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祥
(濟寧市兗州區大安鎮人民政府,山東 濟寧 272100)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的市場經濟得到了良好完善,因此農村區域的集體性經濟也隨之壯大,不僅在市場中的經濟活動愈加頻繁,還在集體資金方面逐漸呈現多元化走向,資產利用方面也變得多樣化,在資源開發方面也逐漸形成產業化,所以勢必會對農村區域在“三資”方面的管理有著更高要求。“三資”簡單來說就是集體資金、資源和資產,這三類和廣大群眾切身利益息息相關,也是現階段農村區域工作焦點之一:群眾承包地與非家庭化承包旱地間的糾紛、群眾與集體間的糾紛、群眾因承包山林而引發的群體性糾紛事件。
要想順利進行農村區域在“三資”方面的工作事項,就要全面落實并貫徹我國中央政府、省級以及市級政府給出的精神綱領,有意識地吸收進行農村區域“三資”方面管理事宜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同時,還要在實際進行管理工作的時候,持續增強工作自覺性和積極性,激發相關工作人員對“三資”方面管理的責任感。此外,一般我國在農村區域“三資”管理方面的工作人員,在進行實際工作的時候,還會有意識地把社會主義下的新農村創建,擺在主要管理目標上,促使所有管理人員在思想方面,都能夠達到高度一致,以此帶動農村區域在“三資”管理方面的工作質量與工作效率,推動農村在經濟方面的良好發展[1]。
現階段我國施行的經濟發展方式為,城市經濟拉動農村經濟,也就是以工促農,所以使得我國在經濟方面形成了新的格局與趨勢。與此同時,我國中央政府十分重視城鄉在共同發展方面的統籌規劃,以及資源、收入的布局規劃,并持續提速我國在新農村方面的建設效率。不過在此發展的過程中,也不乏有許多不可忽視的問題頻頻出現,例如:我國在財政方面的整體實力不足,若想實現公共財政在農村區域的全面性覆蓋,還需要較多時日,且覆蓋過程也十分漫長。除此之外,農村在基礎設計方面的建設進度十分緩慢,所以公共產品資源非常緊缺,且單依賴各級政府給予的財政補貼,是沒有辦法全方位處理好農村區域,在集體經濟方面遇到的多種矛盾與問題。所以基于這種實際現狀,只能通過強化農村區域在“三資”管理方面的工作,來加快農村區域在經濟方面的發展速率,充分釋放出其在社會主義性質下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性作用[2]。
農村區域在“三資”管理方面的問題,是全社會人民群眾、各級政府部門重視焦點的問題,也是和農民本身息息相關的經濟問題,同時,“三資”管理方面的問題,在現階段還會和農村區域基層領導涉及的違法亂紀問題有關,因此我國相關政府部門以及各級黨委,都在強化農村區域在財政方面的整體性管理質量,力求能夠將農村區域在財務方面的管理實現規范化,在不懈的努力下,我國農村區域在此方面也獲得了不小的成績,不過伴隨著科學化努力進程,可以發現目前農村區域在“三資”管理方面,還有很多缺陷與不足,例如監管與財務方面的制度不完善、監管力度不足等多種問題。除此之外,農村區域在進行“三資”管理方面的工作時,會隱性滋長農村區域基層領導,出現貪污受賄以及違法亂紀等情況,為此,農村區域就一定要持續強化“三資”管理方面的工作,將建設一直保持在黨風廉潔道路的上,促使我國農村區域在經濟方面,能夠獲得良好發展[3]。
在我國各級部門的實踐調查下,發現我國有不少村干部和財政方面的干部,對本農村區域在“三資”方面的家底沒有了解,整體賬目十分模糊、糊涂,甚至部分臺賬基本不存在,在資金以及資產方面還能好一點,但在土地以及“四荒”等方面的記錄要么不全、要么不細,要么沒有登記。還有的部分村莊即使上級部門三令五申,但還沒有按照規定,記錄好“三資”方面的臺賬,只是拿往年賬目進行敷衍,瞞住上級掌握實情[4]。
