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銳華 黃垚淼 艾玨萍
【摘要】目的 :分析溫針灸法和服用熄風定喘方分別對治療風寒哮證的效果差異。 方法:將我院72例哮病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各36人,分別為甲組(溫針灸法)和乙組(熄風定喘方),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哮喘癥狀、體征的改善情況,采取痰哮證積分判定標準(分別于治療前、治療后對兩組患者的咳嗽、咳痰、氣喘、呼吸不暢、哮鳴音進行積分評定)及根據哮喘控制水平測試(Asthma Control Test,ACT)量表評分。分別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哮病的改善情況。 結果:研究結果顯示兩種方法均能降低患者痰哮證積分,提高患者ACT評分,抑制風寒哮證、改善肺功能的作用,治療后比較,甲組總有效率高于乙組(P<0.05);甲組痰哮證積分低于乙組,且ACT積分高于乙組(P<0.05)。 結論: 溫針灸與熄風定喘方對于治療風寒哮證均有效果,能顯著改善患者哮證病情,但溫針灸明顯能更好調痰祛瘀,平喘喧肺。
【關鍵詞】溫針灸;熄風定喘方;風寒哮證
哮證是一種發作性的痰鳴氣喘病證,特點呈發作性,不定時發作。發作前可有如鼻喉作癢,噴嚏流清涕,呼吸不暢,胸中窒塞,噯氣,嘔吐,情緒不寧等先兆癥狀。中醫學認為痰因肺脾腎功能失調,津液凝聚而成。痰藏積于肺,復加外邪侵襲、飲食不當、氣候變化、情志失調、勞累過度等多種誘因而引起發作。中醫文獻中,《針灸資生經》中記載了哮喘之名,《金匱要略》對哮病臨床特點和治療方劑已有記載。元代朱丹溪認為哮喘“專主于痰”,并提出未發以扶正為主,既發以攻邪為急的治療原則。后世醫學家認為哮必兼喘,故一般通稱哮喘,而哮喘在發作期分為風寒哮證、風熱哮證、外寒里熱證、虛實夾雜證。風寒哮證以目前臨床上對哮喘的治療方法較多,但大多數僅僅只能暫時緩解癥狀,只能治標,未能觸及根本,并且藥物引起的副作用導致老年患者對藥物的依從性較差,所以中醫學防治哮喘常成為大多數人的首選。中醫采用中藥內服、中藥離子導入穴位服帖、及針灸推拿等多種措施進行治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也獲得廣泛的認可。為探究溫針灸與熄風定喘方對風寒哮證的效果比較特進行了如下臨床對照研究。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2021年1月-2021年10月,將我院72例風寒哮病患者進行研究,所有患者均簽署研究和治療同意書,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各36人,分別為甲組(溫針灸法)和乙組(熄風定喘方)。
1.2 診斷、納入、排除標準:①診斷標準:參照痰哮證積分判定標準及ACT量表判定標準結合病人病情綜合診斷為哮喘發展期的風寒哮證。②納入標準:病情處于非急性發作期;2)中醫辨證為風寒哮證;年齡18~65周歲。③排除標準:重度持續(4級)哮喘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中醫辨證屬其他證型者;對使用藥物過敏者;近1周內有明顯呼吸系統感染者。
1.2 分組及治療方法:采取隨機分組法將72名患者分為甲組(溫針灸法)和乙組(熄風定喘方)兩組,每組36人,甲組采用溫針灸法即使用一次性針灸針、艾絨,點燃后插于針柄上,燃燒時30min并注意防止燙傷。取穴大椎、定喘、肺腧、脾俞、腎俞、雙風池、雙內關,隔日一次,單療程為14d,連續治療2個療程。乙組采用熄風定喘方加減治療,具體如下,熄風定喘方以小青龍湯為主,佐以全蝎、僵蠶、地龍等熄風止痙的蟲類中藥,共14劑,每天1劑,水煎,分2次溫服。同時囑患者忌辛辣、油炸食品,忌煙酒、熬夜。
