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付仁
(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海原縣三河鎮三河中心小學 寧夏海原 755299)
具有思考能力的人,通常創新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較強,這正與現代社會所需的人才培養方向一致。作為新時代的小學數學教育者,既要認識到培養思考能力對學生學習的價值,也要明確培養思考能力對教學效率提高的價值,要及時轉變教學觀念,根據學生的認知特征和身心特點,設計出多元化的培養思路,促使學生思考品質的持續提升。那么究竟該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考習慣呢?下面筆者將根據此主題具體分析。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前提,無論是任何學科的教學之中,興趣都應該放于教學的首要位置。數學與其他課程相比較,其抽象性更強,對學生興趣的培養十分必要。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之所以對學習不感興趣,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們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其思維呈現出了惰性,所以無論他們付出多少努力,對知識的理解都不夠透徹,無法感知其學習的價值和樂趣。通過對學生思考習慣的培養,學生會具有獨立思考、多角度思考的能力,在推動學生多向思維能力發展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
數學思想對于學生解決問題以及未來的生活都是十分有幫助的。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由于很多老師都比較注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忽視了學生數學思想、學習能力培養的重要性,所以學生普遍缺乏數學思想,這反而會局限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加強對學生思考習慣的培養過程中,學生會在學習過程中,大膽猜測、推理論證,能在探究學習中對數學思想進行感悟,并促使其數學思想的形成[1]。
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課中通常由老師對知識進行講解,再向學生布置課堂練習,以這樣的方式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進行檢驗,整節課的教學之中,完全由老師對其進行嚴格把控。而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僅扮演著被動接受知識的角色,在學生被動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的更多是枯燥、乏味,很容易讓學生缺失學習興趣,更不會主動思考。因此,老師要明確興趣對學生學習的積極作用,要及時做好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革新工作,對良好課堂教學氛圍進行營造,設計具有趣味性的教學活動,讓學生真正對學習知識產生興趣,進入主動學習和思考之中。
比如在教學《幾何圖形》一章節時,對于其中涉及到的長方形、正方形等知識,如果老師直接對其概念進行描述,那么由于學生沒有相關學習經驗,自然無法對其進行理解,即使老師在黑板上對其圖形進行展示,但由于其生動性不強,也難以讓學生主動思考和想象。因此,老師可以從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入手,對幾何圖形相關的實物進行搜集和展示,如水杯、文具盒、模型足球等,讓學生在對其觀看后自主分類,之后再問學生教室、生活中有哪些幾何圖形。通過對趣味情境的創設,學生在學習中經歷了觀察、發現和思考的學習過程,能對概念知識中描述的文字進行理解,形成正確的概念。
學生的好奇心在課堂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合理運用將能成為學生深入學習的動力,反之這會讓學生處于注意力分散狀態[2]。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老師要明確學生好奇心的價值,將學生的好奇心轉變為問題思考,以此來實現對學生思考習慣的培養。設計思路:在導入階段利用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新課的學習中,并始終保持積極思考的狀態。
比如在教學《圓形的面積》內容時,在導入階段老師可以插入視頻短片,視頻中是工人們正在修馬路邊上的一個井蓋,由于井蓋已經破損,需要重新制作一個井蓋,現在需要對井蓋的面積進行計算,你能幫助他們計算下井蓋的面積嗎?由于此問題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連,學生對其好奇心極強,引發了學生對求面積的條件和求解方式的探究興趣,讓學生處于持續思考的狀態,實現了對學生思考習慣的培養。另外,在讓學生保持持續思考狀態的過程中,故事情境也發揮著獨特的作用,老師也可以對其精心設計。
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由于老師總是設定統一的教學目標,進行統一化的教學,布置統一的作業,使班級中很多學生難以跟上老師的教學節奏,這將會影響他們的學習自信,讓學生越來越厭煩學習和思考。所以,老師在培養學生思考習慣的過程中,要明確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尊重每一位學生,實施層次化的課堂教學,并為其布置層次化的作業,以滿足各層次學生的學習情況,這樣學生思考的積極性才會不斷提高,并會在靈活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解題的效率和自信,久而久之,能非常自然地實現對學生思考習慣的培養。
綜上所述,小學生思考習慣的培養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老師付出更多的精力和耐心,在對學生長期的培養和引導中形成。因此,老師要樹立正確的教學觀,除了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外,還要加強對學生學習能力和品質的培養。在課堂中培養學生思考習慣的方法和途徑有很多,老師必須要根據數學課程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和思考特點,對其方法和途徑進行準確把握,促使學生從具有獨立學習和思考的習慣,促使學生獲得更好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