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新立
(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廣州 511483)
從李克強總理提出要推動內地和港澳地區的深化合作后,由廣州、深圳、香港和澳門等珠江三角洲九個城市組成的粵港澳大灣區的區域經濟合作發展上升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大發展戰略,不僅推動當地區域發展,更促進了兩岸經濟的發展。一般認為,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存在著正相關的關系。金融的發展能夠促進經濟的增長,因而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的發展,可以帶動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發展,進而拉動我國的整體經濟發展。粵港澳大灣區非常重要的發展因素就是金融,通過對金融發展模式的創新來提升產業的附加值。金融發展模式的創新主要是對技術的創新、新興產業發展的創新以及產業融合方面的創新。要想使得粵港澳大灣區的金融發展模式能夠不斷創新,我們就需要建立健全相對應的國際化標準的金融基礎服務設施體系。不僅如此,有關部門還要在提升大灣區九個城市金融協同發展的同時不斷加強監管力度,從而促進各產業的優化升級。
粵港澳大灣區涉及到的城市包含著一個國家內不同體制的地區。粵港澳大灣區同屬一個國家,但在制度、政策、法律體系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在金融方面,體制各不相同,在貨幣制度、金融機構體系等方面存在差異。制度的不同導致制度壁壘的存在,在金融信息交流、金融人才流動、金融資金流通等方面都存在著障礙。因此,這成為限制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創新的因素。
粵港澳大灣區內的九個城市擁有不同的金融創新發展資源。其中,廣州擁有豐富的金融創新資源及產業基礎,建立起廣州商品清算中心、廣州金融資產交易中心、廣州航運交易所等6大金融交易平臺,設立跨境金融資產交易平臺;深圳作為擁有中國一個證券交易所的城市,我國許多大銀行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的總部都在深圳,是重要的金融中心城市;香港和澳門的金融開放程度最高,香港作為國際第三大金融中心,擁有強大的吸引資本的能力和金融創新的資源;其他城市的金融資源、創新水平、產業基礎及資本吸引力都不及上述四個城市,但卻擁有大量可供使用的土地資源。因此,如何利用粵港澳大灣區內九個城市的優勢金融資源,使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協同創新發展,是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創先發展面臨的挑戰。[1]
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內的城市在金融方面有一定的交流合作,如進行綠色金融合作,探索在粵港澳大灣區構建統一的綠色金融相關標準,鼓勵更多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利用港澳平臺為綠色項目融資及認證,支持廣東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在香港、澳門發行綠色金融債券及其他綠色金融產品,募集資金用于支持粵港澳大灣區綠色企業、項目等。然而,幾個城市在金融人才流動,金融機制統一,金融創新研發分工等方面,聯系和協作程度較低。要實現粵港澳大灣區內部的互通互補,建立長效的創新資源流通共享機制是關鍵。如何建立健全不同制度背景下城市之間關于金融發展創新資源流通的相關制度和激勵措施,是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科技與金融創新發展的關鍵。
開放銀行顧名思義就是一個共享平臺,最早推出開放銀行的是國際在線支付的服務商PayPal。金融科技公司通過開放銀行共享數據,從而增強其市場服務能力,進而提升其核心競爭力。開放銀行雖然是商業銀行的一種發展趨勢,但是如何推動開放銀行的建設,且建立金融服務生態圈才是商業銀行需要迫切考慮的問題。我國的商業銀行可以借鑒境外的一些商業銀行建設開放銀行的方式,具體就是自主研發、創新孵化、技術并購和跨界合作相結合的方式。
1.自主研發
商業銀行可以設立專門的研發部門。因為技術是核心,內部的研發部門可以借鑒現有的技術系統,改善產品和服務,從而讓有意向合作的機構能夠及時體驗金融相關服務和產品。
2.創新孵化
商業銀行可以通過和一些剛起步的企業進行協同合作,對金融科技進行早期的孵化,通過孵化獲得新思路、吸納新人才,從而起到引導的作用。銀行通過對初創公司的這種引導,使其技術提升,產品優化升級,對商業銀行的發展和轉型起到外部作用力,從而推動商業銀行的轉型發展。
3.技術并購
商業銀行可以通過投資并購來建設開放銀行、吸納外部技術。投資并購在商業銀行中是比較常用的獲取外部技術的方式,這對于促進商業銀行發展乃至金融行業的發展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商業銀行可以成立專門的風險投資部門,通過對有資質的金融科技公司進行投資并購,從而使平臺能夠開放,資源能夠共享。這些符合條件的金融科技公司必須是有建立開放銀行潛質的公司。技術并購對于一些資金實力雄厚且想快速開拓市場的商業銀行來說是非常適合的。這些商業銀行采用技術并購的方式不僅能夠掌控金融科技公司,而且可以把內外部的資源進行整合創新,從而使商業銀行的金融服務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與此同時,商業銀行也要承擔比較高的投資風險。[2]
4.跨界合作
跨界合作就是指商業銀行與金融科技公司進行合作。這種跨界合作對于商業銀行來說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因為這樣可以打破商業銀行內部研發的局限,使其研發能夠突破瓶頸,得到提升。要想商業銀行和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能夠成功,我們重點就是要選擇合適的金融科技公司。商業銀行所選擇的金融科技公司必須是與商業銀行業務發展方向一致的。這樣,商業銀行可以吸取金融科技公司的外部技術,使客戶能得到更好的服務體驗,從而看到良好的合作效果。商業銀行與金融科技公司跨界合作的不足就是商業銀行沒有百分之百地把握能夠做合作的主導,與此同時,還會使商業銀行對于內部創新的重視度減弱。
金融機構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支持下,應該加快構建普惠金融雙輪驅動發展的腳步。雙輪驅動就是指數據和機制雙管齊下進行發展。眾所周知,小微企業的困境就是一直面臨融資難的問題。如果金融機構建立了數據+機制的雙輪驅動的發展模式,就可以大大緩解小微企業的這一難題,使小微企業在向金融機構貸款時能夠融夠資、夠融資。如何構建普惠金融的雙輪驅動發展模式就是金融機構需要思考的問題。我們可以利用大數據分析,對金融機構的風險控制和小微企業的信貸需求進行分析,通過精準的數據分析來解決普惠金融的分散、粗放需求和金融機構集約要求不相符合的問題。現有的普惠金融具有分散、無序且額度小的特征,這與金融機構傳統的模式是矛盾的。利用大數據來對信貸經營模式進行創新,不僅可以降低經營成本,還可以找到與金融機構經營模式相適應的普惠金融模式,使普惠金融發展模式趨于成熟。金融機構客戶經濟的激勵導向比較傳統,這與普惠金融的工作付出是不相對應的。由于金融機構的工作要求是非常標準化和程序化的,這樣就會大幅增加普惠金融的工作量,激勵機制的效果就沒有體現出來,更沒有體現激勵機制產生的差異性。那么,建立能夠使金融機構發展的普惠金融的有效激勵機制就顯得尤為重要。這樣不僅能夠提升金融機構客戶經理工作的積極性,而且還可以使金融機構的風險得到有效降低,資產質量得到有效控制。[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