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宇
大慶油田工程建設有限公司安裝公司成立于1953 年,原為國家建工部東北第三建筑公司。1960 年參加大慶石油會戰,2010 年隨著油田重組改制,設計與施工業務重組整合一體化運作,安裝公司成為大慶油田工程建設有限公司下屬成員單位。
自2016 年起,該單位每兩年就會有一名技能領軍人物誕生。如此高頻率的人才產出,背后究竟蘊藏著怎樣的規律呢?
在基建行業里,同行業的競爭歸根到底是操作隊伍技能的競爭,誰擁有了高素質的操作技能人才,誰就搶占了市場競爭的制高點。
2011 年9 月,在德國“嘉克杯”國際青工焊接大賽中,來自安裝公司的王召軍摘得了技師組“鎢極-惰性氣體焊接”的單項桂冠,成為首位在國際青工焊接大賽上奪冠的中國人。
如果說,一個王召軍的出現是偶然,那么縱觀安裝公司技能工人的參賽經歷,從2006 年至今,這個單位已涌現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劉忠波;“中國石油技能專家”孔德生;“WELD CUP”杯國際焊接大賽“鎢極氬弧焊”比賽項目的第一名王天明,氣焊項目第三名姚晨;北京嘉克杯手工焊項目個人第二名和2016 年劍橋杯國家焊接大賽團體第二名獲得者蘭天宇等一大批大賽獲獎選手。
安裝公司屬于勞動密集型企業,作為大慶油田建設的主力軍,優質高效地完成油田產能建設任務是他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正是企業對員工培養的重視,讓這個僅有2000 多人的企業人才輩出。也正是因為有這樣能力過硬的人才隊伍,近五年來,該公司共獲得油田級優質工程72 項,樣板工程28 項,國家、省部級優質工程52 項。該公司連續14 年獲得市政金杯獎和全國用戶滿意工程,連續12 年保持全國用戶滿意企業稱號,施工質量和信譽遠遠高于同行業水平。
“為油田建設負責一輩子”是大慶油田基建行業的傳統和宗旨,是大慶精神與工匠精神的深度融合,油田產能建設中的精品工程就是大慶油田“工匠精神”的體現。由此可見,高技能人才培養的過程,就是在秉承和發揚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基礎上,培育“工匠精神”的一個過程。
工程建設公司在人才開發工作中,本著“區分不同層次,強化技能開發”這個原則,打造“金字塔”型操作人才隊伍。
“金字塔”型技能等級結構是基建行業操作隊伍技能結構的合理形狀:處于“金字塔”基座的操作人員是“金字塔”的根基,是企業發展的基礎;位于“金字塔”中層的核心技術人才是企業技能隊伍的骨干,是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處于“金字塔”頂層的高級操作人才是企業技能隊伍的精英,代表企業的品牌和競爭實力。
安裝公司在遵循這一理念的基礎上,進一步教育引導廣大操作崗位員工樹立“為油田負責一輩子”的思想,進一步加強專業操作人才隊伍建設,提高隊伍的素質,同時,不斷強化職業技能開發工作,努力打造“金字塔”型技能操作隊伍,增強了企業核心競爭力,使企業保持了強勁的發展態勢。
像王召軍、王天明這樣的技能人才,都經歷過從工作之初的迷茫到奮進目標的明確,從溫室里的小苗到崗位上的尖兵,從普通工人到勞動模范,從感恩父母的養育到回報企業的培育,再到精忠報國的情操,他們在企業的大熔爐里發生了質的改變。
王召軍,1983 年出生的他自2007 年起,相繼取得中石油職業技能競賽焊工第一名、全國工程建設系統第九屆焊工職業技能競賽第一名、第三屆全國職工職業技能大賽焊工組第一名、德國嘉克杯國際青工焊接大賽第一名,被授予中石油技術能手、全國技術能手和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稱號。
2013 年10 月,他的徒弟王天明成為在他之后,再次摘得國際焊接桂冠的中國人。如今,王天明已當選為全國青聯第十三屆委員會委員,并擔任技能人才界別的常委。
這些年輕人的成功,是安裝公司夯實人才培養理念的巨大成果,同時也與安裝公司不斷深化導師帶徒制度息息相關。
