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瑛
(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1800)
近年來,在我國大學生群體中,“過度消費”“超前消費”“沖動消費”等不良消費現象越來越普遍。針對這些現象,眾多高校開始積極探究大學生消費水平、消費結構相關問題。實踐證明,當大學生出現不良消費心理、消費行為時,不僅會嚴重降低大學生正常的生活質量,還會影響大學生個人價值觀,分散大學生在學習中應該投入的精力。本文旨在正視大學生消費現狀、改善大學生消費現狀,從“制定消費計劃”“倡導理性消費”“合理調整消費結構”等方面入手,幫助當代大學生群體建立合理的消費觀,加強大學生群體在消費方面的自我管理能力。
當前,大學生群體的消費內容越來越豐富,具體表現在:一方面,看得見的消費內容。大學生在校期間,看得見的消費內容包括食宿費、通訊費、出行費、購買學習資料、購買生活用品等。一般來說,這些看得見的消費內容都與大學生日常生活緊密關聯。隨著社會不斷發展,這些看得見的消費內容越來越豐富。以“就餐費”為例,各種網紅餐廳出現在校園周邊,吸引著大學生消費。有些大學生為了吃一頓美食,可以花費幾百、上千元不等,影響整個月的生活質量。另一方面,看不見的消費內容。有些消費內容雖然看不見、摸不著[1],但已經融入大學生日常生活。目前,大學生群體看不見的消費內容主要有:網絡游戲、APP會員、線上付費閱讀、線上付費服務等。隨著網絡技術越來越發達,這些看不見的消費內容會越來越多。
隨著整個社會的開放程度越來越大,高校學生消費觀念也日趨多元化。具體來說,一方面,超前消費觀念。比如說,生活費還沒有到賬,有些大學生就開始借錢,或者分期付款,滿足自己的購物需求。再比如說,有些大學生經常購買一些自己暫時還不需要的物品,如奢侈品包包、豪華轎車、昂貴的化妝品,等等,在求學階段,大學生根本用不到這些物品,這些消費項目并不符合大部分高校學生的實際經濟狀況,會給大學生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另一方面,攀比消費觀念。有些大學生在消費過程中,首先考慮的不是個人需求,而是周圍人的目光。比如說,當室友買了一個名牌包包后,其他室友也相繼購買[2],形成一種不健康的相互攀比之風。
在實際情況中,不少高校學生在娛樂項目中的消費比例越來越大,以“觀影”和“旅游”為例。具體來說,第一,觀影消費。“看電影”是很多大學生日常娛樂項目之一。適當的看電影并沒有什么問題,可以很好地提高大學生藝術審美。但在實際情況中,部分大學生缺乏自控能力,一下課就去看電影,每個月的觀影費用占到總生活費的2/3以上,嚴重影響大學生在其他方面的支出。第二,旅游消費。當前,不少大學生酷愛旅游,追求“說走就走的旅行”。其實,偶爾一兩次旅游,屬于健康的興趣愛好。但問題在于,有些大學生過于頻繁地旅游。大學生主要的任務應該是學習,如果頻繁出游,可能會影響正常的學習進度,甚至會影響大學生價值觀,讓大學生朝著“享樂主義”方向發展[3]。
消費是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消費水平、消費結構都是居民生活消費需求和經濟發展形成的產物,消費結構和消費水平緊密相關,且消費水平直接影響消費結構的變動,關系到國家經濟和產業結構的變化。而影響消費水平與消費結構的因素眾多,下面從3個方面進行闡述:
在消費方面,大學生個人認知上的問題主要有:一方面,應該花父母錢。在部分大學生的認知里,學生只需要專心學習,賺錢是父母的事情。無論父母賺錢多么辛苦,這些大學生都可以坦然花父母的錢。這一類大學生總是在等待,等待自己畢業后,再來回饋父母的付出。雖然在大學階段,學生主要的任務是學習,但結合各個家庭實際情況,大學生還是要懂得體諒父母,這種“應該花父母錢”的觀念,要及時改正過來。另一方面,應該及時行樂。隨著社會不斷發展,公共設施越來越完善,大學生有很多消費機會。部分大學生認為,人生要及時行樂,每一個月的生活費可以全部“花光”,即使成為“月光族”也沒關系[4],絲毫沒有理財意識。
