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對艾滋病母嬰傳播阻斷的新生兒進行護理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選取我院新生兒科2019年1月-2020年9月收治的30例艾滋病母親所生新生兒,對其進行新生兒護理,研究母嬰傳播阻斷效果。結果:30例研究對象經我院的母嬰傳播阻斷治療及護理下,所有新生兒出生48小時內、6周和3個月后進行艾滋病感染早期診斷檢測(核酸檢測)均呈陰性,其中回訪新生兒12-18個月的HIV抗體篩查結果也均呈陰性。結論:對艾滋病母嬰傳播阻斷的新生兒進行護理干預,可以有效的降低HIV母嬰傳播率,控制新生兒艾滋病的流行,在臨床中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
關鍵詞:艾滋病母嬰傳播;阻斷;新生兒;護理效果;
艾滋病病毒的首要傳播途徑為性傳播,由于女性感染人數的不斷增加,導致母嬰傳播危險性也隨之增加,艾滋病母嬰傳播是指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婦女在懷孕分娩以及產后哺乳喂養過程中將自身的艾滋病病毒傳染到新生兒或胎兒,導致新生兒以及胎兒感染艾滋病病毒。新生兒是最脆弱以及病死率較高的人群,所以做好艾滋病母嬰傳播阻斷的新生兒護理尤為重要,有研究顯示,在未采取任何干預措施的情況下,傳播率為30-50%,采用干預措施的情況下,傳播率為10-18%。本次研究,選取我院2019年1月-2020年9月收治的30例艾滋病母親所生新生兒,進行護理干預,效果較好,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取我院2019年1月-2020年9月收治的30例艾滋病感染母親所生新生兒,新生兒母親懷孕期間接受艾滋病抗病毒規范治療有27例,接受治療少于3個月有2例,未接受治療有1例,本次研究得到了家屬的同意,并且愿意配合,且已經簽署相關保密文件,并在護理指導下進行母嬰阻斷傳播治療。
1.2治療方法
研究對象在出生后6小時內立即給予預防性用藥,齊多夫定(AZT)或奈韋拉平(NVP)口服治療,持續每日按時按量用藥4~6周;艾滋病母親接受規范抗病毒治療少于3個月或者未接受治療者,可給予新生兒NVP、AZT以及拉米夫定(3TC)進行三聯阻斷治療;對所有新生兒出生后48小時內進行嬰兒艾滋病感染早期診斷檢測(核酸檢測),服藥后2周及4周進行血常規、肝功能、腎功能監測,觀察血小板、血紅蛋白以及中性粒細胞的變化情況;并對其做好1個月、3月、6月、9月、12月和18月的定期隨訪,42天及3個月進行免費HIV-RNA檢測,18個月檢測艾滋病病毒抗體篩查,記錄所有新生兒的具體情況,動態追蹤。
1.3護理
(1)對艾滋病感染母親進行孕期阻斷式治療,及時檢測艾滋病感染母親臨產時或分娩后的HIV初篩、 HIV病毒載量結果;(2)對新生兒母親孕期抗病毒治療不足12周,HIV病毒載量>50拷貝/ml患者進行分娩式阻斷治療;(3)實施人工喂養,避免母乳喂養,杜絕混合喂養;(4)新生兒用藥護理:①齊多夫定或奈韋拉平進行阻斷治療:新生兒出生后6小時內盡早開始服用,≥2500g新生兒給予NVP15mg,每天1次,或AZT15mg,每日2次;體重<2500且≥2000g的新生兒給予NVP10mg,每天1次,或AZT15mg,每日2次;體重<2000g的新生兒給予NVP2mg/kg, 每天1次,或AZT2mg/kg,每日2次,服藥至出生后4周。②NVP、AZT、3TC三聯阻斷治療:新生兒出生后6小時內盡早開始服用,根據胎齡、兒童周齡和體重變化及時更換藥物和調整藥物劑量,服藥至出生后6周。新生兒在住院期間喂藥需要在專業的護理人員的指導下進行,按時按量喂服,可采用注射器抽吸藥液,直接滴入新生兒的口中;服藥后的1小時內適當抬高新生兒的頭肩部,并且觀察新生兒有無嘔吐現象,如果發生嘔吐現象可重新進行喂藥。如果新生兒在使用呼吸機的情況下,可通過鼻飼管按時準確給予新生兒藥劑,給藥后關閉新生兒胃管末端,并且向家屬說明情況。
