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婷
(吉林省通化市第一中學校 吉林通化 134000)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課堂提問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其是教師開展啟發式教學的主要途徑。在以往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教師都是利用灌輸式教學模式,提出的問題缺乏啟發性,不利于學生思考和探究,嚴重影響到了教學效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轉變自身教學理念和思路,在進行課堂提問時需要把調動學生求知欲望和促進學生積極思考作為主要目的,把學生作為教學主體,利用科學合理的手段,保證提問的啟發性,充分發揮出提問的思維導向與強化作用,促使學生在解答問題過程中有效提升學生邏輯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有效提升教學有效性。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基于疑問點,進行啟發性提問,可以調動學生思維積極性,指引學生進行深入思考,進而有效啟發學生數學思維,提升學生數學思維意識和能力,這也是啟發性提問的核心指向所在。高中數學的理論性和抽象性較強,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邏輯性思維能力,這就更加需要教師抓住疑問點進行提問[1]。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存在的疑問,構建問題情境,掌握好問題難易程度,不要較難,也不要較簡單,進而有效提升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和數學思維能力。
例如,在講解“空間點、直線、平面之間的位置關系”時,在以往教學中部分教師提出問題較為簡單:過不在一條直線上的三個點,可以做出幾個平面?很多學生會快速回答到1個,這樣的提問對于高中階段學生來講非常簡單,不具備啟發性,屬于無效的提問。部分教師提出問題較難:有五個點,可以做幾個平面?使每個平面中至少有三個點?該問題較為繁瑣,學生思維能力有限,且有其他信息干擾,也不一定完全合理。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稍加改變問題的形式,如:經過三點可以做幾個平面?這樣的問題也是簡單的,但是問題深度有所加深。學生在思考問題時需要先對三個點可能的位置關系進行分析,然后分別討論三個點在一條直線上、三個點不再一條直線上的情況。這樣的問題具有較強啟發性,且難以程度適中,可以有效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還可以提升學生探究和解決問題能力。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發散性思維對于學生來講是非常重要,其是學生形成創新能力與思維品質的基礎。加之,在新課改背景下,要求高中數學教師重點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而想要實現這一教學目標,需要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2]。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抓住發散點,提出啟發性問題,進而有效拓展學生思維,提升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在該過程中,教師可以把提問和一題多解訓練進行充分融合,尤其是在講解典型例題時,教師可以有意識的啟發學生基于多個層面進行思考,常常提問學生還有其他解法嗎?不同解法優缺點是什么?進而有效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提升學生學習效果。
例如,a2+b2=1,x2+y2=1,求證ax+by≤1,在解答該道題時,很多學生先聯想到的是利用不等式相關性質,推理與運算,進性證明,還有部分學生聯想到的是利用三角換元法。但是,實際上,解答該道題還可以利用數形結合法與可逆法進行證明,只不過這兩種解題方法學生不太容易想到。這時,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形式,啟發和提示學生,在學生掌握多種解題方法后,再指引學生總結與評析,使學生了解不同解法的優缺點,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發散性思維和數學思維能力。
數學,屬于應用較為廣泛的基礎性工具,和實際生活之間存在緊密的聯系。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抓住數學知識應用點來進行啟發性提問,這樣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知識運用能力,還可以使學生對數學加之進行感受和領悟,進而充分調動學生數學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學習動機[3]。身為高中數學教師,應善于結合數學知識具體特點,利用數學知識的應用點,科學合理提出問題,進而突出數學價值,提升學生數學綜合素養和能力。
例如,在講解“數列”該章節內容時,由于數列在日常生活中應用較為廣泛,因此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實際生活,設計一些生活化的啟發性問題,指引學生在實際情境中,對數列知識進行深入理解,提升學生數學建模與應用水平。和數列知識相關的典型實際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銀行利息計算,對單利進行計算時利用等差數列,對復利進行計算時利用等比數列;分期付款綜合利用等比數列、等差數列知識;馬爾薩斯人口論,把糧食增長比作成為等差數列,把人口增長比作為等比數列。通過這些貼合實際生活的實例,進行課堂提問,可以有效集中學生注意力,還可以有效提升教學效果。
總而言之,在新課改背景下,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有效運用啟發性提問是非常重要的,不僅可以有效提升教學效果,還可以有效提升學生數學綜合素養和能力。目前,由于受到多種因素影響,高中數學教學還存在一些問題,部分教師機械式的提出問題,也很少提供給學生思考和探究問題的機會,大大降低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打破傳統教學模式束縛,堅持創新性原則,運用啟發性提問,掌控好提問的難以程度,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生回答問題積極性,促使學生在回答問題過程中形成良好的數學素養和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