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志凌
(重慶工商職業學院,重慶 400052)
近些年來,由于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電商以及互聯網均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在這樣的形勢下,對我國的區域經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許多新興行業以及新型模式如同雨后春筍般涌現,對傳統行業造成了極大的沖擊,因此,應當對傳統行業進行及時的改革創新?,F階段中,“互聯網+”已經在許多服務行業中普及應用,并且取得了較好的成效,誕生了許多新生業態,一些較為突出的代表有滴滴打車、美團外賣、支付寶以及淘寶等,同時,“互聯網+”也在逐漸滲透其他的一些重要領域,如教育、制造業、旅游業以及農業等。但是,在這樣的形勢下,各個不同區域之間的發展依然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此,在“互聯網+”的發展背景之下,區域經濟的發展應當對本區域的特色經濟引起高度重視,將區域中的特色產業作為經濟發展中的主體,一些相關的產業作為輔助,積極與“互聯網+”相融合,實現經濟的創新發展以及快速發展。區域經濟具體指的是在一個既定的地理區域之中,在該區域的經濟發展的外部因素以及內部因素彼此作用之下出現的一個生產綜合體。區域經濟在發展的過程中,更加注重自身與其他區域相比起來具有的優勢,通過充分發揮利用這個區域優勢來將自身的經濟效益以及市場競爭的優勢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最終形成一個區域特色經濟。
(1)“互聯網 +”和各地區的經濟發展
在互聯網的大力支持下,各個城市的經濟發展得到了有效的推動,根據相關數據顯示,2015 年的百強互聯網企業收入總額高達7000 億元,增幅為42%左右。“互聯網+”作為一個新興的產業結構模式,對各個區域的經濟發揮著一定的帶動作用[1],除了體現在對社會經濟的經濟效益貢獻上以外,還體現在互聯網的規?;l展以及信息產業高度聚集使得區域經濟的發展獲得了多個方面的支持以及推動上。
(2)“互聯網 +”和傳統行業
根據相關報道資料顯示,現階段,在我國的經濟發展發展情況中,“互聯網+”和傳統行業的融合主要在住宿、交通、服務、零售、餐飲、教育、金融以及物流等相關領域中體現。例如,“互聯網+餐飲”的主要表現形式為外賣配送以及線上訂餐等相關模式,這樣的模式讓人們的就餐形式變得更加簡單、便捷以及快速,可以讓人們不出門就能夠享用到食物;“互聯網+交通”的主要表現形式為人們可以通過網絡信息技術來實現線上購票,或通過網絡信息技術來使用共享單車以及滴滴打車、查詢實時公交信息等,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出行;“互聯網+金融”的具體表現形式是人們可以借助網上銀行、支付寶以及手機銀行等相關基于網絡信息技術的應用程序來實現在線交易,辦理各項相關的業務也變得更加簡單便捷。但是,由于每個不同的區域之間的地域文化、經濟發展水平以及網絡水平均具有各種程度的差異,從而導致不同區域中,各個行業的互聯網應用成熟程度以及側重點均具有一定的差別。例如,在華中、東北、華北以及華南等相關地區中,“互聯網+”與一些行業的融合具有極大的優勢,如“互聯網+教育”在華北的應用以及發展形式最為理想,而“互聯網+旅游”在華東的發展最具優勢,而“互聯網+餐飲”則在東北大放光彩。
(1)互聯網企業的分布不夠均勻
在我國經濟處于轉型時期的時候,“互聯網+”的經濟發展顯現出了一定的發展優勢,逐漸升級成為了一股勢不可擋的經濟發展新風向。現階段,在我國的企業分布情況中,互聯網企業的分布不夠均勻、不夠平衡,在一些經濟較發達的大城市,如上海、深圳、北京以及廣州等,大型的互聯網企業集中度較高,優勢顯著,而中部以及西部則比較弱[2]。隨著“互聯網+”的經濟發展越來越深入,為了盡快縮短與一線城市之間的經濟差距,二線以及三線的城市應當加快自身的發展步伐,使“互聯網+”與自身特色經濟相融合,積極探索“互聯網+”的發展形式,抓住經濟發展的機遇,使相關產品以及服務與“互聯網+”有效融合,繼而促進自身經濟的發展。
