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慶娟
(青海省工業職業技術學校 招生就業部,青海 西寧 810000)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包含著豐富的思想教育的內容,教師可以將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有機結合,滲透到思政課教學中,進而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影響每一位學生,增強學生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和情感認同,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和決心,努力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教師在進行思政課教學過程中,如何正確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政課教學內容有機結合,成為思政教學研究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簡短的12 個字概括了一個人自呱呱墜地,在不同的成長環境和不同的教育環境下會有不同的發展路徑和方向。時下科學技術和經濟飛速發展,無論是學校還是家長,都更加重視學生的自然學科學習和專業學科學習,而本身在人的成長過程中擔任重要角色的思政教育被弱化了,僅僅是作為應試教育中的一項內容而存在,也正是因為缺少有效的思政教育,在學生身上出現一些亂象。筆者在與家長交流教育經驗時,曾經聽到過這樣兩件事:一個家長說自己的孩子數學成績總是考不了滿分,但當家長跟孩子說數學考滿分獎勵100元錢后,孩子就考了滿分。另一個家長說的事情更是讓家長焦慮,平時家長會給孩子一些零花錢,但家長發現孩子總是擅自拿家長的錢,問其原因,孩子說是因為成績差,班里學生不愿意與他交朋友,孩子通過買一些小東西“交朋友”,同時家長也分析孩子存在另一個問題的可能性,就是孩子愛慕虛榮,好攀比。這是出現在小學生身上的問題,對于稍大一些學生身上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甚至還會出現一些更嚴重的現象,例如輟學、校園欺凌、校園惡性事件,等等。一些公費留學生打著“科學無國界”的幌子拒絕回國發展,報效祖國。最近備受關注的北大學生弒母案,更是讓人惋惜。這些問題的出現充分說明思政教育的缺失導致學生缺乏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給家庭造成的影響和后果可大可小,而給社會造成的不良影響和后果可謂相當嚴重。因此,學生的思政教育不僅要加強,而且要下沉到低幼學段。中國有句老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足以見得先輩們早就闡明了思政教育應從低幼學段開始的必要性。而傳統的思政教育相對比較死板生硬,學生不容易理解,特別是對于低幼學段的學生更是如此,導致學生不喜歡接受思政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包含了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優良傳統,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不同形式有機融入各個學段的思政教育中,寓教于樂,學生不但能夠了解到中華民族自古至今一些膾炙人口的人文故事,也能潛移默化地從中汲取營養,逐漸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建立良好價值取向,制定正確的人生目標,在正確的成長軌跡上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成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才,進而實現教育的根本任務——“立德樹人”。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深葉茂,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源泉,是一個需要深入研究學習的思想寶庫,如何將這一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產生發展的文化根源講清楚講透徹,有許多問題需要進行深入研究。比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中國古代文人的價值追求,如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關于道德修養的內容有機融入相關課程。[1]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對當代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內容,如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體現的民族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有機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包含著深沉的歷史思維、科學的辯證思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如何引導學生將其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結合,準確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實踐性、發展性。等等,都是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討的問題。同時,如何制定切實可行的各學段教學內容,特別是低幼學段教學內容,逐步實現思政教育的螺旋式上升也是一個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在各級各類學校中,擔任思政教育的教師大都是思政專業教師,師資力量有限,課時也有限,所以僅僅依靠思政課堂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學傳播給學生,作用微乎其微,而短時期內實現全員參與思政教育并不現實,對于其他學科教師而言,能夠學懂學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儲備一定量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立一個完整的思政教育體系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所以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并實現全面覆蓋的日常化教育,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既需要深入研究內容,還需要科學的方法。有的課堂教學以知識教育為主,沒有很好體現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的要求,只有知識教育、強調知識點背誦,不注重價值觀引導,無法體現“有機融合”,學生感覺與之前課堂無異,教給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知識,卻無法產生情感共鳴。有的課堂教學注重理論教育,沒有很好體現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的要求,只是按照教案講理論、講觀點、講結論,卻沒有講理論產生的背景、理論指導下的生動實踐、理論指導下取得的成績,無拓展無延伸,學生聽起來干巴巴,感覺都是紙上談兵,沒有說服力。[2]有的課堂教學沉浸在教師自己講的情景中,沒有很好體現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自己講得多,較少回應學生關注,沒有注重和學生在課堂中的互動交流,教學活動仍是一個單邊行為,導致學生缺少主動思考、主動學習的欲望。在日常生活中,學生較少有針對性地去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校專門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平臺及設備也相對落后和匱乏。
學生對通過思政課將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接受思想理論武裝結合起來都持有贊成態度。但是在對學生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了解程度進行調查時,發現大多數學生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程度很淺,知道“漢服”很熱,但是對“漢服”背后的文化基因知之甚少,僅僅熱衷于穿著“漢服”cosplay,吸引觀眾眼球,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達出的精神內涵深層了解與學習不足,將對“漢服”的熱愛停留于表面。對中華民族輝煌璀璨的發展歷史和艱苦卓絕的奮斗歷史更是知之甚少,無法從中汲取力量。在校學生學習、就業壓力大,許多學生更加注重提高學習成績,更加注重掌握就業所需技能,更加關心就業后的薪酬等方面,過于功利,對于主動學習體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間少之又少。學生雖然很支持思政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教育相結合,但是由于各種原因,在真正實行時,缺少實際行動,積極主動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還比較薄弱,意識不到也體會不到優秀傳統文化會帶給自己的精神財富有多大。在科學技術飛速進步,信息化深入發展的時代,學生接受新鮮事物越來越多、速度越來越快,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們樂于接受新事物,熱衷網絡新聞、動漫游戲,對傳統的內容似乎知道一點,盡管知之不深不多,卻也缺乏深入學習、吸取其中養分的積極性、主動性。
