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公花
(沂源縣東里鎮人民政府,山東 淄博 255000)
我國以農業立國,農業的發展不僅影響了我國的社會生產及組織模式,也影響了我們的文化傳統。但在近代以來西方資本主義制度、思想和工業化社會的強烈沖擊下,社會普遍認可工業,尤其是重工業對于社會生產和國力提升方面重要價值。改革開放以來,第三產業實現了跨越性的發展,給經濟社會注入了新的活力,其前景備受看好。農業在這兩者的對比下則顯得較為低調。事實上,無論在社會發展的哪一階段,農業作為與民生高度相關的產業,都必須放在發展的首位,給予高度重視。為實現農業更好更快發展,我國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專門對相關法律進行了修訂調整,在中央的先進思想指導下,各地紛紛把農業發展作為地方發展建設的重要內容和指標。而隨著產業機構調整進程的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概念被提出,一系列相關政策陸續出臺,對區縣發展戰略的調整與發展目標轉變產生了明顯影響。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概念,不能等閑視之。區縣想要借助這股東風謀求地區經濟的發展,首先要理解這一概念的真正意義。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有部分共通之處,后者是前者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實現前者的核心道路,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并不僅僅囊括這一個方面,還需要探討農業體制的新建設思路,對生產思路進行更加符合民生需求及市場規律的調整。總體而言,這一概念的實施需要從三個角度同時推進。第一,即調整農業產業機構;第二,要積極轉變不合適的舊生產方式;第三,要求以改革的目光看待農業相關生產要素的轉化與利用。其中,調整農業產業機構對兩個方面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一是農產品結構方面,二是農村產業機構方面。農業生產方式的調整不單是針對生產而言,還包括了經營的部分;至于農業改革,則是重組農村生產要素,實現農村新發展的必然要求。
根據社會發展的相關理論研究,農業發展具有較為明顯的階段性特征。首先,在農業發展的前期,為滿足社會對農產品的高需求量,農產品尤其是糧食的供應量呈上漲態勢;其次,為促進農村經濟的活化,實現農村與城市的經濟平衡,國家調動經濟杠桿調節農產品的價格,以此幫助農村實現經濟的發展;最后,隨著社會的進步,舊有農村經濟和產業結構表現出與社會的不適應性,國家開始主導農村整體生產要素和生產機構的調整。對于我國而言,農業生產已經基本完成前兩個階段的任務,正在向最后一個階段進發,因此當前需要在狠抓糧食產量的基礎上助農惠農,幫助其對接市場需求,從而有針對性地產出高需求量的產品,實現農業發展與民生穩定的共贏。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這一背景下的可行路徑,通過改革可以更大程度聯動市場與地區農業生產,以供給需求為目標作出相應的產業調整,推動區縣農業水平實現質和量的同時飛躍。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并不單純與農民及農村的利益相關,改革的深化與政策的推進實施可以綜合調動地區經濟發展的活力,最終實現多產業領域的綜合發展。區縣一級行政單位往往是各類政策的實際執行者,其與農業的關系最直接也最緊密,要實現國民經濟的總體增長,必須盡量促使每一個區縣都能具備良好的經濟發展前途。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農業發展近市場化,產品銷售額必將獲得提升,而當前線上銷售趨勢的蔓延同樣影響農產品的銷售,因此,農業經濟的發展能夠帶動區縣內物流交通等產業的發展,從而實現區縣經濟的產業合作發展。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都需要滿足市場規律的要求。當前我國農產品中,部分種類出現過?,F象,而另有部分則無法降低成本,導致市場價格長期走高,市場對進口產品的依賴性太強。平衡這兩類農產品之間的關系,幫助農業生產者調整產品種類,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任務。