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階段我國科技與社會都在不斷發展,新形勢下也為傳媒行業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電視、報紙、廣播等傳統媒介也應與現在的電腦、手機等設備進行融合,形成新的媒介融合傳播形式。因此本文分析這種新形勢與融合新聞的概念,提出了融合新聞的傳播效應以及對策,希望為有關部門提供參考。
關鍵詞:媒介融合;融合新聞;傳播效應;傳播對策
引言:當前社會給了人們多種多樣的獲得新消息的途徑,很多媒體平臺都趁著科技的發展而出現,那么如何有效利用多種方式,成功傳遞出并加強新聞傳遞效果,是當前傳媒行業的首要問題。在媒介融合的新時代背景下,各方都應做好融合新聞的傳播,不斷優化傳播策略,為新時代下傳媒行業的發展提供幫助。
一、媒介融合的概念
媒介融合是當前時代所催生出的一項新概念,從最初的各種媒介互動,一路發展到了媒介的融合。當前的媒介融合形式有別于傳統的其他媒介,是在當前時代下,由多種媒體傳播介質相互溝通、相互取長補短,并最終相互融合而產生,并在發展過程中產生出了很多媒體技術以及傳媒思路,改善了新聞媒體的結構。
新時代的互聯網、終端以及融合過后的內容是媒介融合的基本要素,對傳統的媒體行業直接造成了沖擊,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傳統媒體的統治地位。我國當前的媒介融合形式中,群眾有多種多樣的方式可以獲取到新消息,更加自由、更加快捷的消息傳播途徑可以滿足每一個人對于消息的需求,因此傳媒行業應積極融合新聞內容,促使媒介融合的繼續發展。
二、融合新聞的概念
(一)融合新聞的產生原因
在當前時代下,多種媒介的出現也讓數字技術越來越成熟,讓多樣化的新聞成功地通過各種媒體形式傳播出來,在電臺、報紙、手機、網絡等各項設備中,傳播媒介通過統一規劃,不斷取長補短,融合各個科技設備的長處,協調各設備的優勢,將多樣化的新聞消息針對性地傳播給定向受眾群體。科學技術的進步加速了融合新聞的產生,而人們對于新聞消息越來越大的需求,更是推動了融合新聞的發展。
第一,在技術的不斷發展中,人們實現了從甲骨文到印刷術,再到網絡時代的蛻變,科學技術也作為時代發展的動力,不斷發揮著自身的作用。最近一百年的信息技術與數字技術的興起,讓人們在平日中更為看重規模化與速度化,IPTV與互聯網的出現加速了人們對于速度的追求,而在之后各大社交平臺的出現更是讓個性化的網絡不斷膨脹,為大眾提供了更多的信息獲取途徑。數字技術之所以能夠成功催生出融合新聞,其根本原因在于技術推動了社會經濟的變革,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全新的消息形態。
第二,經濟的發展也讓融合新聞讓社會對于融合新聞更加依賴,賦予了新聞從平面向立體的轉變,讓人們可以全面的看到與聽到,增加了人們接收消息的便捷性,再加上社會上不斷的競爭,將人們從傳統中電視與報紙的局限解脫出來,讓人們通過更多媒介獲取新聞,看到新聞,節省人們獲取消息的時間,通過新聞產業讓視覺傳達等產業得到了發展。
第三,市場的激烈競爭,也讓多數消費者通過購買智能化設備等,更容易地獲取各種消息,加速了傳統媒介產品的進化與發展,同時競爭也結束了以往中人們的大眾化購買消費產品,轉入了個性化、差異化的消費產品,讓各種受眾群體的產品得到了消費,加速了市場變革,也加速了融合新聞的產生[1]。
(二)融合新聞的特征
第一,融合新聞的業務整合化。融合新聞突破了傳統新聞的局限性,將所有媒體傳播途徑加以整合,建立了新形式的采編流程,并根據受眾群體進行針對化處理,讓各種各樣的新聞產品通過不同全渠道進行傳播。
當前社會上有很多融合新聞的電視臺,各個媒體都擁有部門獨立的人員,各部門通過新聞總編組織進行協調商討,安排好某一天的新聞采訪活動以及項目規劃,以及各項新聞消息可以與哪些設備進行融合傳播,再通過會議敲定融合形式,而報紙總編也會提供出更為有利的新聞消息。融合新聞就是讓各類新聞在總編的協調下相互融合出多樣化的新聞形式,提高新聞工作流程的效率。
第二,融合新聞具有將載體數字化的特點。當前數字技術與通信技術已經得到了較大幅度的發展,而隨著各種科技的發展,也讓科技與媒體的邊界從清晰到模糊,產生出了融合的趨勢。在新聞的傳播過程中,數字化也讓新聞與通信服務商、網絡服務商等領域進行了融合,新形勢下通過多樣化的新聞融合以及針對性的定向傳播,讓各種各樣的新聞傳到了每個人的移動設備或智能設備中,最終進入了人們的生活,因此融合新聞就是將各類智能傳播平臺進行數字化融合,讓人們隨時隨地都可以實時接收到各類新聞信息。