來自家庭方面的因素主要有:一方面,家境優越的學生。對于家境優越的學生,他們在消費觀念、消費行為上,更多的是考慮“喜不喜歡”,而不是“經濟實惠”。部分家境優越的學生,已經習慣高消費,很難控制自己的消費欲望。這一類學生的消費習慣,不僅需要高校教師的正確引導,還需要相關家庭的積極配合。另一方面,家境貧困的學生。相比家境優越的學生,大部分家境貧困的學生更加懂得理性消費,更加懂得節約。不過,這只是一個相對概念[5]。由于社會上出現一些相互攀比的人和事,有些家境不好的學生,也會出現一些不理智的消費行為。家庭環境對大學生的消費行為,只能起到影響作用,無法起決定性作用。
社會層面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第一,線上消費誘惑多。當代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已經與互聯網有很深、很復雜的交集。大學生在上網過程中,可能會彈出廣告,可能會遇到精準推送,這些網絡現象,都可能誘惑大學生消費。第二,線下消費營銷多。在線下消費中,部分大學生可能會被營銷廣告吸引,出現不理智消費行為。比如說,大學生去校外餐廳吃飯時,本來心里想的是吃完就走[6]。結果,餐廳推出一套看似很完美的營銷方案,如:“就餐充值500元享首次免單”。這個時候,有些大學生欠缺個人思考,非常沖動地充值。如果這家餐廳距離學校很遠,大學生可能再也沒有機會去這家餐廳吃飯。
良好的消費習慣,可以帶來穩定的生活狀態,有利于維系大學生生活質量。具體來說,一方面,滿足基本生活需求。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后,每個月的生活費可以平均分配到各項開支上,大學生不會出現“沒錢吃飯”“沒錢買洗發精”“沒錢充話費”等問題,可以滿足大學生每天的基本生活需求。在基本生活需求沒有問題的情況下,大學生才可以安心地投入學習。另一方面,應對突發消費項目。有些大學生每個月都嚴格控制消費,自覺儲存一部分應急資金[7]。一旦遇到突發情況,大學生可以很好地應對。比如說,大學生感冒、發燒時,可以拿出應急儲備資金,自己上醫院看病,不給父母增添任何負擔。
控制消費行為,其實就是在進行自我管理。具體來說,一方面,自我規劃能力。為了合理分配每個月的生活費,大學生不能盲目消費,不能沖動消費,要制定一個合理的消費計劃。制作消費計劃的過程中,大學生思維能力、統籌能力都在不斷進步,有利于提高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8]。另一方面,自我約束能力。為了遵循理性消費觀,大學生需要自覺抵御一些消費上的誘惑。比如說,面對一些外形美觀,但暫時不需要的昂貴工藝品,大學生可以長遠規劃,儲存一些資金,等到有消費能力后再進行購買。通過對消費的自我約束,大學生可以養成良好的自我管理習慣,這種習慣可以延伸生活的方方面面。
消費過程也是一個思考過程,在良好的消費習慣中,大學生可以逐漸樹立正確價值觀。具體來說,第一,只購買所需物品。在理性消費過程中,大學生個人認知也會慢慢成熟起來。面對各種營銷廣告的誘惑時,基于成熟的認知,大學生可以堅定自己的選擇,只購買所需物品,不購買根本用不到的物品。尤其是面對一些促銷廣告時,大學生不會被表面上的“實惠”所吸引,會更加理性地分析促銷規則,避免出現沖動消費。第二,在能力范圍內消費。長期堅持理性消費觀點,有利于大學生養成正確價值觀。比如說,看到同學購買昂貴的電子產品后,擁有理性消費觀的大學生不會嫉妒、不會攀比,而是會坦然面對這種差異化,選擇自己能力范圍內的電子產品。
結合實際情況來分析,現階段,我國部分高校大學生缺乏合理的消費規劃,主要表現在:一方面,不懂得平均分配。部分大學生拿到一個月的生活費后,在一個星期內就全部花光,根本沒有均勻分配的意識。這樣一來,大學生只能“月初風光”“月末潦倒”。如果大學生不積極改變這樣的消費習慣,會嚴重影響個人生活質量。另一方面,不懂得未雨綢繆。部分大學生缺乏“儲蓄”意識,認為“月光族”是正常現象,不明白未雨綢繆的道理。一旦遇到突發狀況,需要一批緊急資金時,這些大學生根本拿不出來,只能向父母求救。以上都是大學生缺乏消費規劃的表現。
當今社會,大學生沖動消費的現象并不少見。具體來說,一方面,基于營銷進行消費。在大學生日常生活中,時時處處都可以感受到廣告營銷氛圍。比如:餐廳的打折活動、服裝店的促銷活動、網絡上充值送裝備活動等,面對“免單”“打折”“贈送”這樣的營銷誘惑時,有些大學生可能會沖動消費,購買一些自己并不需要的物品,或者接受一些根本不適合自己的服務。另一方面,基于勸說進行消費。比如說,與寢室同學一起購物時,有些大學生內心并沒有購買昂貴物品的計劃,但經不住商家或同學勸說,大學生很可能會一時沖動,進行不理性的消費。
