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殷艷慧
懲罰性賠償制度在我國是個新興的話題,由于對此制度的研究起步較晚,懲罰性賠償制度年近來才得到法律界的重視。而在英美法系中,懲罰性賠償制度早已扎穩腳跟。在古代法中,漢穆拉比法典中的同態復仇就類似于懲罰性賠償制度。但是懲罰性賠償制度在大陸法國家得不到重視;直到近年,學者、專家關于懲罰性賠償制度研究的文獻或論文才逐漸增多,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闡述懲罰性賠償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討論了相關懲罰性賠償制度法條的適用和改進,學者大多認為要加或減少此制度適用的條件,改善制度的碎片化現象。但是法學專家是對懲罰性賠償制度大多持肯定態度,認為是中國法律的一次成功的嘗試。目前,懲罰性賠償制度還存在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我們探索的還遠遠不夠,需要繼續探索建立與我國整個社會體系相適應的懲罰性賠償制度。
本文認為,有必要對懲罰性賠償制度的淵源進行系統研究,找出懲罰性賠償制度的發展途徑。通過數據分析和案例分析,找到適合我國社會發展的懲罰性賠償制度,以推動我國懲罰性賠償制度更合理更完善的發展。
我國學者界一直對懲罰性賠償制度有激烈爭論,導致關于懲罰性賠償的立法慎重,推行緩慢,近年來,我國關于懲罰性賠償制度的法條內容如下:
1.《消法》中的懲罰性賠償制度
1993年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首次提出懲罰性賠償制度,也是懲罰性賠償制度一直以來適用的重要領域。理想狀態下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的賠償金的計算方法是基準賠償數額加額外賠償數額。額外賠償數額有兩種算法,一是恒定比例模式,即直接由法律作出幾倍賠償的規定,使得法官徇私舞弊的現象無法發生,但是同樣也存在具體問題無法具體分析的問題。二是浮動比例模式,即法官在綜合評價了侵權人的過錯程度之后,計算懲罰金的數額。弊端是私法可能變得不透明,賠償金可能會出現過低或過高的情況,為了防止這種現象的出現,各國家會設置一個上限,以防法官權利失控。
對于違法經營者的主觀惡性的判定,一般認為間接故意及重大過失不應當包含在內,我國的合同法對違約責任的認定是采用無過錯責任原則,認為違約責任以有效合同的存在為前提,確立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時,違約一方要承擔約定的賠償責任。所以,違約責任是法律的具體賦予。只有在侵權人實施了侵權行為,才能夠啟用懲罰性賠償的法律條款。
目前,我國舊的消法硬性規定了處以基準數額兩倍的罰款,由于此制度設計得不合理性,沒有實現穩定經濟秩序的目的,反而由于操作過于復雜,很多大受害人寧愿選擇息事寧人。新消法進行了一定的調整,首先設定了一個最低賠償數額五百,并且就精神損害設立了賠償標準,包括了精神賠償和物質賠償,并設定了浮動比例的上限。但是第一款的規定卻有著性質上的爭議,有學者提出,新消法首先存在賠償金額的局限性,賠償金額并不能夠確保消費者獲益,因為消費者的實際損失與可賠償數額不一致,可能導致消費者實際損失仍然超過賠償數額的現象,違背了制度的激勵性質。其次,侵權人的動機并非都是惡意侵權和邪惡動機,有些違法經營者承擔的只是違約責任而非侵權責任。由于交易雙方之間是一種典型的合同行為,在通常情況下,消費者的專業知識是遠遠少于經營者的,消費者是處于劣勢地位的,所以需要法律來保護消費者的權益。一旦經營者的欺詐行為侵犯到了消費者的知情權,消費者可以自由選擇運用合適的法律進行起訴。
2.《食品安全法》中懲罰性賠償制度
關于食品安全法的規定和法釋是我國在長期探索中慢慢形成的,不同于新消法第五十五條第一款的規定。食品安全法中的法釋(2003)則類似于浮動比例原則,舊食品安全法中的賠償倍數是恒定不變的,即無論主觀惡意的大小,都是采取十倍于商品價款的賠償。在新的食品安全法中,巧妙解決了這一問題,賦予了受害者選擇實際損失的三倍賠償的權利。比如兩人買了兩個價格為一元的面包,張三食用面包后住院,造成損失3000元,李四平安無事,如果按照舊的食品安全法來判決,張三李四可以各自獲得十元賠償金,但對于張三顯失公平;新的食品安全法解決了這個問題,則張三按新食品安全法可以獲得9000元的賠償金,李四也能拿到1000元的賠償金。新的食品安全法能夠確保對于違法經營者的不法行為的懲罰力度,更為適應中國經濟秩序。
3.《侵權責任法》中的懲罰性賠償制度
《侵權責任法》中是否規定懲罰性賠償制度一直存在爭議。部分學者認為,侵權責任應當適用損害填平原則,對于后果嚴重的侵權行為,并不需要《侵權責任法》多此一舉;另有學者認為,單純的行政和刑事責任的處罰,并不能夠全面懲罰和約束侵權人的行為,就應當通過懲罰性賠償來制止和遏制侵權行為,也是《侵權責任法》出臺的目的之一。在現實社會中,假疫苗、假奶粉等現象頻繁發生,導致受害者的健康受損甚至死亡,懲罰性賠償條款的設立勢在必行。
