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戍平
(重慶市武隆區白馬中學校 重慶武隆 408500)
高中階段正是學生學習成長的重要階段,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要對學生重視起來。歷史課程可以培養學生的優秀品格和樹立學生的核心價值觀,因此歷史課堂是十分重要的,教師應該創設一些新的教學方式來滿足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需求,將歷史教學設計內容和基本方法結合起來[1]。
教師在展開歷史課堂教學活動時,設計的教學目標一定不能脫離歷史課程規定的目標,也就是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需要圍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方面來展開的,在此基礎上,教師再根據學生的自身實際來確定。
也就是說教師要明確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是學生,教師只是起到一個引導作用,在展開教學活動時,教師要明確教學活動對學生而言是可測評的,是能夠對學生的認知產生一定影響的,然后還要對學生進行及時的檢測,看學生的學習是否符合教師的預期范圍,是否能夠達到學生的平均學習水平。
最常見的高中歷史教學情境就是事實情境。在歷史教學中,因為對于歷史而言,一般都是真實的歷史史實的闡述講解,學生可能在從小到大耳濡目染的過程中都有了一定的了解,這時,教師就可以在展開教學活動時,為學生創設一個真實的歷史情境再現,讓學生來扮演某個歷史史實中的歷史人物,然后提出問題,讓學生在情境中進行問題思考。這樣一來,教師就可以在學生的某個點來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近而可以為學生構建一個活躍的課堂氛圍,從而可以讓學生更加樂于去學習歷史這門科目,也能夠讓學生自己更加主動地去學習。
在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教學內容的確定及教學情景的設置是教學設計的靜態構成要素,而教學活動及過程的設計是教學設計的動態構成要素。而教師要做的就是要在整個歷史教學情境中將這兩個要素中的四條線索完美的在整個課堂中串聯起來,從而更好地展開對學生的引導,促進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提升。
歷史看似是一門跳脫于學生生活的一門課程,但是實際上,學生在生活中遇見的許多問題都與歷史息息相關。而合理的歷史教學設計對于學生而言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學習歷史。因為歷史的學習會設計到很多的年達,容易導致學生記混記亂,而合理的教學設計則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朝代的更迭發展,還可以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例如,教師在對儒家思想展開教學活動時,可以與現代在提倡的的一些道德思想進行對比,讓學生更好地學習;而在對科舉制度展開教學活動時,可以拿現代的高考進行類比,讓學生可以有一個更好地理解;教師還可以對一些關鍵的時間節點來用一些吸引學生眼球的方式來加深學生的記憶。從而讓學生感覺的學習并不只是在學習歷史偉人的豐功偉績,枯燥乏味,更多的是在學習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
實際上,歷史這門課程相較于其他課程而言,都是一些史實記載,如果單純的按照課本上的內容展開講述的話,大多是枯燥乏味的,而將情景化教學融入到歷史課程的教學活動中,讓學生更好地進行歷史學習。以教師在展開《世界經濟的全球化進程》這一教學內容的教學活動為例,教師在展開教學時,可以讓學生以三到五人為一組,然后分角色來扮演不同的國家,將每個國家的經濟文化背景簡略的講述給學生聽,為學生創設一個模擬的全球經濟情景,讓學生在情境中可以更好地理解全球化。教師還可以提出“什么是經濟全球化?”“中國在加入WTO之后,面臨著什么樣的機遇與挑戰呢?”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每個人都代表著一個國家,然后正式的展開一次課堂“會談”,真正的體會中國加入WTO可以為經濟全球化帶來什么樣子的變化。這樣一來,教師就可以在向學生傳授歷史知識的同時,加強學生對于世界的認知,更好地促進學生學習歷史。
總而言之,高中階段正是學生學習成長的重要階段,而歷史課程可以培養學生的優秀品格和樹立學生的核心價值觀。因此在展開歷史教學活動時,教師應該創設一些新的教學方式來滿足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需求,將歷史教學設計內容和基本方法結合起來。從而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提升歷史課堂教學效率,而且可以幫助學生梳理歷史知識脈絡,更好地促進學生學習歷史。教師需要轉變教學觀念,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把課堂還給學生,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學習,同時可以通過一些歷史情景設定的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欲望,只有提高學習興趣學生才可以明白歷史學習中的樂趣,投入到歷史課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