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明毫
(廣東醫科大學 廣東·湛江 524000)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近年來,醫藥大健康產業得到迅猛發展,國家、社會對醫藥創新創業型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大,如何從人才培養目標的角度完善醫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愈加顯得重要而緊迫。
通過“線上+線下”問卷調查、實地走訪、座談會、專家咨詢等形式,調查該校創新創業教育建設的情況,在該校兩個校區涵蓋臨床醫學、醫學影像學、藥學、護理學等四個醫學類專業和衛生檢驗、生物技術、社會工作、醫學信息等四個非醫專業的各個年級學生和所有創新創業課教師(含學生創新創業競賽、社會實踐指導老師)共發放各類問卷1000份,回收977份,有效問卷925份,有效率92.50%,內容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實施:專業、性別、年級、家庭所在地、家庭經濟狀況以及在校接受創新創業教育程度等因素對學生的創新創業的影響;創新創業任課教師調研則從年齡、專業、職稱、培訓情況、對課程重視程度和是否作為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活動指導老師等進行調查分析,結果如下:
(1)大部分任課教師對創新創業課程比較重視,基本都曾擔任過學生的指導老師;接近80%的教師認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教學情況不理想,缺乏完整的創新創業教學課程體系。超過60%教師認為師資力量嚴重不足。約85%的任課教師沒有創新創業教育方面的培訓經歷。
(2)超過40%的在校學生片面覺得創新創業課就是選修課,就是為了“開公司、辦企業”,醫學類學生比例高達60%;有參加創新實驗競賽或者社團社會實踐等經歷的學生占比不足30%。
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建設整體具有起步晚、發展快的特點。對比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國內高校普遍存在課程設置不夠合理、教育體系不夠完善、實踐訓練不夠充分、師資力量薄弱等問題。目前主要以“挑戰杯”及創業設計類競賽為載體、以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為依托等形式開展創新創業教育。醫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建設發展時間短,經驗匱乏,同時由于醫學教育的特殊性、醫療行業自身的復雜性及相關專業的局限性加上學業繁重、課余時間較少,醫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相對薄弱,主要問題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目前,推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趨勢,醫科院校作為新時代醫學專業人才的重要“生產”基地,教育部及國務院先后出臺了《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和《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都強調加強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的建設重要性。當前,一些醫科院校在創新創業教育建設方面缺乏整體的規劃、區別對待,更多地重視或者偏重醫學及相關學科的建設,而沒有根據本校學生發展特點和需求等,有針對性地總體規劃和制訂創新創業的相關機制,如科任教師選拔配置、培養進修計劃及健全課程評價體系及有效的獎懲機制等。
與理工科及師范院校相比,醫科院校的創新創業氛圍普遍不夠濃厚。除了部分醫科院校政治站位不高,宣傳落實不到位外,總體來說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傳統就業觀念根深蒂固。由于傳統思想加上家庭因素的影響,許多醫學生畢業后偏向考研升學或者到醫院等所謂的“鐵飯碗”單位工作;二是醫科院校師生思想認識不足。普遍存在創新創業與專業學習“兩張皮”的認識,部分醫科院校認為學校就是要抓學習學業,創新創業教育是大學生課外個性化能力培養和畢業后的事情。
教育部將創新創業教育界定為“適應經濟社會和國家發展戰略需要而產生的一種教學理念與模式”。部分醫科院校及其教師對醫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不夠重視,自身缺乏科學化、規范化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導致創新創業教育并不能夠很好地融入人才培養中。絕大多數的醫科院校未將創新創業教育作為一門系統化的課程進行設置,僅僅將其作為一項就業指導內容。沒有專門的授課教師,很多是輔導員或者其他行政人員來負責教學,片面認為創新創業教育就是讓學生學會創辦企業或公司,忽視了對學生創新精神的培育,同時創新創業教育未突出醫學特點和專業特色,不能很好地結合醫學生職業成長特點開展創新創業教育。
