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理工大學中環信息學院 徐丹
關于“以人為本”的解讀,簡明扼要的來說就是:它是一種對人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主體作用與地位的肯定,強調任何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主體作用與目的地位;它是一種價值取向,強調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為了人;它是一種思維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決一切問題時,既堅持歷史的尺度,也要堅持人的尺度[2]。
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觀念體系理論化、系統化的體現[3]。其形成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活動的開展密不可分。與此同時,又通過指導實踐活動的開展來反作用于實踐活動,來顯現出其自身的相對獨立性與主觀能動性。
“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既能進行思想引領,也可展開實踐指導,它將價值觀和方法論融為一體,其基本內涵主要表現為:
1.將現實的人作為其出發點
我們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不可脫離現實世界抽象地進行,而要在現實的世界中去考量教育主體。在具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過程里,我們所面對的教育主體是富有靈魂、感情、思想以及能動性的人。這一特征使得我們不能夠拋開現實世界去機械式地對教育主體進行理論輸出。相反,我們要視其為具有獨立性、自主性的生命個體,這樣才能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內在所要求的育人作用,使得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所培育的人,是具有高尚品行的、有益于社會發展的人。
2.將滿足人的合理需要作為其原則
走進生活,設身處地地考慮群眾的所思所想,化解群眾的疑慮,排憂解難。其中,尤為關鍵的是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要將其同經濟領域的事項以及其他實際工作聯系起來一同開展,在化解思想上所存在的問題時,要一并考慮到與其相關聯的現實問題地化解。人的發展需求是多方位的,其中,物質層面的需求、精神層面的需求以及政治層面的需求在實現的過程中不可拆分開來獨立完成,需將三者密切關聯起來,這樣才能協調推動社會的向前進步與人的全方位發展。
3.將解放和發展人作為最終目的
就思想政治教育來說,所謂解放人指的就是要將人從封閉落后的思想觀念、思維邏輯的禁錮中釋放出來,這是我們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務。事實證明,要想不被時代所拋棄,必須要不斷地解放思想。而所謂人的發展,講的是關于人的全面的素質發展。在馬克思主義學說當中提及較多的就是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由此可見其重要性。其內在要義主要是圍繞著發展人們在思想領域、道德領域、政治領域等方面的文化素養,進而提升人的整體素質。在此要強調的是,只有個人的發展實現了全面與協調,才能推進整個社會取得全面協調的發展,前者是后者的基礎。進而才能贏得個人與社會共同全面而和諧發展的利好局面。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的需求包括生理、安全、尊重、情感與自我實現[4]。物質層面的需求只是人類發展需求中的一部分,除此之外,還包含著精神層面的需求,它的實現需要介入含有“以人為本”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進而滿足人們全方位的訴求。人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對象,在開展工作的進程中唯有切實的以人的訴求作為出發點,真正做到對人的關懷和尊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才能得以實現。這就要求從事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人員在活動推進過程中,要時刻留意人的訴求,促進人的合理訴求的實現。面對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物質的巨大豐富這一實情,需要在物質觀念和金錢觀念方面給予人們正向的指引。與此同時,還需要著眼人們發展需求的合理性,引導人們建立層次多樣的合理化需求,除卻物質層面外,也要聚焦精神層面的實現。
在含有“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中,注重在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過程中尊重受教育主體的人格。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開展是基于受教育主體的人格來推進的,它看到了人作為個體的差異性并對此持尊重的態度,在此基礎上,引導人們釋放各自的能動性與創造性,展現出濃郁的人文屬性關懷。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推進中,要著眼于人各自所持有的獨特性,且尊重這千差萬別的個性,通過因人制宜的方式,借助有針對性的教育手段給出人們正向的指引,在尊重受教育主體的人格的前提下使其全方位發展。除此之外,“以人為本”理念對于受教育主體人格的尊重還體現在其對于人的精神文化的教育引導。引導人們用辯證的、發展的視角看待傳統文化,這既促進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同時也提高了人們的道德涵養和創新素養,有利于人的獨特個性在社會道德層面的架構范圍內充分的展現。
