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霞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并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擴展自己的閱讀面”“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規定了小學階段具體的課外閱讀量。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必須強努力探索課內外閱讀銜接的結合點,對學校、家庭和個人閱讀資源的有效開發、利用和整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幫助學生形成閱讀動機、掌握一般的閱讀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通過課內外貫通融合,建立新的課程觀。
一、以相同主題或相同題材為閱讀銜接點。
根據每一組教材的主題或題材來選定課外拓展閱讀的內容。例如實驗教師對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閱讀做這樣的安排:
在第三單元的教學中,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牛郎織女》時,教給學生閱讀民間故事的方法,并在課內安排《八仙過海》的片段自主閱讀交流,課后推薦了《梁山伯與祝英臺》《八仙過海》《田螺姑娘》《白蛇傳》拓展閱讀,兩周之后舉行了民間故事交流會,從而使學生經歷了閱讀-復述-縮寫-交流這樣一個體驗過程。
二、以課文背景為閱讀銜接點。
對離學生生活年代比較遙遠的課文,設法將其背景文章作為拓展閱讀的內容,幫助學生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如《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我們布置學生分組搜集:(1)沒有毀滅時的圖片文字資料;(2)毀滅時的影像資料;(3)當時的歷史資料。課堂上結合課文的學習,交流相關資料,這樣就通過課外閱讀、課內閱讀和理解結合起來,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以課文作者為閱讀銜接點。
教學《少年閏土》一課,我在課前先安排學生查找魯迅先生的相關資料,做好記錄。課堂中引導學生讀《少年閏土》,借助相關資料,了解課文主要內容;小標題形式梳理主要內容之后,問:“少年閏土給你怎樣的感受?”學生依據文本交流少年閏土是一個聰明、勇敢、見多識廣少年。老師故意設疑問“真的是這樣嗎?”接著出示《中年閏土》讓學生閱讀。最后引導學生對比閱讀與發現:你發現了“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的哪些不同?你覺得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改變?課后推薦閱讀《故鄉》這部短篇小說,學生閱讀興趣盎然。
四、在文本空白處拓展銜接閱讀。
課本中有許多文章均留有"空白",需要讀者去感悟。我們激活學生課外儲存作補充,恰到好處地"補白",從而促進學生感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賣火柴的小女孩》最后一段:“這時,人們看到了一個小女孩凍死在墻角,她臉上放著光彩,嘴邊露著微笑。在她周圍撒滿一地的火柴梗,小手中還捏著一根火柴。”這樣的“微笑”,“小手中還捏著一根小火柴”,這些細節,學生是很難體會出其中的真意。
五、由一篇到一本的銜接閱讀。
《王戎不取道旁李》是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課文,是選自《世說新語》中的一個小故事。故事理解沒有難度,也很有趣。我在教學這一課時,在引導學生通過反復朗讀,學習小古文的朗讀方法,理解故事內容,分析人物特征,感受王戎的聰明睿智之后,采用以文帶文的閱讀策略,再帶入一篇王戎的故事,《王戎討衣》(原文)“王戎儉吝,其從子婚,與一單衣,后更責之。”讓學生用學到的方法自讀分享。再帶入一篇《世說新語》中的《詠雪》,再自讀分享。
二、探索有效的課外閱讀的指導策略。
1.定時定量地閱讀。在校期間,固定課外閱讀時間,每天中午進行午讀,每周定期保證一個晨讀,間周開辟一節語文課用于課外閱讀。在家之時,鼓勵學生每天睡前進行休閑讀,雙休日、節假日照例讀。并且在閱讀量、質方面提出一定的要求:每日安排一篇文章閱讀:中年級800字左右,高年級在1000字左右;文體安排:中年級以童話、寓言、成語故事為主,高年級逐步擴大范圍。中年級學生課外讀物可由老師指點或推薦,高年級則慢慢放手讓學生自己選擇。
2.讀寫結合分層定標。在教學中,我注重指導學生做好讀書筆記,寫好讀后感,記好閱讀記錄卡。促使學生“厚積”以備“薄發”。同時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的不同,知識能力的不同,中、高年級讀書筆記也各不相同。這樣學生在閱讀中,能積極主動地去發現、建構記憶,甚至創造意義,掌握了閱讀方法,閱讀往往事半功倍。
3.師生同讀提升閱讀。我們給學生推薦的閱讀書目,并與他們同讀。每天的午讀時間,在教室里我和學生們一起開啟了閱讀之旅:有時和學生一起靜靜的閱讀同一本書,當學生看到老師手里和自己手里讀著同一本書的時候,心理上的暗示與接近,會讓他讀起來更帶勁;有時一起分享讀書的感動和樂趣;有時展示自己的讀書筆記和讀書心得; 有時一起誦讀一些優美的片段……這種共讀的氛圍,是閱讀興趣的最好的催化劑,對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和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4.親子共讀推進閱讀。我們首先在家長會上作了課外閱讀的專題報告,使家長不僅理解學校開展讀書活動的意義,還認識到家庭也應為孩子創造"好讀書"的條件,并給他們發了“每天陪孩子看30分鐘書!”的倡議書,向家長發放好書推薦目錄。
總之,經過這樣的實踐和評價,使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習、校內與校外學習形成了一個互動、勾連的語文學習的網絡,大大激發了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拓寬了閱讀視野,學生的閱讀量,積累背誦、養成習慣,收藏交流、利用渠道、探索性閱讀能力有較大幅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