當然,由于案件的情況各有不同,《侵權責任法》的懲罰數額也沒有一個具體的懲罰標準,需要法官自由裁判以確定賠償金的數額。
4.《法釋(2003)》中的懲罰性賠償制度
《法釋(2003)》的規定一直在學術界引發爭議,主要在于圍繞商品房買賣是否能夠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從法理角度來看,房屋買受人應當被看作是一種特殊的消費者,因為在當下的中國,幾乎每一個家庭都會買房,大部分的房屋買受人會以多年的家庭積蓄購買房屋,房屋買受人更應當受到法律的保護。有學者認為,《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應當排除建設工程,商品房買賣糾紛不能適用消法中三倍賠償的法條。但我認為因為《產品質量法》排除了建設工程而認為消法也要排除建筑工程是不妥的。商品房買賣糾紛適用消法是不現實的。一是因為如果嚴格執行消法中的退一賠三,會破壞房地產開發商資金鏈的有效運轉,這顯然是不利于市場的平穩發展的。二是即使法院依照消法作出了按照購房款三倍賠付的判決,房地產開發商無法負擔高昂的賠償金,無法落實。其三,法院通常會選擇適用《法釋(2003)》中的條款,最高人民法院也均是以《法釋(2003)》作為適用依據,其他法院也不愿探尋新的判決依據。學者們認為《法釋(2003)》能發揮保護房屋買受人的基本權利的作用。從近年來房屋買賣糾紛的案件大幅增長的現實來看,2019年達到187017件,反映出人們對于房屋糾紛的日益重視。其中支持了原告的雙倍賠償的訴訟請求的案例共19件,沒有一件調解結案。所以,真正能夠受理并判決執行的案例為全部案件的11%,大多數的案件最后的判決無不及買受人申請賠償金的一半。《法釋(2003)》看起來有利于房屋買受人的,但實際操作中不盡然。一旦遭受房地產商的欺詐,對房屋買受人的精神和物質皆造成重大傷害,而房地產開發商明顯占有優勢地位,如果用不法律加以控制,房屋購買人的維權之路將舉步維艱。所以,我國對于房地產開發商的違法行為的罰金,是帶有私人懲罰的性質。如果能夠發揮《法釋(2003)》的作用,才能引導房地產經濟秩序的平穩發展。
知識產權侵權領域同樣對懲罰性賠償制度有所涉獵。2012年專利法修改草案中規定了專利侵權的賠償條款。在此條款適用之前,我國的專利侵權賠償數額較低,制止專利侵權行為費用較其他侵權行為要高,正因為維權成本巨大而賠償額極小,導致侵權成本變低,侵權行為難以遏止。在懲罰性賠償引入之后,雖不能從根本上杜絕侵權行為的出現,但也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尤其是2013年后《商標法》、2014年的著作權法等,建立了懲罰性賠償制度之后,改善了之前的碎片化局面。
要解決立法的碎片化和冗繁化,需要對各法條進行綜合分析和整合,才能構建起一個完整法律體系。要確定《消法》這一一般法的法律地位,再對《食品安全法》《法釋(2003)》等法進行調整,規定具體的適用范圍和賠償數額,避免架空上位法的情況。減少《食品安全法》與《消法》條文的沖突,如欺詐行為在《消法》中適用懲罰性賠償,而《食品安全法》規定的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導致法律的適用困難。因此,只有在立法中精準立法,才能夠確保法律有效性和可執行性。
從適應我國經濟社會需求方面來看,新《消法》中的規定減輕了消費者的舉證負擔,開創性地規定了賠償金的下限,是值得保留和借鑒的。但是在具體方面又存在著很多設計上的缺憾,一是懲罰性賠償制度性質上的不明確,在一定程度上類似公法上的罰金制度,我們對同一違法行為同時處以行政或刑事罰款是有待商榷的。二是具體法條的適用范圍過窄,如《法釋(2003)》中懲罰性賠償的范圍僅僅有第八、九、十四條規定的幾種類型,顯然是遠遠不夠的,應該所有的欺詐行為都應當被包括在內。在房屋買賣合同糾紛中,賠償金的計算也有待改進。建議采用與新《消法》中的三倍賠償作為基準。發揮懲罰與遏制功能,又與新《消法》無縫對接。至于專利法的問題,本文建議,應當由專業的評估機構對其價值和損失進行評估,為這個金額設定一個上限,以防止法官濫用權利。
總之,從社會需求出發,如建立起懲罰、遏制與激勵的制度,將我國的懲罰性賠償制度與行政罰款制度相結合,使中國的懲罰性賠償制度具有合理性和實效性,是一個符合我國國情保護消費者權益的重大課題。
為穩定市場環境與秩序,遏制生產者、批發者以及銷售者等的不法行為,有必要進一步完善中國模式下的懲罰性賠償制度。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引入和改進無疑是成功嘗試,雖然借鑒了英美法系的懲罰性賠償制度,但是我國基于市場的現實需要,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路徑,使我國法律更具系統性和體系性。
目前,我國的懲戒和遏制侵權人違法行為的功能由行政處罰來實現,如何在制度之間形成有效聯動,防范政府權力超限,避免不良后果,將是每一個法律人下一步所需要思考與探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