“以人為本”的理念內在的要求要尊重人們自身所存在的訴求,通過滿足個人訴求的實現進而促進人的全方位發展,實現人的自身價值。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開展進程中貫穿“以人為本”的理念,就是著眼于每一位受教育主體的獨特屬性,有所指向性地展開引導活動,將人們精神領域所出現的各類疑惑、問題化解開,進而重拾信心,斗志昂揚的為理想而拼搏。除此之外,還要培育受教育主體的獨立思索能力。現實生活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是多種多樣的,因此,“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注重培育受教育主體獨立剖析、化解問題的能力,并尊重其基于自身實際做出的選擇,鼓勵其個性發展,這一理念使得受教育主體擁有了一個融洽和諧的發展氛圍,不受禁錮地散發自身的才華,有利于不斷提高人的綜合素質,促進人的社會價值的實現。
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于人發展的規劃十分突出整體性發展成效,沒有將個人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統籌起來,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圍繞著存在個性差異的人來展開的這一本質屬性,將受教育主體看作共性群體,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無法取得實效。主要表現為,一方面,在推進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忽略了人性的豐富多樣性,將其簡單粗略地視作社會屬性,對于人應有的獨特個性和合理訴求存在忽略的狀況。這樣的理念直接將本應緊密相連的個人和社會生硬地劃分成對立面。另一個方面就教育工作所采取的手段而言,太過于借助生硬的灌輸方式,掩埋了受教育者的自主能動性,使其長期處于被動的境地。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常常一味在意主體的精神層面的屬性,忽略主體的自然層面的屬性,沒有看到每個主體在物質利益上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偏差。在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看來,“精神性”更多的是在傳遞高度的革命性與理想性,且時常引用模范人物的完美化身去要求受教育者,這樣的作法非常的不接地氣,所憧憬的教育目標也是虛無縹緲的。若一味地忽略人類屬性中所包含的自然屬性,終將導致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推進中,有意識或者無意識的看不到受教育主體的自然屬性訴求和物質屬性訴求。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面對受教育主體時,將其視為不具備主觀能動性的被動接收者。這樣的理念在日常實踐中常展現為受教育者只負責聽的單向輸出模式。這樣的教育方式極具功利性,受教育者宛如可塑型橡膠任由施教者隨意雕琢,進行說教、灌輸、約束,其所著重突顯的是受教者對施教者完全的聽從,受教者失去了其作為獨立個體的存在,消極被動的接收著施教者“給予”的一切,對教育內容缺乏思辨,其自身的主體性幾乎不存在。
關心學生的利益,重視學生的需要,對于教育主體所存在的合理性訴求的達成要加強重視,這是貫徹“以人為本”理念的出發點。首要的是從受教育主體的訴求著手,受教者作為一個現實的個體,其訴求是在不斷變化發展的,因而要深入摸索、探析其變化的規律性和顯著特征,最大限度地達成受教育者不斷變化發展的訴求,達成過程中要著重將關乎受教育者的生存訴求擺在首位。生存訴求是作為基礎性訴求存在于人的整體訴求當中的。生活訴求的滿足是推進其他一切事項的前提。過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開展后所取得的實效性差,其癥結在于傳遞的教育內容過于理想化,沒有“煙火氣”,只是在脫離了人性進行蒼白的理論輸出。這種將解決思想層面的問題與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割裂開來的教育方式是不妥的,應當直面受教育主體在其實際生活中親身經歷的生活及社會問題,正視每一個體的獨特屬性,將其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同整個社會的前進相協調,這也是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向上發展的內在要求。
整個社會要想前進,離不開社會中每一獨立個體其個性的創造與發展。進而我們可以明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開,并非阻斷受教育主體的個性發展路徑,相反,是在推動整個社會進步的進程中引領者個人的發展,優化并創造個人發展所需的外在支持因素。從中我們可看到,獨立個體的發展與整個國家的建設是融合于一體的。因而,運用“以人為本”這一富有蓬勃生機的理念去指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開,并非要束縛人的思維和舉止,相反,是在最大限度地挖掘、整合人的潛在發展力,培育人的創造性,進而引領人們取得價值達成最大化,也推動整個社會的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