以玉米和豬肉為例,我國當前玉米種植面積較廣,在先進農業種植技術與優質育種的基礎上,玉米的產量連年增長,導致市場無法及時進行轉化,不利于市場的良性發展;豬肉價格長期走高,國內本土豬肉價格比進口豬肉高一倍左右,導致國民面臨吃不起肉的窘境,豬肉出口無法打開國外市場。這兩種情形都需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例如借助政策優惠等方式引導農民改種其他市場缺口更大的作物,引導養殖者增加肉豬養殖數量等。農業資源的配置是宏觀角度的問題,但其對于區縣這樣的末端行政單位同樣具有重要意義。只有區縣內調配好資源的份額,緊跟市場需求,才能實現農業經濟的持續增長。
農業作為我國自古以來從未斷層的傳統產業,雖然在近現代接受了西方先進生產技術的影響,但整體產業環境還是偏向保守化。農業生產中,部分農民仍舊堅持祖輩相傳的生產技術,將一些過時的技術方法奉為圭臬,拒絕接受新事物,對經過科學研究和驗證的新技術接受能力偏低,尤其抵觸新型工具的應用。此外,農業經營中同樣長期保持相對原始的方式,即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少有農民能夠進行產品宣傳包裝、品牌打造等工作,在網絡化和信息化的大環境下,不能適應新的經營模式,利用新的技術和銷售途徑,很容易被市場所淘汰。若以創新的精神進行農業生產與經營,可以在更大程度上促進產業經濟效益的轉化,推動改革的落實。
農業產品不同于制造業產品,其生產加工的難度相對較低,且在種植和養殖方面難以形成較大的區別,產品加工手藝也往往趨同,因此很難形成具有獨家優勢的品牌。隨著我國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道路交通便捷程度得到極大的提升,農產品的可售范圍隨之大范圍拓寬,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但同時也使原本占據市場優勢的產品出現優勢消解的現象。例如城市周邊農村養殖的家禽原本是附近城鎮的不二貨源,在冷鏈運輸的沖擊下必將受到沖擊,甚至因市場飽和度的上升不得不通過降價來保證銷量。此外,在信息傳遞效率越來越高的背景下,一類產品表現出收益后,農民往往在接下來傾向于跟風,使得市場在一段時間內涌入過量的同類產品,形成結構性過剩。
農業生產對基礎設施的水平有較高的要求。農業基礎設施包括農田、水利設施、農業機械、大棚等,其中農田是農業生產的根基。我國隨著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城市面積不斷擴張,導致城市周邊用作耕地的農田被侵占;環境保護政策的執行則要求農村退耕還林、還草,以應對土地沙化、空氣嚴重污染等生態危機,導致農田面積無法得到補充。在多重因素共同影響下,當前我國農田面積相對過去有了很大的減少。此外,合成肥料的過度使用、工業廢棄物的堆埋、工業廢水的排放等因素使得農田質量不斷降低,影響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由于農村田地往往面積較小,現代化水利設施與新型農業生產機械在我國也沒有得到很好的應用,農業發展難以學習西方大面積、集約化的生產經營經驗。
一方面,在城市化背景下,農村中青壯年人口大多選擇離開家鄉進城闖蕩,導致出現留守老人、留守兒童的現象。重要勞動力的流失對于農業發展而言十分不利。另一方面,隨著居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農村年輕一代人口多數不再愿意辛苦務農,從而使得現有農業人才年齡普遍較高,多數已經大于50歲,呈老齡化現象。在教育人才培養方面,農業大學中培養出的畢業生不愿意下基層進入區縣地區工作。部分經濟不發達的區縣地區由于就業前景不被看好,因此難以招收到優質的人才,無法獲得農業高新技術人才。
我國農業發展雖然已經進入第三階段,但國民對糧食等農產品的需求依然旺盛,如何通過政策及市場調節產品產能,是當下必須考慮的問題。當前農業生產的相關優惠政策缺乏權威性的支持,政策的制定往往是區縣等底層行政機構發力,這樣的方式雖然可以更好地切中當地的農業發展痛點,但有時會矢之瑣碎,不利于精準指導政策的投放。
由于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等自然因素的影響,我國不同地區適宜種植的農產品種類有所區別。為了使水稻、小麥等糧食作物和大豆、花生等經濟作物的產量得到合理的控制,需要綜合地理和市場等因素對不同地區的作物種植進行劃片分區,使其產量符合國家農業戰略規劃的要求。對于區縣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而言,深入調研本地自然條件,提出兼容當地農業歷史與國家發展需求的劃區建議,推動區域內農業生產的核心化發展,并為此制定相應的管理流程和發展規劃,是踐行改革的重要方向。
