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微信公眾平臺的快速崛起,如何凝心聚力讓“主流聲音”更響更亮,占據校園輿論制高點,是當前高校黨建工作急需解決的重點和難點問題。珠??萍紝W院圍繞官方微信公眾號(以下簡稱“官微”)建設,通過“講好故事、追好熱點、用好形式、做好服務”的“四好”方式,探索高校網絡文化發展的新技術、新思維、新語體、新方式,打造具有珠海科技學院鮮明特色的新媒體黨建工作品牌,擴大互聯網中珠??萍紝W院的正能量與好聲音,利用新媒體創新黨建宣傳形式,拓展宣傳陣地。
一、背景
近年來,黨中央對黨建信息化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要求,為全面提高黨建信息化水平指明了新的方向。黨的十九大指出,“要增強改革創新本領,善于結合實際創造性推動工作,善于運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開展工作”。隨著“互聯網+”時代的迅速到來,面對95后、00后的大學生群體,傳統黨建工作方式的優勢不再明顯。如何在保持現有優勢的基礎上,推動高校黨建工作內容、渠道和方式創新,讓新媒體成為堅持黨的領導、傳播黨的聲音,已成為各高校面臨的新課題。
珠??萍紝W院著力探索新媒體在高校黨建工作中的新模式。2014年7月開通學校官微,延伸黨建工作的網絡空間,通過“講好故事、追好熱點、用好形式、做好服務”的“四好”方式,探索行之有效的新媒體黨建工作建設舉措。目前,珠??萍紝W院官微擁有粉絲17.5萬,累計創作閱讀量10萬+推文10篇,連續四年獲評中國青年報社“中國大學官微排行榜50強”,位列全國同類院校第一;連續四年獲評廣東高校新媒體影響力一等獎,新媒體黨建工作成效顯著。
二、主要做法
珠??萍紝W院官微作為重要的校園“微門戶”,堅持把握時、度、效,服務學校中心工作,服務師生校友需求,服務“一流創新性、應用型大學”建設,提升黨建新媒體的傳播力與凝聚力,引領師生價值認同。
(一)講好故事:家國情懷故事、大學故事與青年故事。
家國情懷的鍛造是當代大學生成長必修課,摒棄傳統說教,珠海科技學院官微通過身邊鮮活的故事培養當代青年的家國情懷精神,陸續報道在國慶閱兵場上接受總書記檢閱的聯合軍樂團演奏員的校友愛國故事,在抗“疫”期間,長期駐守港珠澳大橋的“門神”的校友勵志故事。
高校發展歷程中所形成的大學精神是大學文化價值的核心。珠海科技學院官微一直以來傳播“愛國勤奮和諧創新”的校訓精神,講好校園故事和校友故事,通過重溫學校發展歷史等引發師生校友的集體追憶,凝聚文化認同。
珠??萍紝W院官微主動關注大學青年的成長故事,開創性設置“人在珠科”品牌專欄,迄今已推出約60余位風格各異、特色鮮明的珠科師生校友,涌現了在中國航展上“追”飛機的女攝影師,最幸福的大熊貓“鏟屎官”,把思政課上成了網紅課的“靈魂畫手”老師等人。
(二)追好熱點:時政熱點、校園熱點與網絡熱點
珠??萍紝W院官微時刻關注時事政治新聞熱點,相繼推送了《今天珠科誰最紅?——學校推廣“粵學黨史·粵愛黨打卡廣東紅”小程序經驗做法》《30000余名珠科人同上一堂“爆款”黨課,聽過都說“過癮”!》等多篇時政熱文,在師生朋友圈獲得了廣泛傳播。與此同時,官微熱點聚焦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和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黨委書記、校長講黨課、思政課等內容,取得了20萬次的傳播數據。