(2)尚未形成組合發展態勢
現階段,在我國的傳統經濟發展區域中,結合互聯網發展的產業少之又少,沒有形成相應的組合發展。在前一百強的互聯網企業里,涵蓋了多個領域,主要包括PC 端游戲、手機端游戲、垂直門戶、網絡視頻、電子商務、大數據服務、綜合門戶以及互聯網接入等[3],在這些領域中,最為搶眼的就是電子商務的發展。以產業覆蓋的領域為分析角度,可以發現,在互聯網企業自身的發展過程中,會與其他許多行業有合作,結合速度比較快的就是服務行業,結合速度比較緩慢的是傳統行業,不僅速度緩慢,并且形式極少。由此可知,“互聯網+”在第一產業以及第二產業上的發展仍然有待深入,現階段,尚未形成相應的產業聚集態勢[4],想要使區域內經濟的整體發展得到有效促進還具有一定的難度。隨著社會的進步以及科技的發展,互聯網也同樣會獲得更加高速的發展,因此,各個區域應當對互聯網結合區域經濟這一未來經濟發展趨勢引起重視,充分運用“互聯網+”的經濟發展形式,使傳統的產業深入結合“互聯網+”,繼而形成一個產業高度聚集的組合發展新態勢,通過這樣的方式來使區域經濟的整體發展得到有效的促進。
電子商務的發展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逐漸對其進行拓展,將業務范圍擴大,且需要不斷地對其進行創新,使電子商務的行業從少數過渡到多數,發展模式從單一逐漸轉變為多樣,并且隨著服務行業的發展不斷地改進創新。根據電子商務的發展歷程,可以將“互聯網+區域特色經濟”的相關融合步驟分為2 個:第一個步驟是建立相關的網絡平臺,也就是展現平臺的主體;第二個步驟是建立一個產業鏈[5],也就是展現一個關于平臺主體的產業鏈。第一個步驟,建立一個基于“互聯網+區域特色經濟”的相關網絡平臺。首先,要對“區域特色經濟”這個網絡平臺的主體進行綜合的考慮以及評估,其與電子商務的主體“商品”相較而言具有一些差異,內在以及涵義更大。商品是電子商務的主體,具體的形式是把商品的相關圖片以及一些參數放置在網絡上,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向人們展示商品,換而言之,在網絡平臺上所展示的“商品”,也就是該商品的實物的數據化展現形式?;诖耍诰W絡平臺上展現區域特色經濟的過程中,也必須將呈現區域特色經濟主體的方式定為數據化形式。第二個步驟,使與區域特色經濟主體相關的產業鏈相連接,通過這樣的方式來促進各個行業之間的深度融合。交易是電子商務網絡平臺所進行的主要內容[6],所牽涉到一些位于產業鏈條上的相關行業,其主要的作用是促進商品與客戶之間的交易,同時為商品交易的過程提供便利[7]。商品的運輸為物流,當需要進行支付的時候就是“互聯網+金融”的體現,而需要商品供給的時候就是互聯網和各個不同制造行業以及生產行業之間的有效結合。區域特色經濟并不限制行業,從而造成各種不同的商業活動形式共存的經濟發展格局,根據區域特色經濟的主體產業的實際商業內容來決定連接的形式,不同的產業與商業內容產生連接的過程,就是建立平臺產業鏈的過程。
“互聯網+區域特色經濟”有兩種不同的結合方法。第一種,是直接通過“互聯網+”的相關網絡信息技術來開展經濟活動;第二種,是開展復雜性更高的“建立平臺”,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平臺”的模式來使相關的業務以及內容得以實現。本文主要研究的經濟發展模式是第二種。由于平臺主體存在于商品互通的過程里,因此必須構建一個相應的平臺,交易雙方得經過平臺來進行溝通交流,繼而實現買家對“商品”信息的了解以及確認。在“互聯網+”結合“區域特色經濟”過程中所構建的網絡平臺的模式包括:第一種,區域相關特色產業的線下發展以及線上發展有效融合[8],繼而使區域的資源利用更具有科學性以及合理性,從而使區域特色經濟在轉型以及升級的過程中獲得更大的助力;第二種,網絡數據信息的匯集中心以及交流中心,使各個行業之間的信息交流更具時效性以及有效性,使行業的認知水平得到進一步的提高,線下的經濟發展獲得更高效的促進;第三種,將區域中的相關特色產業作為該區域經濟發展的主體來使相關產業獲得更高的聚集度,使相關產業中各個環節的溝通以及交流得到深度的加強,將線下的發展效率大大提升;第四種,分析數據以及積累數據的平臺,通過深入分析各種各樣的數據以及信息,使區域經濟的產業鏈以及網絡平臺得到進一步的改進完善,最終使實體經濟獲得更強有力的發展動力;第五種,推廣商品以及網絡宣傳的平臺[9],使區域特色經濟得到更加全面的展示,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提高人們對區域特色經濟的關注度,從而增加資本的投入力度;第六種,線上交易平臺,通過利用網絡的開放性以及共享性等相關特點,來將市場以及渠道拓展,繼而使產業獲得一定程度的增值。
