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丹
摘要:著眼改革、開放、創新的有效市場,要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健全公平競爭制度,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改善營商環境,盡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推動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融合發展;以都市圈、城市群為重點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同時,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積極參與國際多邊貿易協定談判,有效促成區域經貿協議實施,大力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在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中提供中國方案。以創新驅動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科學合理發揮市場和政府功能作用,重視科技革命給市場和政府帶來的沖擊,營造良好社會環境,提升市場預期和效力。
關鍵詞:十九屆五中全會;高質量發展;改革開放;創新;有效市場;有為政府
中圖分類號:F1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1494(2021)02-0029-05
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在北京勝利召開,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對我國現階段發展情況作出兩個重要的基本判斷。第一,隨著“十三五”規劃順利完成,我國已經基本實現小康社會,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邁進一大步。第二,盡管我們目前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遭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但只要我們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立足創新,構建以國內經濟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就能在2035年初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一偉大的遠景目標。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必須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格局,協調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也就是說,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當前一項重大任務。結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十四五”規劃建議內容,可從以下五方面深化改革,形成國內統一大市場的內循環。
(一)健全公平競爭制度,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
2020年4月,我國出臺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指導文件,明確指出要對包括資本、勞動力、土地、能源、中間品投入乃至數據等各類生產要素進行市場化配置。這是中央第一次把數據作為一種基本生產要素明確提出來,反映了數據作為新時代數字經濟的一種基本構成要素,將對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發揮重要作用。同年10月,中央出臺的關于構建深圳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指導方案明確提出可以把基本農田以外的土地改成建設用地,同時允許第二產業建設用地與第三產業服務用地之間按需相互轉換。同時,在多個指導文件中,中央都強調要健全公開、公平、公正的“三公”原則,在保證做大做強國有企業的同時,給民營企業創造一個宜商親商的環境。
(二)完善市場秩序,降低貿易壁壘,盡快形成國內統一的大市場
截至2020年9月,我國先后在上海等21個省區市建立自由貿易試驗區。一方面,以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模式歡迎外商對華投資;另一方面,大力改善營商環境,改事前審批為事中事后監管報備,積極推行貿易自由化和投資便利化的各項措施,大力降低國內地區貿易壁壘。自由貿易試驗區“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的經驗隨后被多層次推廣至全國各地。近日,深化“放管服”的改革要求也從實體經濟推廣到數字經濟。國務院發文明確多項重點任務,允許在規范有序的基礎上,放寬平臺經濟市場準入。
(三)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培育內需,拉動消費
形成國內統一大市場的目標是為了擴大國內需求。目前,國際經貿環境復雜多變,外需波動較大。在此背景下,培育內需、拉動消費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一環。而居民消費的增長需做好兩方面的保障。第一,內需培育要以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明顯提升為根本。通過減稅降費,切實提升居民稅后可支配收入。第二,內需培育要以市場主體的健康存在為基礎。只有市場最重要的主體——企業能在危機中大量存活,居民就業才能有保障;只有就業有保障,居民才有意愿擴大消費。所以,“六穩”的各項內容是層層遞進的。“穩預期”是起點,“穩就業”是終極目標,只有穩住就業,才能保證社會穩定,才能有效提升消費。而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金融可以理解為實現“穩就業”的方式和手段。
(四)發展“兩新一重”,推動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四化融合”
我國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要著重發展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做好重大交通、水利工程建設。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再次明確提出,在“十四五”期間,要做好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的有機融合。需要強調的是,工業化和城鎮化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離開了城鎮化的工業化會造成產業“空心化”,從而不可持續發展;離開了工業化的城鎮化則易因為缺少就業機會而產生“貧民窟”。所以,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工業化和城鎮化需要同步發展,而信息化則是對二者進行賦能升級。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以工帶農,大力發展農業現代化,振興農村經濟,確保工農業同步協調發展,實現城鄉居民共同富裕。
(五)以發展都市圈、城市群為重點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建議》明確提出,在“十四五”規劃期間,我們要大力發展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長江中游和成渝這五大城市群。城鎮化的發展要優先發展大城市,打造大都市圈、城市群,做好新興都市圈、城市群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就目前發展態勢而言,長三角及以珠三角為主體的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協同發展較好,而其他三個城市群存在明顯的“中心—外圍”城市結構,要做好五大城市群內部“無縫連接”,同時大力發展黃河流域經濟生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