新鮮有趣的校園熱點也是官微日常關注的重點內容,目前已基本形成校園熱點官微第一手挖掘素材到校外媒體跟蹤采訪擴大傳播的組合宣傳模式。珠海科技學院萬人合唱《我的祖國》、1064平方米巨型國旗亮相校園等校園的熱門事件,通過官微的第一時間發布,引爆成為全民矚目的焦點。
對網絡熱點的迅速反應是珠??萍紝W院官微牢牢吸引住00后大學生的重要“殺手锏”之一。從《在湖北的珠科人,他們現在的情況怎么樣?》《珠科挑戰“手指舞”》等,官微始終走在網絡熱點潮流的最前沿,將網絡熱點與學校特色相關聯,形成趣味傳播。
(三)用好形式:網絡語言、網絡呈現與網絡文化活動
珠??萍紝W院官微尊重網絡傳播規律,熟練使用基于網絡與新媒體生態產生的網言網語,在標題中凸顯、在文章中融入,通過生動、活潑、有趣的形式獲得粉絲的好評。
官微在內容的呈現中更多地融入了SVG高級交互、短視頻、H5、表情包等元素,達到多元化、飽滿化的閱讀效果。例如,《珠科版「你是什么垃圾」上線!》使用了SVG高級交互技術,讓學生通過推文還原真實垃圾分類場景,引發了在校師生的興趣。
此外,豐富的校園網絡文化活動也是官微拓展網絡形式的重要抓手之一。珠??萍紝W院積極承辦廣東高校新媒體聯盟業務培訓會、珠海市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等大型活動,不定期舉辦校園新媒體工作交流會,接待來自全國的高校新媒體團隊;邀請微信官方認證專家、135編輯器CEO、南方日報高級記者等人來校開辦新媒體聯盟“微聚合”系列講座;舉辦校園網絡文化節和網絡文化作品評選等活動。
(四)做好服務:服務師生、服務校友與服務社會
珠??萍紝W院持續推進為民辦實事,通過微信小程序建成“網上辦事大廳”,開辟了打健康卡,維修申報,教育郵箱申請,查詢課表、成績、電量等貼近師生日常生活的實用功能。
珠??萍紝W院還為畢業校友制作了微信校友卡和支付寶校友卡,方便畢業校友進出校園。每逢校慶等紀念日為校友發放免費電子飯票,發放校園定制文創。
珠??萍紝W院官微作為社會了解高校的一扇重要窗口,發揮著服務社會的積極作用。校園實時地圖導航,圖書館館藏信息等開放性公共資源信息,社會公眾均可從官微中便捷獲取,通過各類活動大大增進了學校與社會公眾的情感交流。
三、基本成效
(一)優質作品迭出,新媒體工作成效顯著
珠??萍紝W院官微在網文創作方面形成了時政熱點、榜樣人物、校園文化、創意交互等多元化呈現的風格。其中官微推送的作品多次獲得廣東省本科高校官微“十佳推文”,廣東高校宣傳思想工作優秀作品,廣東教育好新聞等獎項。
中宣部宣教局課題組于2017年12月到珠??萍紝W院深度調研新媒體時代創新高校黨建工作的經驗做法,將多個新媒體工作案例寫入調研報告,其成果獲全國一等獎。網絡育人項目“立德樹人有道網絡育人無聲——珠??萍紝W院官微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成功入選廣東省德育成果展。在全省高校宣傳部長研修班、廣東高校新媒體聯盟業務培訓會和廣東高校新媒體聯盟主題研討會上,珠??萍紝W院向省市教育行政部門和全省高校代表介紹《高校如何善用新媒體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育人實效》等內容。
(二)健康網紅頻現,中央級媒體采用頻繁
珠海科技學院策劃了多個學校健康網紅,頻頻成為中央電視臺、中國青年報等中央媒體“兩微一端”的關注焦點。諸如“與全軍百名狙擊尖子爭奪‘狙擊槍王’榮譽”的女兵羅惠惠,“主動請戰、全家上陣、抗疫立功”的00后學生鐘越,“1小時通關學習強國挑戰答題”的學習達人鄭楠燕等青年學生等。這些學校青年學生通過官微走進中央媒體的視線,成為網絡中青春正能量的典型。