在安裝公司,為了讓青工盡快崗位成才,他們制定計劃和目標,建立考核獎勵及機制,落實保證措施,簽訂師徒合同,規定了師徒雙方的責任與義務、培養內容和目標。同時,該公司每年年終會根據師徒合同的履行情況進行評定,評選出優秀師徒給予表彰和獎勵。
目前,該公司擁有技師155 人。其中,高級技師34人,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總公司技能專家3 人,油田公司級以上技能專家5 人。
2012 年12 月31 日,為適應油田發展需要,推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根據相關文件,安裝公司開始組建“王召軍勞模創新工作室”。
工作室里有成員16 人,其中省部級技能專家3 人、大慶油田公司級技能專家4 人。工作室設計總結出焊接“六精六穩”操作法、技術革新“374”工作法和“五步”培訓法,已具備高技能人才培養、技術攻關創新、技術服務交流、技術成果推廣應用的功能。
王召軍將這些經驗傳授給新學員,先后培養出王天明、姚晨、蘭天宇等國際大賽獲獎選手。如今,這三位“90 后”焊接專家也成了工作室的成員,積極投身革新創效工作。
這個工作室在2015 年被評為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技能專家工作室,2018 年被評為黑龍江省技能大師工作室,成為焊工等特種作業人員進行實戰、挑戰、創新工作的平臺和載體。
在安裝公司,只要肯努力,是人才,有貢獻,企業就會給機會、待遇和發展,讓想要干事的人去歷練。
2013 年11 月,已成為工藝班長的王召軍帶領班組奉命增援中十六轉油放水站。面對當時零下20 多度的低溫,他們地上、地下同時作業,施展“左手焊”絕活,對付“別扭口”,提前3 個小時完成任務,一次檢驗優良率達到98%。
“一道焊口就能決定一項工程、一個市場、一方信譽。”這些年,像王召軍、王天明這樣的高技能人才,不僅為企業樹立了品牌,也為企業帶來了市場和效益。安裝公司把高技能人才當作企業“走出去”的開路招牌,當作外闖市場的形象大使。
2017 年,該企業把優秀技能人才確定為重點培養的典型,成立了“王召軍工作班”和“王天明青年突擊隊”,在國家重點工程中實施技術服務工作。他們在漠大二線工程施工中創下了半自動焊接單日完成21 道焊口的施工部單機組最高紀錄。同時,在陜京四線工程上不斷幫助項目部機組改良焊接技巧,短時間內大幅度提高焊接質量,一次焊接合格率達到97%以上。
王召軍、王天明這樣的高技能人才取得成功,與企業多年的悉心培養是分不開的。從這兩位青年“焊王”的成長經歷可以看出,工程建設公司的金字塔人才建設理念的先進性和安裝公司對人才建設的重視度。
正因為有了企業的支持,才使得工匠精神能夠貫穿在整個梯隊建設過程中;才使得他們在訓練過程中勤學苦練、精學細琢,探覓崗位上的求知之路;才使得他們在比賽中不畏強手、沉著冷靜,摘取王冠上的耀眼明珠;才使得王召軍在取得一系列榮譽之后,不忘初心、不失時機地依托勞模創新工作室的平臺,打開了一扇高技能技術工人的創新之門;才使得這些高技能人才能夠在國家重點工程上建功立業,將賽場上的輝煌延續到施工一線。
高技能人才是操作崗位隊伍中的領軍人物,不僅是企業發展的核心和中流砥柱,更是企業實力、企業品牌和企業形象的最佳代言人。而這些頂尖的技能人才可以產生“焊王效應”,營造了比、學、趕、幫、超的良好氛圍,有效地激發了職工的學習熱情,帶動更多的操作層職工苦練技術,實現自身價值。同時,通過他們塑造出來的企業品牌形象也是一種潛在的、無形的、動態的、能夠帶來價值增值的無形資本。
“為油田建設負責一輩子”的思想對于安裝公司來說,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更是指導各項工作任務的準則,還是激勵企業不斷前行的精神源泉。這個企業把“樹匠心”當作弘揚工匠精神的根本,把“育匠人”當作傳承工匠精神的基礎,把“出精品”當作踐行工匠精神的目的。這就需要把工匠精神根植在職工隊伍心中,培養更多像王召軍、王天明這樣的高技能人才,充實到一線崗位中去,投身到施工生產中去,建設一支能打硬仗的隊伍,在更高的平臺上展示出石油工人的技能水平和精神風貌,這也是企業成功的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