合同草率沒有規范化,阻礙了村子整體利益,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村莊在合同方面的簽訂較為隨意,即使合同的要素有缺失,條款模糊,應承擔的責任、義務,以及獲取的權利不平等,村莊也會照常簽訂,因此大大影響了群眾的整體性利益;第二,村領導存在違規受賄、暗箱操作的情況,簡單來說就是部分農村區域不走民主程序,不進行民主公開,不開展投標競標,少數人就能對大小決策說的算;第三,部分村莊在簽訂完合同之后,并沒有依據合同條款履行責任,甚至還會出現合同變更,內容置換,承包時間調整等情況,且農村群眾毫不知情[5]。
農村區域部分村莊在進行大額支出前,不和集體進行研究,在少數人的把控下獨斷專行,且部分基層領導還會因私揮霍浪費以及亂支濫補。與此同時,還有少部分村莊在進行收款的時候,不開具統一的收款憑證,只是通過白條入賬,所以在報銷憑證方面沒有規范性,在支出方面的憑證手續有缺失,整體性財務公開有疏漏,且個別村莊領導沒有較強的思想認識,因此在民主方面的意識十分單薄,不僅不規范地進行財務公開,而且公開的方式和時間也都不嚴謹,公開的內容也較為模糊,群眾也就只能跟著走形式[6]。
資金在管理方面有缺漏,主要表現在管理上的不規范、公私款混淆難辨,出現了公款私存以及坐支現金等情況。一旦在碰到突發性事件的時候,村里的資金在安全方面就會出現難以逆轉的損失[7]。
部分村莊的整體資金收益和其他方面的經濟來源,一般直接用于抵扣承包款與租金,使得此部分款項在收取之后,變為私人保管,不僅長時間不報賬,在使用方面獲得的收益也沒有規劃,“寅吃卯糧”常有發生,因此村莊在集體性收益方面難以獲得保障[8]。
眾所周知,無以規矩不成方圓,所以在農村區域創建健全且完善的“三資”管理方面的制度是非常必要的,這也是對農村基層領導,和財務工作人員在進行財務方面工作時的一種有效約束[9]。
因此在創建此制度的時候,應該從六個方面入手。第一,創建“農村集體資源管理辦法”。簡單來說就是在此管理辦法中,要把村里所有資源的應用、處理、登記、產權、糾紛、調節、收益、開發以及分配等各方各面進行統一規范化的規定,促使上述內容能夠實現產權清晰、標準應用、收益和分配達到合理,強化增值與保值能力。第二,要創建“農村財務預決算制度”。也就是每個村莊要依據相關規定,嚴格執行并認真規劃出村莊,在財務收支方面的預算制度,每一年的財務收支制度,要經過所有村民代表的討論并同意,再經過鎮政府一系列的審批,才能夠通過并執行。嚴令禁止出支超過預算范圍,在此過程中鎮財務所要承擔其督察與監管職責,每到年末的時候,要對所有群眾結果公示,以此從源頭出實現對財務收支方面的規范化管理,增強基層組織在財務方面的規范建設。第三,要創建“農村財務管理制度”。簡單來說,在此部分要明確規定好資金管理、票據管理、財務收支方面的審批工作、民主理財、會計核算以及財務公開等各個工作。第四,要創建“村集體招投標和集中采購實施辦法”。也就是村莊在進行招標以及投標的時候,要規范好:招標申請、開標評標、公告公示、中標公開等步驟。第五,要創建“農村集體經濟項目承包合同管理辦法”。也就是在合同訂立與執行、合同變革與解除、違規合同進行操作的責任以及合同方面發生的糾紛與仲裁等步驟,進行統一規定,保障農村區域在經濟方面的良性發展,保障合同直接責任人在各個方面的正當權益,規范好農村區域在經濟方面的秩序。第六,要創建“檔案管理制度”。也就是農村區域在集體性資源方面要規定好檔案立卷、編制檔案以及裝訂成冊等各個步驟,促使檔案能夠得到科學化管理,保證檔案的存放有序,以及后續對檔案的有效查找與使用。除此之外,還要嚴格遵守檔案方面的保密條例、立卷歸檔體系、檔案應用規范,以此避免不符合規定的檔案入庫,防止有效檔案的損毀、泄密與遺失[10]。
要想從體制方面處理好農村在財務上的前清后亂以及邊清邊亂等問題,在2010年的時候,我國就將農村區域的會計委托和代理,引入了創建農村區域反腐敗與懲防體系中的“五大工程”,并三令五申重點推進。在此勢頭下,我國各個農村鄉鎮還專門創建了農村區域在會計服務方面的組織,并與經管站共用一套人馬,在兩個招牌下,實現合署辦公,以此專門進行資金核算與管理工作,力求在資金、印鑒、票據以及賬戶等六個方面做到統一。此外,為了強化農村區域會計委托和代理方面的有效成果,部分農村區域在2011年的時候,還健全了會計委托和代理規定,有效地保障了農村區域在集體資金方面的安全性與完整性。
