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平 張思平
摘 要:為了增加森林覆蓋率,提高生態質量,建設生態屏障,實現項目可持續發展,鞏固項目成果,本文以陜西省寧強縣為例,分析了退耕還林工程的現狀與對策,進一步提高項目建設和管理質量的有效措施。希望能夠給相關人員提供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退耕還林;施工管理;現狀;對策
長期以來,由于盲目毀林開墾和進行陡坡地、沙化地耕種,造成了我國嚴重的水土流失和風沙危害,洪澇、干旱、沙塵暴等自然災害頻頻發生,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受到嚴重影響,國家的生態安全受到嚴重威脅。
1999年,四川、陜西、甘肅3省率先開展了退耕還林試點,寧強縣作為退耕陜西省試點縣,1999年在滴水鋪鄉滴水鋪村啟動實施退耕還林工程。截至目前,累計實施退耕還林工程47.73萬畝,共涉及18個鎮(辦)200個村、52392戶、193727人。前一輪實施退耕還林47.03萬畝涉及18個鎮(辦)200個村46643戶174180人,其中退耕地還林23.15萬畝,荒山造林20.28萬畝,封山育林3.60萬畝;新一輪實施退耕還林2.70萬畝涉及11個鎮(辦)39個村5749戶19547人,其中退耕地還林2.50萬畝,荒山造林0.20萬畝。工程取得的成效如下:
1.1 退耕面積實,保存面積大
寧強縣1999年至2018年,退耕地還林重點核查面積25.65萬畝,保存面積25.65萬畝,保存面積率100%,保存面積率高,充分反映了縣、鎮(辦)、村、組各級政府和廣大退耕農戶造林、愛林、育林的積極性。
1.2 成林面積大,生態效益顯著
隨著退耕地郁閉成林面積的增大,昔日的黃色耕地和林中田窗已變成了綠色的海洋,生態效益顯著,退耕區呈現水秀山青、安居繁榮的和諧景象。
1.3 形成了一定規模的優質人工林
前一輪實施的退耕還林造林設計合理,樹木長勢良好,成林面積大。
2.1 加強組織領導,夯實各級責任
工程開始實施,即成立了由縣政府縣長擔任組長,分管縣委副書記、副縣長任副組長,發改、財政、審計、監察、國土、等部門成員領導為成員的退耕還林兌現工作領導小組,林業局長兼任辦公室主任負責全縣退耕還林日常組織協調工作。健全了組織機構,明確任務,形成齊抓共管,為退耕還林工作順利開展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證。退耕還林工作啟動后,各相關單位按照分工相互協作,緊密配合,嚴格目標責任管理,保證了退耕還林工作各項任務的全面完成。
2.2 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加強政策宣傳
退耕還林計劃任務下達后,堅持宣傳先導,充分利用電視、報刊、網絡等新聞媒體廣泛宣傳退耕還林政策,使群眾對現行退耕還林政策有個清醒認識,真正做到,農戶自愿,不搞強推強退。
2.3 明確工作思路,科學合理分布實施
先行摸底調查,與國土部門溝通,依靠土地詳查和規劃,在25°以上非基本農田坡耕地范圍內,充分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采取農民自愿,所在村委會、鎮人民政府申報,林業部門在統籌考慮后,再按確定組織實施的原則進行。堅持突出重點,分步實施,做到合理有序,穩步推進,不搞平均分配,力爭退耕一片,見效一片。
2.4 強化工作措施,注重工程質量
在具體實施中,積極發揮林業干部的主觀能動作用,狠抓工程的建設管理。一是嚴把規劃設計、工程監理、檢查驗收、確保工程建設高質量、高標準按期完成;二是充分發揮林業科技的支撐作用,全面推廣應用嫁接、覆膜等抗旱技術,提高造林成活率;三是著力打造一支高素質的林業工作隊伍,保證退耕還林工作從設計、到檢查驗收都有一支能吃苦耐勞、業務熟練的專業隊伍。四是制定檢查驗收辦法,落實責任,嚴格檢查驗收,強化監督檢查,層層落實責任,簽訂責任書,明確任務,每個環節都有監督把關,防止弄虛作假,違規操作。五是嚴格執行政策,公平、公正、公開維護群眾利益。落實的面積、地塊、樹種等面向群眾公開廣泛接受社會和群眾的監督,無異議后再填寫兌現表審核簽字。建立管理規范、對象準確、發放及時、保障有力的退耕還林政策兌現落實機制。各鎮建立健全管理檔案,建立管理數據庫,隨時掌握和公開兌現情況。退耕還林資金兌現用“一卡通”直接兌現到戶,并進行張榜公布,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截留、挪用、冒領或抵扣補助資金,確保資金如數兌現到退耕農戶。六是建立健全退耕還林資料、檔案。退耕還林結束后,必須要有一整套完整的資料,內容詳實,有據可查。