區域特色的范圍比較廣,其中涵蓋了許多方面,除了有無形的歷史文化以及人文文化之外,還有有形的自然資源以及社會產業。在“互聯網+區域特色經濟”的發展過程中,面對特色不同的經濟,應當有針對性地制定相應的功能發展模式。通常情況下,在明確特色產業的實際功能模式之前,應當先將特色產業的實際商務內容明確,然后按照實際的商務內容來制定相應的功能模式,并且將各環節所牽涉的動態發展方向確定下來,然后再進行深入拓展。由于“商品”具有廣泛的范圍,因此以農業作為例子來進行論述。農業具體指的是一項通過養殖動物以及植物來生產一些工業的原料以及食品的產業,是我國的第一產業,其為人們提供必需的糧食以及一些工業的原料還有副食。根據農業的性質可知,農業較為基礎的商務內容有許多,具體有:第一,農業部門通過銷售農產品來和另外的經濟部門產生商務交易行為;第二,農業的實際生產過程是養殖動物以及植物;第三,農業過程所產出的農產品[10],能夠直接作為商品來進行交易。在農業的生產過程中,需要了解相關的行業情況以及最新的農業技術,所以,農業部門應當建立一個線上交流信息的網絡平臺;農業部門在生產農產品的過程中,為了獲得更高的關注和更加廣泛的宣傳范圍以及更多的資金投入,需要使用互聯網來對農產品進行宣傳、推廣以及銷售,通過互聯網的線上交易平臺,能夠使農產品的市場得到一定程度的拓展,所以農業部門需要一個線上的交易平臺以及推廣宣傳平臺;在農業部門生產農產品的過程中應用大數據技術,可以使相關的種植環節得到有效的優化,繼而將生產農產品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可以使用數據分析技術來對生產的規模以及生產的重點進行科學合理的管理控制,擺脫傳統生產模式的局限。農產品的經濟發展需要一個分析數據以及積累數據的網絡平臺;農產品和另外的經濟部門在進行交易的過程中,與各個部門的交流以及聯系需要一個網絡平臺的支持,例如畜牧業、制造業、加工業、服務業及餐飲業等,繼而創造一個網絡生態圈,來促進線下實體經濟得到更加高效的發展。這也是“互聯網+區域特色經濟”一般意義的相關發展模板,隨著其發展的深入,表現出的大數據需求越來越強烈[11]。將新技術應用于產品的生產過程,能夠使農業的發展能加智能化、精細化,通過線上網絡交易平臺,農產品能夠接觸到更大、更廣的市場,所得到的收益也將大大提升。其他的產業同理,“互聯網+區域特色經濟”的發展,根據經濟特色的不同,功能發展的模式也會呈現出一定的差異性。借助區域的特色產業的商務內容來將“互聯網+區域特色經濟”的功能模式拓展,從而使特色產業的發展方式更具有獨特性。在產業的生產過程中深入應用大數據等相關新技術,使產品能夠通過線上網絡交易的平臺來接觸更廣、更大的市場,繼而將自身的關注度提升,以此來得到更多的資金注入。
在互聯網的助力之下,各行各業均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區域特色經濟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在發展“互聯網+區域特色經濟”的過程中,應當構建一個規模更大、開放性更高的網絡平臺,這個平臺不僅是各個環節的交流中心以及產業鏈的直觀性體現,并且是特色經濟的信息中心以及信息推廣中心,同時也是一條更寬廣、更大的引資通道以及銷售途徑。所以,在發展區域經濟的過程中,各個區域應當將自身的特征以及優勢與互聯網相結合,抓住機遇,積極發展自身的特色產業,將自身所具有的優勢發揮出來,加快區域特色經濟的線上經濟以及線下經濟的融合速度,從而使區域經濟獲得高質量、高效率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