有些大學生沒有進行超前消費,也沒有進行超標消費,但存在明顯的消費結構不合理問題。具體來說,第一,娛樂性消費過高。以大學生一個月的生活費為例,有些大學生一個月有3000元生活費,2000元用于娛樂性消費,1000元用于吃飯、交通,基本上沒有多余的錢購買課外書籍、學習資料。這樣的消費結構,并不符合學生這個角色定位,沒有突出學習的重要性。第二,交友方面消費過高。比如說,有些大學生為了維系友情,三天一小聚,五天一大聚,生活費全部花在交友上。再比如說,有些大學生談戀愛后,將2/3以上的生活費用在伴侶身上,甚至不惜一切代價為伴侶購買昂貴的禮物。適當贈送禮物,確實可以制造小驚喜、小浪漫,經營男女之間的感情,但如果以物質消費為戀愛的全部內容,這并不是一種健康的情感關系。
一方面,制定平均分配消費計劃。每個月收到生活費后,大學生可以制定“月平均分配消費計劃”,將生活費合理分配到各項開支,合理分配到每一天。這樣一來,大學生不會出現“月初風光”“月末潦倒”的問題,也不會降低自己整體的生活質量。更重要的是,在平均分配過程中,大學生還可以鍛煉自己的統籌規劃能力,這對大學生的學習來說,也能起到促進作用。另一方面,制定緊急情況消費計劃。為了加強大學生群體的儲蓄意識,避免出現“月光族”大學生,高校教師要加強引導工作,提醒學生制定“緊急情況消費計劃”。比如說,在每個月的生活費中拿出一部分錢,作為緊急備用資金。當大學生開始有應急思維時,慢慢就會形成一種理財能力。
一方面,提高大學生辨別營銷的能力。部分大學生之所以被營銷廣告影響,是因為缺乏社會閱歷,對廣告營銷方面的情況不了解。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高校可以定期組織有針對性的講座,如:“辨別廣告營銷內容講座” “辨別廣告營銷策略講座” “辨別廣告營銷言外之意講座”等,提高大學生辨別廣告營銷的能力,指導大學生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方向,進行理性消費。另一方面,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部分大學生之所以盲目聽取同學建議,購買一些自己并不需要的物品,是因為缺乏個人主見。高校可以組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的學習活動,圍繞“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內涵,啟發學生認知,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避免學生因為同學的一句話,進行不理智消費。
調整不合理的消費結構,具體來說,第一,合理設置娛樂性消費。大學生拿到生活費后,可以繪制“月消費結構圖”,合理安排“生活消費項目”“娛樂消費項目”“學習消費項目”。從學生角色出發,當學生出現娛樂方面的不理性消費時,教師可以借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醒學生以學習為重點,降低娛樂性消費。第二,合理設置交友消費。無論是對待朋友,還是對待戀人,大學生都要合理設置交友方面的消費。比如,高校可以開設“消費心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線上課程,從心理學出發,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鼓勵大學生以真情實感為內核,認真對待朋友,認真對待戀人,用心經營每一段感情,而不是用物質來維系每一段感情。
在實際情況中,大部分高校學生主要的經濟來源是父母。也就是說,父母需要承擔大學生在消費方面帶來的各種壓力。一旦大學生出現不理智、不科學的消費行為,除了給大學生本人帶來嚴重危害,還會影響大學生背后的家庭。對于很多家庭來說,對于含辛茹苦的父母來說,培養一個大學生已經付出很多心血,已經非常不容易。尤其是一些收入微薄的父母,他們根本承擔不起大學生在學習期間的高消費。進入經濟發展新時期,關注大學生消費水平、消費結構相關問題,既是在關懷大學生群體,也是在關懷成千上萬家庭,這是家庭的責任,也是我國高等教育的責任,也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