1. 3調查內容:①臨床療效:參照《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對風寒哮證患者治療效果進行評價,分為治愈(哮病完全恢復,并未復發)、好轉(哮病未完全恢復正常,但有明顯減輕)、未愈(經治療后,哮證并無明顯變化)。②痰哮證積分:對患者各癥狀(咳嗽、咳痰、氣喘、呼吸不暢、哮鳴音等)進行積分評定,分為無(0分)、輕(1分)、中(2分)、重(3分),積分越高表示患者癥狀越嚴重。③喘控制水平測試(ACT):由醫生問診觀察判定5個項目(每個項目得分1-5分),得分區間5-25分。
1.4 統計分析:用SPSS 22.0對數據進行分析,兩組計量資料()比較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甲組療效分布:治愈20例、好轉10例、未愈6例,有效率83.3%。乙組療效分布:治愈14例、好轉14例、未愈8例,有效率77.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量表評分比較
治療后比較,甲組的痰哮證積分明顯低于乙組,同時,兩組的ACT評分較治療前均有顯著提高,且甲組優于乙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風寒哮證是哮病發作期的一種,好發于兒童及老人等一類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常當氣候變化,寒氣入體或其他外邪誘發時,此類人群極易觸動體內藏積在肺內伏痰。哮病,尤其是以支氣管哮喘為代表的一類發作性痰鳴氣喘的疾病是復發率極高且難以根治的呼吸道疾病。而現代西醫針對治療哮證的方法為使用控制性藥物和緩解性藥物,控制性藥物主要治療氣道慢性炎癥,需要長期不間斷使用治療。
《證治匯補·哮病》中記載:“哮即痰喘之久而常發著”。痰即為哮證的根源,導致哮喘反復發作,治療哮證既要祛除誘因,更要注重從內調理祛除瘀痰調暢整個機體。有學者認為哮證在發作期治宜祛風解痙,化痰平喘; 緩解期治宜健脾化痰,補益肺腎; 而活血化瘀之法則貫穿始終。而對于反復發作的哮病患者,治療應標本兼顧,補肺又補腎肝以達到長期治療的效果[3]。本研究采用溫針灸與熄風定喘方,在《傷寒論》中記載,溫針灸適應證包含寒性類疾病,風寒哮證由于天冷或受寒引發,形寒畏冷,中醫學角度認為溫針灸具有溫肺散寒、化痰平喘的作用。熄風定喘方以小青龍湯為基礎加入全蝎、僵蠶、地龍等蟲類具有抗邪平喘止痙的作用。小青龍方原方來源于《傷寒論》是治療寒飲咳嗽的代表組方之一,炙麻黃、炒白芍、細辛、干姜、炙甘草、桂枝、五味子、姜半夏、炒杏仁。尤其是細辛、干姜、五味子具有發散收斂,祛除體內寒飲的作用。本研究發現溫針灸與熄風定喘方對治療風寒哮證皆有較好效果,兩方法對于改善哮喘癥狀,提高機體能力皆有較好的效果,溫針灸對治療哮證患者總有效率明顯高于熄風定喘方的總有效率,可能與溫針灸有助于溫經通絡,祛濕散寒及疏通血氣且調養肝肺腎從內整體調養機體有關。
本研究還發現,甲組治療后痰哮證積分明顯降低且低于乙組治療后痰哮證積分,說明溫針灸對于治療風寒哮證有更好的效果,我們推測其原因可能為溫針灸通過艾絨燃燒的熱量散發擴張血管加快血液循環,并加速祛寒溫肺消除炎癥的作用,同時在大椎、定喘、肺腧、脾俞、腎俞、 雙風池、雙內關等穴位扎針,隨著患者積痰減少,通肺補腎,其風寒哮證也進一步被治愈。
參考文獻
[1]陳夢瑤,尚莉麗.熄風定喘方對寒哮型哮喘模型豚鼠氣道炎癥的影響[J].河南中醫,2021,41(11):1678-1682.
[2]岳思淙,夏夢瑤.小兒止咳定喘湯配合普米克令舒霧化吸入治療小兒哮喘發作期熱哮證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J].貴州醫藥,2021,45(9):1447-1448.
[3]宋春華,汪玲悅,張建國.自擬補肺健脾方聯合艾灸治療過敏性哮喘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藥科技,2021,28(5):803-804.
[4]龍華君,帥文昊,薛洪興,等.柏正平分期論治哮病經驗[J].湖南中醫雜志,2021,37(7):16-18.
作者簡介:肖銳華,助教,從事針灸推拿理論及實踐研究
通訊作者:艾玨萍,講師,從事推拿治病機理及臨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