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敏惠
(常德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常德 415000)
如何把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與我國文化價值、思想觀念、創新手段及指引目標等幾個方面的基本國情相融合去挖掘其指導地位的深層次原因,使之從本源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搶占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制高點,是我黨牢牢把握話語權的重要紐帶。
對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研究,一直是學術界的分析熱點。黨的十八大以來,對其研究更是成為理論翹楚,在梳理分析中發現,其研究主要側重于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現狀分析、原因分析、路徑選擇、價值性研究等方面。其一,在現狀分析領域中,有的學者從主觀的、客觀的,國內的、國際的、實質的、表象的等各個角度進行剖析,尤其是關于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所受到的挑戰危機研究最多。其二,在原因分析中,有的學者從分析本體論、借鑒他國論、歷史發展的角度等層面展開了一些研究。比如,陳先達在《論堅持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一文中從“馬克思主義是一個完備嚴整的科學體系”的角度出發,分析了馬克思主義所具有的科學性和文化軟實力特征。[1]其三,路徑選擇的研究往往是與其意識形態領域的挑戰并行進行研究的。然而,學者們在研究時側重點卻各有偏重,在路徑選擇時從理論研究中、實踐運用中、歷史邏輯中等不同角度進行了闡釋。比如,宋揚的《新媒體時代鞏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一文中提出,通過網絡輿論引領、對黨員、干部、學生以“‘經典著名篇’+互聯網”為載體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加強中國馬克思主義學理化研究,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領新媒體文化等各個方面加強其指導地位的建設。[2]
綜上所述:學者們主要是圍繞捍衛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必然性進行研究,研究其面臨的挑戰、其指導地位、作用及意義和價值,其重點較多停留在學理分析、對比分析上,而從定性分析入手的研究明顯不足。也就是說,學者對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已然”研究較甚,而對其“未然”研究卻還存在很大的探索空間。但“已然”從“未然”中走來,“未然”解決“是什么”的問題,“已然”是解決“怎么用”的問題。前者是動力之源、信仰之基、實踐之理,為后者的可持續性認同、運用、發展奠定根基。鑒于此,我們有必要在“破”“立”結合的基礎上,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未然”挖掘“三維”形成的本質性認識。
以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三維”形成為研究對象,就是要把其放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重大理論創新的角度去考量。馬克思關于制度研究的經典論述給了這樣的啟示:第一,制度的建立,尤其是思想意識形態領域制度的建立,需要有一定的傳統文化價值觀的深遠影響。這就要求我們以整體的利益觀來看其形成的基因環境。第二,制度的確立,既要有初衷,也要有使命,是起點與終點在時間維度上的一致性與持續性的結合。這就要求我們考察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最始初心與在中國共產黨的治國理政方略上的高度吻合性與契合感。第三,制度的形成,尤其是指導地位制度的確立,是動態歷史發展的產物。這就要求我們以創新的視角來思考其動力的形成機制。
因此,我們在分析進程中并不是要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作單純的形成過程描述,而是要在分析形成制度的基礎上,對其作規律性總結,對其未來指導作用進行合理預見,從而使全黨全國人民對其形成一致認識與接受,并外化為行動的重要遵循。這也是進行研究的根本目的和意義之所在。
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確立既有他內在本質原理的深層次奠基,也有他在實踐中與時俱進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必然要求,更是適應人類文明社會構建命運共同體的迫切需要。
第一,從基因維度來看,馬克思主義作為非本土的意識形態能在中國意識形態中躍居指導地位并形成制度,則該意識形態必然與中國歷來已久的傳統文化形態有一種共同的基因紐帶。馬克思主義理論認為,普遍聯系的世界里整體與部分不可分割,更注重系統及整體性。中國從古到今,在每種意識形態觀的指引下,都強調整體利益文化價值形態。這種整體利益、大局核心觀已經融入中華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我們今天講到的“四個意識”中的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都是服務于政治意識的。這也正是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在我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具體表現。因此,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與中國傳統文化所浸染的共同利益體、整體意識觀、大局觀念、核心價值觀是相吻合的。在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指導下,中華民族文化信仰的力量重獲發展的土壤,中華民族曾被埋藏的文化寶藏得到挖掘,形成了空前強大的民族底氣與厚重的國家力量。[3]這種共同的基因促使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在中國能得到人民群眾的廣泛認同與情感共鳴。
第二,從思想維度來看,馬克思主義雖然是在生產資料私有制基礎之上產生的意識形態。但是,其內容的科學性、實踐性與前瞻性貫穿于其思想始終的就是“無產階級只有自己解放自己才能最終解放全人類”。因此,其主線是在自我革命的過程中推進社會革命。中國歷朝歷代的執政理念都是倡導在改革中服務“天下蒼生”,尤其是中國近現代史與黨史更是其思想體現的鮮活實踐。因此,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思想觀念所反映的改革精神、奮斗拼搏精神、人民群眾是歷史推動者的觀點是高度契合的。在這種相同的思想觀念里,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與中國傳統的思想觀念,二者找到了最大的公約數。
