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娜
(河北省遷安市弘毅學校 河北遷安 064400)
隨著新課程標準改革的不斷深入,高中歷史教學活動在具體展開中,要順應時代發展要求,滿足新課程標準改革的一系列要求,實現有針對性的改革和創新,這樣才能夠實現高中歷史教學活動的有序開展。在核心素養培養的教育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要積極轉變教學觀念,引進全新的教學模式,實現有針對性的改革,將唯物史融入到高中歷史教學中。唯物主義歷史觀主要是指針對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的一種揭示方式,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與新課程標準當中的要求進行結合分析時,發現在新課改當中,有關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當中,要想實現其他核心素養的養成,就要將唯物歷史觀作為其中的理論基礎。
唯物歷史觀念可以將其稱之為是歷史唯物主義,通常情況下可以被看作是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研究科學。唯物史觀可以被看作是社會歷史觀與社會改造、認知的一種方法,同時也可以被看作是無產階級背景下必不可少的重要歷史觀。唯物史觀的相關理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就是社會意識會直接反作用在社會存在,生產力以及生產關系相互之間存在一定的辯證關系。其次,經濟基礎以及上層建筑之間相互之間存在一定的辯證關系,也就是在實踐中經濟可以直接對上層建筑產生決定作用,而上層建筑對于經濟基礎會產生一定的反作用。有關階級、國家等相關理論、矛盾沖突等,在堅持人類歷史發展的影響下,普遍都會存在客觀的規律[1]。量變與質變相互之間也存在著密切的聯系,這種辨證關系相對比較客觀,否定相互之間的原理通常也需要給予足夠關注和重視。從認識論的角度出發,要對歷史上是否存在的真理進行實踐檢驗,以此為基礎,有利于實現對歷史人物的客觀評價。
在高中歷史教學活動的具體展開中,要堅持唯物史觀在整個歷史教學中的地位,只有這樣才能夠將歷史教育功能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對于教師而言,切忌不可以只是單純的讓學生們對知識點進行死記硬背,而是要學會理解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對歷史事件不能夠只是單純的以對錯進行劃分,而是要以自主探究的方式,對歷史發展進程當中的一系列必然性、規律性進行仔細的剖析和分析。時代的快速發展,促使學生們目前正處于一種多元化的社會時代背景下,學生們自身的思想價值觀念很容易就會受到各種不同類型因素的影響,逐漸朝著多元化的趨勢發展。但是對于高中歷史教師而言,在日常教學時,仍然要在課堂上對學生們展開積極的引導,讓學生們可以學習主流文化。主流文化其實就是指要符合現代化社會發展需求,滿足核心價值觀、主流價值觀等各方面的基本要求。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活動的具體展開中,教師可以對不同歷史時期的各種歷史知識進行學習,引導學生們了解不同時期下的核心價值觀[2]。在“古代傳統文化”相關知識點的教學中,比如在講解“儒學發展史”的時候,要引導學生們真正的認識到儒家文化當中所宣傳和弘揚的孝道、仁愛等。這樣不僅有利于實現高中歷史教學活動的有序開展,而且還可以保證學生們自身的身心健康發展。
在高中歷史教學活動的具體開展中,通常情況下要對具體的歷史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選擇。實踐中,通常都是與課程標準進行結合,這樣有利于實現對學生們核心素養的培養,除此之外,在對現有的各種知識點以及學習內容進行時,教師要學會如何利用唯物史觀相關的一系列理論。比如可以利用唯物史觀當中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當中的觀點,對“春戰國時期思想界”的整個發展形勢進行分析,對當時思想界的“百家爭鳴”的狀態侵略深入的了解。在這一基礎上,可以從中了解到由于當時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經濟結構不斷變化,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井田制以及分封制逐漸解體,為了從根本上可以適應生產力的基本發展要求,各國都在執行最基本的改革。尤其是在思想領域方面,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形勢,對整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動影響和作用。
與目前唯物史觀當中的內容進行結合分析時,不難看出該觀念當中普遍認為歷史是由人民群眾共同創造而產生的。實踐中并沒有否認某一個人在歷史中的作用和價值,而是要避免出現個人英雄主義色彩。歷史本身就是由多個人物相互穿插、交織而成,對歷史人物進行客觀評價,也是歷史教學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對歷史人物進行評價時,要盡可能保持客觀的思想意識,對歷史人物的功過進行客觀分析,比如秦始皇的功過都很大,也就是要在實踐中將歷史的偶然性、必然性等全部都統一起來,實現對問題的辯證分析。這樣不僅有利于從歷史人物當中挖掘教育內涵,而且還可以實現對學生們自身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培養。
歷史教育對于高中學生的日常學習、發展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和作用。通過唯物史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引入,有利于實現對學生們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同時還可以實現當代學生們思想價值觀念的有效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