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丹
(江蘇省張家港市南豐小學,江蘇 張家港 215600)
全球正在進入信息時代,在信息化背景之下,國家非常重視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創新。微型課堂將技術與教育緊密結合在一起,克服了傳統教學方法在課堂上在時間和空間方面的局限性。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教育形式不再拘泥于一種或幾種,而是實現“百家爭鳴”的態勢,教育管理也隨之充分利用了信息技術學習工具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
隨著課程改革的發展,核心素養這個概念逐漸被重視起來。新課標對學生綜合素質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僅要求學生掌握語文基礎知識,還應培養學生基本審美素養和文本鑒賞能力。
以教材為主的傳統語文授課形式使語文課堂變得無聊且毫無新意,學生多以死記硬背為主要的學習方式,學習過程中學習興趣匱乏,單一的教材資源滿足不了學生日益增長的求知欲。微課形式把課堂知識延伸到課外,將重點教學目標進行多元化呈現,編寫有效的場景,提高多媒體使用的效率,增加學習者的學習資源庫存,激發學習興趣,并提高聽、說、讀、寫和理解的多學科技能,多種學習目標使學生能夠在舒適愉快的氛圍中有效學習。
學習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也是一個創造的過程,被動學習狀態和被動的教學狀態都是課堂教學的弊端,學生的學習效果自然不會太好。微型課堂是一種新型的教育資源,它包含聲音、圖像、視頻、文本等,視覺直觀、可以復制和整合難以理解的地方,生動的圖像可以激發學習者的想象力,增強學習者的情感體驗,并可以引導學生學習,而不再被老師“牽著鼻子走”,形成主動學習模式。
堅持以微型課堂教學為指導設計,做到“微言大義”,將課程目標牢牢鎖定在5—10分鐘內,并在有限的時間里將學生定義為課程輸入的主要目標,要認真考慮課堂教學應如何進行,課堂教學應注重對教學的研究反饋,從而達到教學的最佳效果,在教學和課堂教學中應重視教學內容,切忌“不切實際”。傳統的課堂教學與微課相融合,微課內容的選取結合課文的難點和重點,增強學習效果。課后通過微課進行課堂知識的鞏固,讓學生嘗試自己歸納和總結文章內容,提高學生對文章的歸納能力。例如,部編版小學四年級下冊《白鵝》的微課設計中,課前教師應以吸引學生注意力為主,對課文進行整體梳理,將課文的“主角”進行擬人化,設計微課《一只大白鵝的自我介紹》,教師首先進行微課視頻導入教學:“同學們,今天我們的課堂來了一位新朋友,它迫不及待地想和大家見面,大家想見見它嗎?”在得到學生肯定回答之后,就開始播放白鵝“自我介紹”的視頻:“同學們大家好!很高興見到你們,你們看見了,我是一只大白鵝,但是我和你們平時見到的白鵝可不一樣哦!我是畫家豐子愷的白鵝,要說豐子愷這個小老頭,據說背著我給我寫了一篇文章,大家想和我一起去看看嗎?”這樣就很輕松地引入課文的小學語文理解過程,因為同學們都想知道,文章里究竟寫了白鵝什么。
小學語文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多元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興趣才能創造積極的學習行為,并應給予指導,使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和方面更加關注學習小學語文方法和技能。教師應靈活地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在技能水平上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在多智能理論的指導下分析課程的不同目標,教科書的內容和學習者的特征,并培養學習者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部編版小學三年級上冊習作《寫日記》的微課設計中,小學三年級學生處于寫作意識的萌發時期,在寫作中開始有了自主意識,有了表達自我情感的欲望,因此,在寫日記習作課程微課設計中要充分尊重學生多元化智能發展規律,靈活應用信息化技術使學生在寫作初期就打下良好基礎。因此,微課設計上引用學生熟悉繪本形式進行課件設計,選用的繪本故事是《蚯蚓的日記》,進行課程導入:“同學們,你們寫過日記嗎?知道日記怎么寫嗎?你看(播放課件封面),蚯蚓已經寫了滿滿一整本日記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它寫了什么吧。”在觀看完《蚯蚓的日記》以后,教師提問:“同學們覺得日記和我們平時寫的作文有什么不同嗎?”學生1:“要在第一行寫明日期、天氣、星期等。”學生2:“要寫一天中發生的重要的有意義的事情。”在引導學生觀察微課課件是在建立學生多元智能素養中的自然觀察能力,引導培養學生通過觀察將知識進行內化的能力。
當前,微課正廣泛應用于各階段的教學活動中,寫實類語文課文在傳統教學中,無論是授課方式還是授課內容都枯燥無味,利用微課形式,將枯燥的寫實類課文進行故事化編寫,借助視頻、音頻、動畫形式,提升課堂趣味性,生動的故事人物、跌宕的故事情節,抽象的教學內容被形象化、簡單化。例如,部編版小學三年級上冊《望洞庭》這首古詩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將古詩轉化為旅游故事,并進行視頻剪輯整理,將古詩學習的“四部曲”方法融入到故事中去。首先進行故事背景介紹:“小美和媽媽,有一天到洞庭湖游玩,小美看到旁邊石頭上有一首詩,卻看不懂是什么意思,于是媽媽就為小美講起這首這首詩——《望洞庭》。”然后播放微課視頻,在視頻中,同學們隨著小美和媽媽的腳步一起游覽了美麗的洞庭湖,并在小美媽媽的講解下理解了詩中出現的“鏡未磨”“白銀盤”“青螺”等修辭用法,感受語言美,想象畫面美,在微課學習中初步疏通文意,感受詩中描繪的美好。
理解古詩的思想感情一直以來都是古詩詞學習中的重點和難點。尤其是對于詠史詩、送別詩、邊塞詩,由于這幾類詩將史實與現實結合,或是感慨個人遭遇,或是感慨時運等特性,學生距離這些年代太過久遠,導致學生對詩詞感情理解上存在困難。所以教師在進行情感類課文授課時,要充分利用微課的多元化表現形式對學生進行“沉浸式”情感教學,調動學生多感官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例如,部編版五年級上冊《示兒》一詩的教學過程中,首先進行“遺囑”概念引入:“同學們你們聽說過遺囑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宋代著名詩人陸游寫下的一篇遺囑,看看他有什么未了的心愿。”教師在領讀課文之后,播放《陸游的一生》微課視頻,結合課前導入問題,對學生進行提問:“你們覺得陸游的遺囑中表達了什么思想情感?”學生1:“我覺得是對沒能親眼見到祖國統一的遺憾。”學生2:“是對大宋朝廷軟弱無能的失望。”教師這時進行“情感”總結:“詩人一生都在為祖國統一而耗盡心血,但是傾盡一生也沒還能見到失地收復,山河完整是多么的遺憾!因此,這首詩的中心思想就是表達了詩人對祖國深沉的熱愛之情。”
教學改革不斷有著新思考,教學方法也在不斷更新,微課教學形式的“走紅”,是時代 發展的必然,也是教學改革的“必經之路”。作為一個新生代的教學模式載體,時代賦予微課更深的含義,也給教育帶來了勃勃生機。生動形象的微課能夠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實際的運用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把握微課的時間、內容以及與課程的銜接度,切不可“喧賓奪主”,影響課堂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