第三,從動力維度來看,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以“實踐、認識、真理”三個核心來認識世界,強調了認識世界的不斷反復和無限發展的原理,承認世界是在矛盾運動中不斷曲折向前發展的。一方面,這是其自身永葆活力的重要武器之一。同時,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尤其是把實踐轉化成指導社會生活的新的理論則只有在不斷地進行社會革命與自我革命的過程中才能得到檢驗,在實踐的檢驗中才能轉化成對真理的認識。另一方面,縱觀我黨歷史,其就是一部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并轉化成理論成果從而指導新的實踐的探索史。一部生動鮮活的黨史就是運用其意識形態指導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史。因此,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無限向前發展的原理與我黨在實踐中創新機制的推動構成了社會主義運動向前發展的動力紐帶,形成了在帶領人民群眾進行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上的治國理政的真理性認識。
“三維”機制的探討是對理論在實踐中進行深層次的運用與剖析中形成的。因此,在對該問題做探究時,其研究的核心是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領域如何在中國發展成為指導地位并形成制度建設,只有立足中國特色的文化、思想、歷史、實踐才是破解這一問題的根本之道,而貫穿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本身及我黨理論建設的動力都是創新運用與發展。因此,其分析過程中的重點與難點都是在立足于中國傳統文化淵源與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中國主流思想觀念基礎上,探討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性地結合中國國情帶來的成功實踐,用歷史中與現實中的實踐證明這一指導地位機制的必然性與價值性。
在研究時,其理論是重點闡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領域對推動社會前進的世界觀與方法論的原理。實踐是理論之源。我們再分析對照我黨運用創新機制解決中國問題所呈現出的中國方案與中國智慧,并通過事例、數據、觀點印證其指導地位形成的必然性與必要性,找到二者的相融相同之處,在分階段論述創新理論機制的運用中得出正確認識。在動態研究中,要對原理分析透徹,我們就必須充分利用“概論”課教研室的集體備課資源的數據平臺,對素材進行大數據分析與人工智能校對,既需要長期運用,也需要集眾人之力。這樣才能得出客觀、科學的結論,以佐證理論的正確性,并且在對實踐運用的系統化梳理中,對二者在運用之間的媒介點“創新機制”把握要到位、準確。這必然需要走向基層得到廣大黨務工作者的支持,并了解人民群眾之所想,深入挖掘淵博的理論,采取喜聞樂見的形式向廣大人民群眾講出通俗道理。
本文以鞏固和加強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為出發點,結合我國在文化價值、思想觀念、創新手段及指引目標等幾個方面的基本國情,通過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形成進行動態分析。其主要從歷史觀、大局觀、發展觀去挖掘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深層次原因,使之從本源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搶占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制高點。
在學術研討上,我們通過剖析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深層次形成成因,可以助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來源之規律性研究,進一步拓寬和延展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領域的理論研究視域。從目前已有的研究方面來看,其重在“知其然”。然而,本課題更是希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知其所以然”,從歷史觀、整體觀、發展觀去挖掘其指導地位的內部原因,使之從本源出發思考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如何在中國具體運用的實踐中搶奪了制高點,并最終在中國國情中形成其制度,在制度運用中轉化為治理效能。
在實踐運用中,我們在“立”與“破”相結合中,與已有研究成果相比較,把研究側重點放在了如何“立”,提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制度確立是扎根于中國文化、思想、經濟、動力等自己獨有的國情范疇中,將它置于中國具體實情的歷史動態過程中來考察。該研究在實踐中既“破”又“立”,在深層次形成維度研究中破解其他各種社會思潮對其指導地位確立的動搖,同時幫助社會民眾樹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與方法論分析社會各種現象,從而在運用中使之成為指導自己生活和工作的思想武器。
在實踐指導中,意識形態研究在本質上是屬于價值理念的范疇?!斑壿嫛獨v史”分析法能夠幫助人們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主觀認識與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形成的客觀規律如何相統一進行有益探索。該方法把其嚴密的邏輯結構放在特定的時間及空間的歷史研究范疇中去分析得出科學、合理及令人信服的論斷。
對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三維”機制研究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走入基層、深入民心的一種傳播路徑。其在研究中通過分析、研討、宣傳、總結等手段促進全黨、全國人民接受、認同統一的價值觀,凝心聚力,篤定前行。
“三維”機制的分析無論是對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強化與鞏固,還是理論研討的深入探究都是具有重大顯性作用的。第一,分析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形成的深層次原因,可以為進一步堅定“四個自信”,尤其是制度自信奠定理論、實踐與歷史邏輯基礎。第二,通過把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與中國文化、思想、價值等觀念進行闡釋、分析與對照,找到其二者的同源,可以拓寬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研究力度與深度,加快對其全方位、全領域的研究范疇。第三,“三維”機制在推廣運用中,可以使人民群眾對其指導地位機制摒棄迷惑、猜忌,澄清誤解,最終形成對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一致認同,并對我黨使之成為一項根本制度形成共同語言和統一意志,從而夯實我黨的執政根基,凝聚全國人民的思想意識,并成為精神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