第三,視覺傳達的多樣化。融合新聞可以通過各類科技手段將圖片、聲音、動畫以及文字等集中到一起,通過編排設計與多樣化的視覺傳達,增進人們的觀感體驗,讓信息豐富人們的日常生活。與傳統的報紙與網站不同,新聞電子報不僅可以融入以往的文字類信息,也可以讓傳統報紙中不具備的動態圖片進行加入,讓群眾可以通過電子新聞充分的、真實地了解到新聞事件,并通過編輯深層次地分析了解新聞事件的動態變化,而對于難以讀懂的科技新聞版塊,電子新聞也可以通過計算機模擬動畫等形式,通過視頻讓人們了解得更為清晰。
視覺傳達的多樣化也讓新聞更加親人,人性化的新聞已經不同于傳統新聞的古板、老套,取而代之的是隨著當前新媒體技術、短視頻平臺、社交平臺而出現的個性化的版面、創意的編排思路等充滿活力的形式,讓人們在接收消息的同時也可以增加生活情趣與樂趣[2]。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融合新聞的傳播效應
(一)長尾效應
融合新聞在傳播中會出現很多社會效應,而長尾效應就是由于新聞在當前的各項媒介設備中進行傳播時,其中有些媒介設備諸如網絡媒體、社交平臺等由于起步時間較晚,相比于市場中其他傳統媒介設備如電視、報紙等占據份額較小,但雖然這些網絡設備的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極快,其進步速度也讓其在市場環境中占據了較大的長尾位置,如很多電視臺都在微博、公眾號等運營了屬于自己的公眾賬號,并已經收獲到了眾多的粉絲,因此融合新聞的傳播得到了較大的發展。
(二)疊加效應
疊加效應也是當前融合新聞的社會性效應之一,由于融合新聞通過多種媒介傳播設備與技術,已經融合了當前市場上大多數的媒介,將各個都具備影響力的單一媒介進行整合,所得到的“大型媒介”更加具備影響力,將各個媒介的影響力相互疊加,進一步擴大了涵蓋范圍,新形式的傳播媒介已經為社會各界都造成了大量的影響。如在我國的鄭州突降暴雨導致洪水這一事件中,融合新聞就已經從電視臺、廣播、報紙、微博、貼吧等多種媒介設施中進行了傳播,迅速擴大了新聞的影響力,讓其他省市的人們第一時間獲取消息并積極伸出了援手,共同幫助抵御洪水,融合新聞正是通過層層疊加的影響力進一步得到了發展。
(三)窗口效應
在媒介融合形式下,融合新聞通過便捷的互聯網,或是其他多樣化的媒介形式,作為連通外界的窗口,通過這扇窗口打通了連通外界眾多消息的橋梁,同時融合新聞也可以通過互聯網絡這個窗口,作為連通群眾與外界的紐帶,將更多的新消息、新資訊帶給群眾,讓群眾獲得發生在世界上任何角落、任何時間的事情,并以此吸引更多的人進行關注與傳播,從而通過群眾來幫助某些事件取得進展,一定程度上增加新聞效益。
(四)波紋效應
社會各界的新聞信息,都可以在社會這片浪潮上激起或大或小的水花。因此融合新聞也具有波紋效應。在媒介融合的新形勢下,融合新聞的傳播途徑變得更為多樣,傳播速率也變得更加快捷,而融合新聞在傳播途中,無論在哪里進行傳播,都可以在社會上激起波紋,為各個領域造成或大或小的影響,而融合新聞也通過多種媒介相融合的傳播途徑,加速了傳播速度,在傳播中通過波紋造成了一系列連鎖事件,從而擴大了新聞的影響力[3]。
四、媒介融合背景下融合新聞的傳播對策
(一)注重內容的多樣性
媒介融合新形勢下,在傳播途徑上做出了創新的新聞,內容上也應跟隨途徑進行創新,通過增加多元化的內容,讓各個領域的人們都可以接納新聞的傳播。由于傳統新聞中礙于傳播途徑與技術,很多有用的領域無法得到有效傳播,因此在媒介融合形勢下,新聞應與時俱進,積極引用數字技術,通過手機、計算機等智能設備讓越來越多的人獲得實時消息,而為了更為有效地進行傳播,也應滿足更多的人對于信息的需求,富含多元化的內容可以有效達到這一目標,從各個領域分析整理而來的資料可以有效在更多的人群中進行傳播,擴大新聞的影響力。
(二)層級式開發新聞
融合新聞為了進一步發揮其自身優勢,應由傳統中的一次性新聞產品制作,轉換為層級式的開發制作,通過當前高度進步的信息技術以及多種多樣的媒體平臺,一步步挖掘出蘊藏于事件本身的真實事件,全方位地展現出事情背后的更細節的真相,從根本上提升新聞自身的質量。而層級式的制作方式,也可以滿足多種類型人群的需求,通過探索式的新聞報道逐步揭發事件真相,讓更多的人參與進討論與思考的環節,達到進一步傳播、增大新聞影響力的目的,
例如在當前社會上常見的共享單車問題,前段時間有報道過私自占用共享單車的時間,如果配合新興媒體,加上事件本身的音頻與視頻資料,設立反饋系統開展與群眾的互動,則可以進一步加強新聞的影響力,讓群眾從多種途徑參與進事件的討論中,讓社會各界的熱點問題得到更快速地傳播,增強新聞閱讀者的觀看體驗。