不少學生的家庭教育中,家長沒有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或者家長自身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了解不多,文化素養不高,沒有給學生營造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氛圍,雖然家長們都想把學生培養成多才多藝的優秀人才,卻忽視了支撐學生成長的根基所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對這一代“新人”的要求中是“德”字先行,“德”的形成主要源自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家長們愿意斥巨資將學生送進校外補習機構補習其他文化課知識,鼓勵學生利用業余時間多刷題,很少鼓勵學生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家長更多的給學生傳遞的是“唯成績論”,忽視了學生優良品德的培養,家庭教育本是學生教育的基礎,究其實質也是思政教育的一部分,卻沒有發揮它的功能,再加上現在家庭多半都是獨生子女家庭,因為各種原因家長過分遷就、溺愛學生,導致有些學生過分拜金、享樂、自我,就連最基本的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好家風都慢慢淡出了很多家庭。
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是思政課的核心任務,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融入思政課教學一定要把握好尺度,不能簡單地將思政課講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教師要認真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掌握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掌握其中吸取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只有這樣才具有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融入思政課教學的基礎。[3]要認真研究各學段思政課統編教材體系及重點難點,在合適的章節或專題教學中,有機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不能偏離思政課教學的主題主線,也不能蜻蜓點水般一帶而過,要認真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認真研究學生關注的熱點,找準教學的切入點,在回應學生中,吸引學生主動學習和思考,掌握科學的思想理論。此外,還要教育引導學生充分認識黨的創新理論學習與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作為即將承擔未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歷史使命的學生,要認真學習黨的創新理論、深入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努力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課堂是學生接受知識最有利的場所,教師一定要注意對課堂教學體系的完善,使教學內容能夠適合學生的需求,真正做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融合到思政課教學中。在選擇教學內容、精選教學案例、遴選教學資源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成長背景、教育環境以及接受知識的能力等不同,針對不同學生群體的不同需求開展針對性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增加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使學生在課堂上都能勇敢表明自己的想法,教師放低身段傾聽學生的聲音,通過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深入交流,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政課課堂融合的過程中更加順暢,更有利于教學相長,更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例如,在小學學段,因為小學生的認知和理解能力相對較弱,在給學生講述教材中“舉止文明、誠實守信、尊重他人、懂得感恩”等道德教育內容時可以結合一些中華優秀傳統小故事進行,形式可以多樣化,觀看視頻、動畫,教師學生互動分享小故事,也可以運用少量反面素材,引導學生進行討論,讓學生總結發言,闡述自己的理解和認識,教師給予點評和總結,最好的結果是能夠師生共情。故事內容選擇要恰當,除了家喻戶曉的孔融讓梨、愚公移山、滴水穿石,還可選擇曾子殺豬、張良拜師、曾子避席、程門立雪、海瑞懲惡、華佗治貪等,當然也可選擇身邊的故事進行分享,讓小學生實實在在理解這些道德規范的要義,自然而然養成良好習慣。針對中學生和大學生,則可選擇更多靈活的思政教育模式。有調查表明,將思政教育搬到紅色基地,效果相當大,大大增強了學生學習主動性和思政教育的親和力。[5]黨史教育中也融入了很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校也可以通過黨史教育學習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一種嘗試,青海湟川中學在2020年成立了馬列學院,由校長和思政教師、歷史教師給學生們講中國共產黨史。參加學習的學生聽得都很認真,教師講的也很精彩,很多學生都被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感動,學習效果良好。參與學習的學生普遍反映,相比較機械重復的說教,更愿意接受這樣的思政教育,同時拓寬了他們的知識面,一舉兩得。實踐證明,通過這種形式的思政教育,同樣可以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增強學生艱苦奮斗的意志和社會使命感,將自己鑄造成為棟梁之材。再者,將近些年來自愿扎根艱苦地區的大學生楷模或當地優秀模范請進校園與學生交流,體現榜樣力量,也在中華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中作為一種教育模式,發揮了應有的作用。[4]學校還可以利用官方微信、微博,利用受學生關注的短視頻平臺等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思政課教學話題交流,主動在學生歡迎的平臺提供指導學生健康成長的信息資源,引領學生健康成長。
當今社會各種錯誤思想觀點時有出現,都有可能使學生受到不良影響。學校作為教育培養學生的重要場所,應該為學生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學校可以結合教育需要和學生的興趣,開展積極有益、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在校園內營造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良好氛圍。比如可以舉辦詩詞大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競賽、傳統節日慶祝活動等,支持組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生社團等,使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1]制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微視頻通過學校的自媒體平臺進行傳播。大力組織豐富多彩的校園文明創建活動,如文明班級、文明宿舍的建設與評比,優秀教師、學校師德標兵、優秀學生的選拔與表彰,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學校還可以針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政課教學相結合組織開展集體備課,吸引不同學科背景的教師共同參與涉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的教學,引導教師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率先垂范,形成全員育人的良好氛圍,將思政教育普及化、日常化。學校還可以在完善制度方面下功夫,建立定期組織思政課教師專業培訓制度,建立教師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激勵政策,形成有利于學校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政策支撐體系。[6]同時,加強家校合作,激活家庭這一教育平臺,鼓勵家長認真學習,重拾良好家風,上行下效,構建和諧家庭氛圍,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入每一個學生的日常生活,將傳承落到實處。[4]
綜上所述,學校應該加大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力度,注重研究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教學內容,建立思政課教師與其他相關學科教師共同組成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隊伍,形成有利于師生互動的學習環境和氛圍,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思政課課堂教學相融合,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在師生、家長的共同參與中不斷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識,不斷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