(三)運營機制完善,建設管理有依有據
珠海科技學院官微在日常運營中健全內容選題機制,溝通聯絡各二級學院、黨政職能部門等,圍繞國內重要時政熱點、學校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等重要工作,確定一定時期內的重點選題。完善運營維護機制,建立學生團隊、指導老師、部門領導團隊協作的工作模式,明確工作分工,制定工作規劃,保證每日專人專崗的規范化運營。
(四)凝聚師生共識,網絡育人有點有面
珠??萍紝W院官微已基本覆蓋在校師生和歷屆校友,成為師生溫馨的“掌上加油站”,而閱讀每日一更的微信推文更成為了絕大部分師生每晚睡前的“晚修課”。在做好平臺自身基礎性建設的同時,官微團隊還牽頭成立了學校新媒體聯盟,將分散在學院、部門、單位、社團中的新媒體宣傳的力量凝集在主流輿論的周圍,進一步加強黨建宣傳氛圍營造工作。
四、啟示
(一)做好頂層設計,健全管理機構
在學校黨委統籌、部門聯動的黨建工作大格局下,成立以黨委書記、校長為組長的網絡工作領導小組,成員涵蓋校內各單位,進一步構建網絡文化建設多部門聯動機制。成立副處級建制的新媒體中心和新媒體聯盟,制定《新媒體平臺管理暫行辦法》等文件,明晰和細化新媒體機構的職能分工和責任清單,構建校院兩級縱向聯動、職能部門橫向協同的立體化新媒體矩陣,形成多維一體、同頻共振的工作合力。
(二)引進產品思維,賦能網絡黨建
“產品思維”是一種用戶為中心的思維,其本質是為了解決問題而提供相對應的實物或服務。新媒體黨建工作不僅僅是停留在網絡平臺對育人工作的簡單應用,而是在充分認識新媒體技術的特征和優勢,將新媒體技術合理運用到黨建工作的各個階段,綜合運用、整合資源、搭建平臺。在微信內形成訂閱號、服務號、視頻號和小程序生態,使新媒體為黨建工作全面賦能,把師生在學習教育、生活管理、獎懲評價等環節都轉化為數據的積累,最終形成黨建工作的良性循環和信息閉環,實現新媒體黨建工作轉換新的方式,配備新的動能,煥發新的活力。
(三)注重內容運營,創新黨建傳播
內容建設對于新媒體黨建工作具有重要意義,持續性發布的優質內容是增加新媒體黨建平臺用戶黏性的核心工作和抓手。珠??萍紝W院把內容運營當做一項長期持續、精耕細作的工作,精心做好重大事件和活動的專題策劃、話題發起和內容組織等環節的工作。除了組織專門的內容生產團隊外,在內容設置上充分利用“共情”的技巧,激發師生校友參與內容生產和傳播的積極性,發動人人參與黨建相關話題的討論、學習和分享。
(四)搭建互動渠道,交流情理相融
新媒體黨建工作要主動融入學生的話語體系,盡量避免常規公文、嚴肅的新聞報道等形式和語言,要運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讓受教育者在喜聞樂見的形式中接受黨的主流思想。珠??萍紝W院始終堅持正面說理與滲透教育相結合的規律,精心設置網絡議題,引導學生在新媒體平臺上各抒己見、充分交流。同時主動關心學生的言論動態,了解掌握其背后的學習、生活、就業和情感等問題,增設線上互動渠道,通過“點贊”、“評論”、“回復”等形式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回應學生的困惑和訴求,讓學生感受到學校和老師無處不在的體貼與關懷,為學生學習、工作和生活提供服務保障。
作者簡介:陳宇(1991.7),男,漢族,廣東潮州人,學歷:本科,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