農村區域在“三資”方面不僅面廣,量還多,要想全面掌握農村區域“三資”家底,就要注重創建“三資”方面的清查制度,為此可以規范化制定十二種“三資清查登記表”,此外,在清查階段,可以從“三資”存量開始,并通過以賬查物、以賬對賬以及以物對賬等手段,全面清查農村區域“三資”家底,與此同時各個村莊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通過“三賬三簿”展開臺賬登記,以此實現農村區域在“三資”方面的資產狀況清、應用情況清、總量清、運營收益清和管理責任清。針對各個村莊存在的部分村級資源以及資產,在收益方面記錄模糊、兌換不明等方面的情況,還可以創建規范化的“資產(資源)經營登記臺賬”,以此詳細掌握資產以及資源名稱、存放位置、運營期限、承包租賃明細以及兌現程度,最大化達到對農村區域在利益方面的有效維護[11]。
強化預算管理,可以有效地盤活農村區域在經濟方面的財務預算,有利于幫助農村區域健全財務方面的制度,促使資金運行做到規范化。與此同時,村集體的經濟組織進行財務收支方面的規劃預算時,一定要注重遵循“五項”原則。第一,以“實事求是、量入為出”為核心原則。簡單來說就是村集體的經濟組織,一定要將所有的納入和收入全部考慮在預算范圍之內,保證不遺漏和不隱瞞,此外其他各項開支也要嚴格按照相關的制度與標準執行,以免造成財務在收支方面的盲目性。第二,遵循“區分輕重、確保重點”這項原則,也就是要分得清輕重緩急,針對急需進行處理的相關支出事項要優先處理,在處理過程中,不僅要契合實際需要,也要在村財力可承受范圍之內,保證收支平衡。第三,要遵循“留有余地、統籌兼顧”這項原則。農村區域在預算方面一定不能發生赤字預算以及寅吃卯糧等情況,在保證每一年收支平衡的基礎上,還要做到有所結余,除此之外,在保證重點支出不受影響的情況下,要做到統籌兼顧,保障村資金能夠獲得最大化收益。第四,要遵循“發揚民主、透明公開”這項原則。村集體的經濟組織進行財務收支方面的規劃預算或進行決算時,一定要及時將成果進行公示,以此彰顯民主意識,強化預決算方面的透明程度。第五,要遵循“預算調整、嚴格審核”這項原則。若在執行階段需要進行收支項目、額度等方面的調整時,要二次進行村民代表大會,在討論后之后才能決定是否通過,并強化預算方案。
農村區域在“三資”方面,實現委托代理之后,可以發現農村區域在“三資”方的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但部分村莊,仍存在著一言堂等現象,要想從根本上保證所有農民群眾的正當民主權利,那就要通過“流程化”遏制住“隨意化”。為此可以從增強程序監督方面開始,一旦處理村級中重要的事項,就要嚴格按照支部提議、黨員審議、村民代表會議、兩委商議、鄉鎮政府程序審核、項目實施、公開投標、公開招標、公開公示以及驗收決算等九個步驟進行處理。凡是沒有經過“四議”決策、公開招標、投標、合同驗證、鄉鎮政府審核通過、農村區域的會計委托和代理組織按時付款、依據工程合同行事、嚴格完成工序流程、沒有通過實績審核的都不予以施行,以此實現農村區域在重大事項方面的流程化管理[12]。
由于農村區域在“三資”管理當面的工作有著較強的操作性,所以一定要有章可循,依據章程辦事,不管是資金收入、資金支出、資產構建、資產評估,還是資源清查與資源租賃,都要嚴格按照體系辦事。此外,要注重創建嚴格化的追責制度,只要沒有依據規定行事,使得村莊財產受損的,都要依法進行賠償,對于相關責任人,還要按照黨風廉政建設目標和相關法律,承擔相應責任。只有這樣,才能強化我國農村區域基層領導在“三資”管理方面的責任意識。
綜上所述,優化農村區域在“三資”管理方面的工作,不僅能夠帶動農村區域的經濟發展,還能夠保證農村各個區域的和諧穩定,因此我國應在“三資”管理方面更加重視,并依據現有問題,強化管理水平,增強懲處力度,健全管理制度,以此推動農村區域在經濟方面的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