(三)對內融合、對外聯動
媒介融合背景下,當前新聞媒體為了得到快速地發展,可以做出結構內容上的優化,而除此之外,還應該注重融合新聞的其他層次的發展。融合新聞不僅僅應做到內部的融合,也應積極結合外界,進行與其他電視臺或媒體社的聯動活動。當前社會處于新形勢,知識是帶有分享屬性的,因此社會各界的新聞,既然是新聞,那么就帶有一定的消息屬性在,各個電視臺也可以在相互配合、相互借鑒的過程中得到提升,也可以發現自己所沒有的知識,聯合報道的形式既可以在電視節目中表現,同時也可以在手機app 中呈現,通過聯動加強電視臺的合作,進一步擴大融合新聞的進展,提高社會上新聞的影響力。
(四)完善科學化的媒介管理
媒介融合促使著融合新聞的全方位發展,而在融合新聞的發展過程中,如果想進一步發揮出其優勢,就需要對媒介管理加強管理,對傳播的媒介進行精準定位,通過融合新聞的分類形式,在融合新聞的工作前完成媒介的定位控制管理。
新聞單位的報道小組應在趕往現場前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并由管理部門進行媒介的編輯與統籌,依據編輯過程中對不同媒介的性質定位,科學化界定媒介的選擇,分析新聞內容,分析受眾群體合理選擇媒介的投放,豐富不同受眾群眾的觀感體驗。科學化的媒介管理模式也有助于新聞定位,為融合新聞搭建更好地傳播平臺,在一定程度上加強融合新聞的推廣[4]。
(五)加強相關人才素質
融合媒介形式下,各新聞單位應積極加強相關人員的素質建設,配合不斷發展的時代,加強媒體人員的培養。融合新聞的制作與傳播,需要涉及到不同領域的知識,對于相關媒體人員的能力水平要求較高,其難度也比傳統新聞的編排制作要更加困難,因此為了保證融合新聞的總體質量與有效傳播,應積極打造出一支高素質的媒體隊伍。
我國新聞工作者正面臨著新時代較為嚴苛的挑戰,所以對于新聞工作者應組織培訓,涵蓋新聞理論、媒體技術、現代化技術等多項領域,另外也應積極引進新聞專業的人才,豐富媒體隊伍建設,通過開展專業知識培訓,讓媒體工作者可以熟練使用現代化工具,并為新聞工作者樹立正確的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更好地推動新聞行業的發展。
(六)提升新聞社會公信力
各行業、各領域都需要品牌本身的力量,加強自身競爭力,這一點在新聞媒體中也不例外,因此融合新聞就應該發展好自身的品牌競爭力。融合新聞可以從自己的網絡社交賬號、媒體平臺賬號等多種公眾賬號方面入手。在日常工作中,媒體工作者應加強公眾號的運營管理,著重豎立自身品牌的社會公信力,遵循新聞真實性、責任性、社會性的基本原則,在公眾號中傳達新聞消息的同時,也應向人民群眾積極宣揚復函正能量的社會責任,并借助宣傳推廣,為自己打下更好的口碑,從而吸引更多的群眾參與,依靠強大的品牌公信力,發揮融合新聞的傳播途徑與長久發展[5]。
結語:總而言之,新形勢下,融合新聞具有長尾效應、窗口效應、波紋效應以及疊加效應,在科技的不斷發展中,融合新聞為了進一步提升傳播質量,應加強內容的多樣性、層級式開發新聞、聯動其他機構、完善管理、加強人員素質建設以及提升公信力等手段,以便更好地滿足更多用戶群體的新聞需求,促進融合新聞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陳一驊.媒介融合背景下融合新聞傳播效應與策略微探[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21,29(07):37-39.
[2]司玲玲.論媒介融合背景下融合新聞傳播效應與策略[J].西部廣播電視,2020,41(20):36-38.
[3]王堉烜.論媒介融合背景下融合新聞傳播效應與策略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0,11(14):42-43.
[4]羅霄.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傳播類專業實踐教學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9.
[5]郭瑛.媒介融合背景下融合新聞傳播效應與策略分析[J].新聞傳播,2019(13):56-57.
作者簡介:
姓名:趙藝,出生年月:1989年5月,性別:女,民族:漢,籍貫:云南昭通,畢業院校:日本早稻田大學,畢業專業:新聞學,學歷:研究生,工作單位:昆明文理學院,職稱:講師,研究方向:新聞傳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