學術沖擊,新文科建設亦需要創新性思維的構建,這種創新體現為學科知識體系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以及學科融合的革新等綜合性的教育改革理念。在傳統人文社科定性研究方法的基礎上,采用新的教學手段,結合現代科技、信息技術以及人工智能等定量研究方法,彰顯新文科的科學性與交叉融合性。全球治理格局中的中國元素日益凸顯重要,我們需要構建有中國特色的人文社會科學,推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
新文科建設應當結合高校系統全面推開的“課程思政”建設,進一步強化文科教育的價值導向作用,提煉文科各專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和價值追求,培養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文科專業人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論述,凸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根基、文化本質和文化理想。新文科建設屬于“文化自信”的體系內容,也是國家從文化發展戰略的高度重新審視文科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新文科建設的全面部署是國家對文科建設的重視,也是文科教育價值的自我體現。做好新文科建設,能夠更好地發揮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現代文明建設中的作用。
新文科建設要“以人為本”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標,創新能力的培養需要社會實踐能力的積極參與,將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機結合起來,能夠更好地提升文科專業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文科專業應結合專業特色整合社會資源,搭建多元化實踐教學平臺,在實踐教學中構架知識體系和能力。各專業院校在制訂培養方案時應建立具體的實踐教學考核標準,增強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實踐教學提升學生適應社會崗位的能力。
總之,新文科建設既是創新與融合,也是變革與重塑,既要固本正元,又要精于求變。新文科建設的改革與推進應當立足于中國國情,以全新的教育思維推進新時代高校文科建設的教學深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