3.1 整體規劃缺少一定的前瞻性
退耕還林地塊比較分散,影響規模開發、綜合治理的效果。退耕還林與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農民增收結合不夠緊密。新一輪退耕政策鼓勵和允許的既能實現改善生態環境又能兼顧農民增收的林藥、林草間作套種推廣的不多。
3.2 林業產業發展滯后
由于受區位、自然、信息和資金等條件影響,后續產業發展緩慢,林業綜合開發利用不夠,缺乏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缺乏相應的政策扶持。
3.3 栽植質量不高
在實施中多采用退耕戶自行造林的方法,沒有專業的造林施工隊,隨意性較大,技術人員不可能隨時跟班作業,致使個別村組、個別農戶栽植苗木質量偏低,密度不夠合理,加之受干旱影響,成活率不高。
3.4 缺乏構建鞏固退耕還林的長效機制
增加農戶收入的方式不多。產業發展機制不夠創新,退耕農戶發展后續產業缺乏必要的技術支撐。
4.1 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穩定推進退耕還林工作
退耕還林工作涉及面廣,政策性強,操作難度大,需要鎮人民政府加強領導,站在主導地位,各有關部門密切配合,通力協作,進一步理順林業部門和鎮人民政府之間開展退耕還林的權利與義務,確保退耕還林持續、健康發展。
4.2 構建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的長效機制
鼓勵全社會參與林業產業開發,采取公司加農戶、企業加基地、股份合作、租賃經營、業主承包等多種方式優化資源配置,實現規模經營和集約經營,提高后續產業經營成效。建立專業的造林施工隊伍,保證造林質量。在寧強縣退耕還林工程建設中,2018年巴山鎮由合作社造林的青翠李,2016年大安鎮合作社造林的香椿成活率高,管護到位,造林第三年已產生經濟效益。
4.3 堅持眼前與長遠、經濟與生態、國家與個人利益的統一
特別是新一輪退耕還林鼓勵農民借助新一輪退耕還林謀求自我發展和轉變發展方式,大力發展經濟林。就要求規劃上要有前瞻性和科學性,不僅要注重生態效益,更要突出經濟效益,把退耕還林與改善群眾生產條件有機結合起來,形成農戶投資林業的激勵機制,增強自我造血功能,不斷提高林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民收入,充分發揮建設效益。
4.4 依靠科技支撐,增加技術含量
將退耕還林后續產業開發作為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舉措,大力推廣適用技術,把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和經濟效益。加大對病、蟲害的防治力度。搞好建設者和管理者的技術培訓,尤其做好農民的技術培訓,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
4.5 加強退耕還林后續產業建設
有計劃地實施林下種養殖增加經濟效益,退耕還林地分類經驗,采取森林撫育、封山禁牧、低產林改造等方式提高林分質量。寧強縣巴山鎮石壩子村在退耕還林地養雞、養蜂,既節約了養殖用地,又增加了退耕戶收入,退耕當年即可產生經濟效益;寧強縣燕子砭鎮、陽平關鎮結合利用當地優勢,退耕地內栽植天麻,目前已大力推廣,僅燕子砭鎮年產天麻達5千余噸,產品遠銷海內外,燕子砭鎮更是被譽為“中國天麻之鄉”“陜南天麻集散地”。對于把上一輪退耕還林補助兌現到期的退耕地全部生態效益補償,增加了農戶收入,真正實現了“推得下、穩得住、能致富”。
綜上所述,為了有效鞏固退耕還林政策取得的顯著成果,并在未來繼續對退耕還林新措施的新政策進行優化創新,我們必須積極努力創新退耕還林工程管理的方法,促進生態環境的整體優化和發展。
■作者簡介:王雪平(1978.11-)女,漢族,現職稱:林業工程師,學歷:本科,研究方向: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及相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