很多醫學院校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但在人員指導、經費支持、場地供給、項目轉化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夠大,對項目的管理、推廣不到位,學生參與率比較低。在醫學教學改革中,部分院校專業教學與創新創業教育未能有機融合,對創新創業教育資源挖掘不夠深入,未能按學生發展特點和社會需求開設相關創新創業類課程或僅限于選修課程、社團活動、第二課堂活動等,活動零散而形式單一,未形成系統化、持續化的教學活動體系。
以廣東某醫科院校為例,通過該校現行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與素質拓展學分認證實施方案》及現有的就業創業課程建設的基礎上結合健康中國戰略中對醫學生的相關要求,以本次調查結果為依據對醫科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探討。
醫科院校要緊跟國家政策方針,積極主動部署,有效落實創新創業教育建設工作,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氛圍;同時加強宣傳工作,依托黨委教師工作部,統一廣大授課教師思想,首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創新創業觀,讓其明白創新創業并不是單純指辦藥店、開診所,更為重要的是學習創新創業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學會有效整合資源、提高社會實踐能力。同時要充分調動師生積極性,強化師生激勵機制。建立班、系、院、校四級全覆蓋創新創業導師制度。在學生層面,修訂學生獎學金管理辦法,增設學生創新創業類獎學金;在教師層面,將創新創業教育建設與職稱晉升和績效考核掛鉤,全面激發教師參與創新創業建設的積極性和可持續性。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對醫學人才培養工作指出了戰略方向。隨著《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醫教協同進一步推進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等一系列文件的出臺,為醫學人才培養發展提出了新方向。遵循健康中國戰略,醫科院校要緊跟醫學發展趨勢,國家、人民之所需,積極應變醫學模式變化。尤其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讓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醫科院校應該培養怎樣的醫學生,立足于國家、立足于社會、立足于人民。醫科院校可以以此為契機調整醫學人才培養方案。醫學人才培養目標應更加注重培養醫學生的“德”,引導其樹立正確價值取向;要更加注重培養其創新創業精神,培養新時代復合型醫學人才;要更加注重全科醫學,現代醫學教育趨勢正由“以疾病治療為中心”向“以健康促進為中心”轉變,要把醫學生培養成人民的健康守門人。
課程體系是實現創新創業教育的基本保障,也是創新創業教育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專業為導向,以提高創新創業能力為培養目標的原則,優化課程體系結構。現在很多醫科院校都在開展“卓越醫師”“卓越工程師”等創新特色班的創建和實施,采用“第一課堂+第二課堂”模式,營造創新創業氛圍濃厚的校園文化環境,積極推動學生第二課堂建設,充分發揮學生社團的朋輩引領作用,豐富第二課堂內容。其次構建由實驗教學、見習實習、志愿服務、社會實踐、課外學術活動等組成的實踐教學體系。結合健康中國戰略中對醫學人才的相關要求,在課程體系的設置上可以根據不同專業的需求實行“因材施教”,區別醫學與非醫學專業教學模式,醫學類專業強化創新教育,開展以推動創新成果為基礎的雙創教育;管理類、藥學類、檢驗類等專業用創新理念和現代管理方法著重強化創業能力實踐訓練,同時打通與醫學生培養相關的公共學科和專業學科體系,積極探索跨院系、跨學科、跨專業交叉培養雙創人才新路徑,促進醫學生培養從學科單一型向多學科融合型轉變。
師資隊伍建設是創新創業教育建設的關鍵因素之一。首先,建立一支穩定的創新創業師資隊伍,建立和完善創新創業課程教研室,聘請校內教師、知名校友和專家學者擔任課程教師,依托教研室建立“專職+兼職+聘請”相結合的師資團隊;同時制訂課程提升計劃,加強師資培訓,提高教師業務水平和教學能力;整合課程資源,激勵各專業課教師在專業教育中積極融入創新創業教育內容。其次,依托網絡媒介和實踐基地,課程建設“線上+線下、理論+實踐”相結合,強化過程教學,以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為宗旨,從課堂學習為主向多種學習方式轉變,同時引入國內外優質的創新創業在線課程、開展混合式教學,打造金課,淘汰水課,全面提高創新創業教育教學質量。
進入新時代,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建設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新趨勢,醫科院校作為培養醫學專業人才的主要“產地”,深化醫學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培養既具有扎實的醫學素養,又具備創新創業精神的新時代醫學人才符合時代和社會的需求,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