新生兒喂養護理:因為患者的母乳中含有艾滋病病毒,要通過口腔以及消化道感染新生兒,母乳喂養的艾滋病病毒傳播率為26%-46%,人工喂養的傳播率為15%-25%。護理人員需要做好宣教工作,告知家屬人工喂養的重要性,避免母乳喂養,護理人員可指導新生兒家屬進行免費奶粉申請工作,給予新生兒免費奶粉。同時,護理人員需要告知家屬在一般的生活中不會傳染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病毒只會通過血液傳播,告知新生兒的家屬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好對奶瓶的消毒工作以及新生兒口腔護理工作,預防新生兒出現感染情況的發生,如果發現異常需要及時到院進行治療。
新生兒的健康指導:做好預防接種宣教工作,護理人員需要告知家長,行免疫疫苗需要到正規醫療機構進行常規的接種工作,未明確是否有HIV感染時,暫緩接種減毒活疫苗,建立定期隨訪檔案,以便于醫院對新生兒進行艾滋病感染狀況監測和隨訪,新生兒在出生后48小時內、6周和3個月時進行嬰兒艾滋病感染早期診斷檢測(核酸檢測),兩次核酸檢測結果陽性,可診斷為艾滋病病毒感染,早期診斷檢測結果為陰性,需要12月齡時再進行HIV抗體篩查,結果為陰性者,可排除艾滋病感染,如篩查結果陽性,需要在18月齡時再次進行HIV抗體檢測,如報告檢測仍為陽性時,應及時進行補充實驗,明確艾滋病感染狀態,并立即給予標準的HAART治療。
2.結果
30例研究對象經我院的母嬰傳播阻斷治療及護理下,所有新生兒出生48小時內、6周和3個月后進行艾滋病感染早期診斷檢測(核酸檢測)均呈陰性,其中回訪新生兒12-18個月的HIV抗體篩查結果也均呈陰性,說明阻斷護理效果明顯。
3.討論
目前艾滋病沒有確切的藥物以及治療方式能夠治愈艾滋病患者,這是全球面臨的一項醫學難題,艾滋病病毒在人體內有一定的潛伏期,一般時間在幾個月到幾年之間,隨著艾滋病病毒不斷的破壞患者的免疫功能,從而逐漸出現癥狀,對于人體的生命安全有較大的威脅,母嬰傳播作為艾滋病病毒的傳播的主要途徑,對母嬰健康家庭的生活質量和我國新生兒的質量有較大的影響。艾滋病病毒主要的傳播方式分為三種:母嬰傳播、血液傳播、性接觸傳播。新生兒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主要傳播方式分為三種:胎內傳播、產后分娩時傳播、經母乳喂養傳播。以此可見,產下新生兒后行護理進行干預的主要性,可通過對新生兒母親行孕期藥物干預,抑制艾滋病病毒的免疫細胞復制,降低血中艾滋病病毒的RNA水平,選擇合適的分娩方式,盡可能減少新生兒接觸母親血液、羊水及分泌物的時間和機會,新生兒出生后立即給予用藥護理及人工喂養護理,進行護理阻斷艾滋病病毒的傳播, 工作中做好健康宣教,建立定期隨訪檔案,追蹤新生兒具體的生長發育及艾滋病感染狀況監測,本次研究顯示,在艾滋病母嬰傳播阻斷的新生兒中實施護理干預效果非常顯著,降低了母嬰傳播的發生率。
綜上所述,對于艾滋病母嬰傳播阻斷新生兒進行護理干預,提高了新生兒的存活率,降低了母嬰傳播的發生率,在臨床中值得進一步推廣并應用。
參考文獻:
[1]左飛虎.不同干預措施預防艾滋病母嬰傳播的效果及對母嬰傳播率的影響評價[J].中國社區醫師,2019,35(03):172+174.
[2]付麗影.護理干預在預防艾滋病母嬰傳播中的效果[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8,5(A2):1+3.
[3]李賜娟,康育蘭.博茨瓦納艾滋病母嬰傳播阻斷治療的護理措施[J].海峽預防醫學雜志,2018,24(02):106-108.
作者簡介:袁芳芳(出生年-1991 );性別:女;民族:漢族;籍貫:廣東興寧;職稱:主管護師;學歷:本科;從事工作:新生兒護理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