耕地、水源等農業生產必備條件是區縣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注重點。目前全國耕地面積不斷減少,優質耕地更為珍貴,區縣想要發展農業,首先必須保證轄區內擁有面積足夠的耕地。對于城市周邊的耕地,要對其開發利用價值進行科學衡量,平衡城市拓展用地與需要保留的耕地間的關系。同時組織基層工作人員定期清點耕地面積,避免耕地挪作他用。若轄區內農村因人口外流而致使耕地荒廢,可以由區縣政府牽頭組織田地外包等工作,將耕地充分利用起來。另外,對耕地等生產要素的保護還體現在整治污染方面,通過嚴抓企業和工廠排污問題,減輕土壤和水源污染負擔,最大程度保障耕地的肥力。
雖然我國南方丘陵地區不適合組織大規模機械化的農業生產,也不適合建設集約化的農場,但北方部分平原地區具有相應的條件。例如東北地區,其自然條件對于農業生產而言十分優越,土地平坦肥沃,人口相對稀少,日照條件優越,十分適合大規模機械化的農場經營。且東北作為老工業基地正在謀求產業轉型之路,農業發展對其而言是有利選擇。此外,加強農業機械研究,制造適合我國環境的特色化機械也需要提上日程,只有盡早解放農業人才的勞動力,才能使我國農業取得本質提升。區縣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以參照東北的范例,根據本地條件,加強對先機生產工具的推廣,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區縣農業發展中土地面積相對較小,是其劣勢,但若能合理規劃產業布局,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土地資源,也能取得不菲的成績。例如在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農業產業布局主要集中在豬、羊的畜牧養殖以及雜糧、瓜菜的種植兩個方面,并根據當地的地理環境,確定“北畜”“南菜”的布局設計。在雜糧種植方面,參考本地自然環境和耕種歷史,分別劃分小麥和玉米兩塊種植區域,并根據國家糧食儲備和市場需求,確定小麥種植面積為玉米的5倍。西峰區在產業布局上的優秀表現使其實現農業水平的大幅提高,并通過農業發展,帶動精準扶貧,解決民生問題。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質量的農產品未來將占據更廣闊的市場前景。區縣農業發展需要有長遠的目光,只有堅持高質量的農業生產,才能使產品具有立足于市場的底氣,而長期對產品質量的堅持,有助于打造以地域為品牌的產品口碑體系,為本地區農業的經久不衰奠定基礎。質量興農要求區縣加強對農產品的質量管理,嚴把檢測關,對于相關加工產品,更要將生產標準的高要求貫徹落實到每一個生產環節,力爭拿下市場競爭力。同時,還需提升產品的運營和宣傳,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的新媒體、電商平臺等途徑將農產品的優勢擴大化。
當前針對農業技術的研究取得了較大的發展,農業人才的培養也受到更多的重視。但高校培養的農業人才數量仍舊稀少,農業新技術的普及也亟待加強。區縣農業發展需要先進的農業技術以幫助其搶占市場先機,因此需要建立農業服務機制,幫助農民學習相關知識,培訓新的種植、養殖技術,提高農業生產能力。同時,農業服務機制的建立也更方便各類優惠政策的宣傳推廣,國家近年來出臺了不少惠農政策,但農村的政策宣傳問題向來較為困難,加強農業服務機制的農村公信力,可以更順暢地傳達政策要求,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撐起屏障。
加強環境保護是我國重要發展戰略之一,無論是工業生產還是農業生產都需要遵循這一要求。農業生產中,種植業需要合理使用化肥、農藥,以免損傷土壤肥力,阻礙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養殖業中,若需要對牛羊等家畜進行大規模養殖,則要注意草場的定期轉移,給予草料修養生產的間隔期,避免涸澤而漁。面對病蟲害問題,可以向農業專家尋求科學指導,最好使用生物滅蟲的方式解決問題;水稻小麥等作物收割后,其余留的秸稈盡量避免直接焚燒,可以將其作為養料堆放在休耕田中,提高田地的肥力,人工打造優質田;養殖業產生的糞便等廢棄物也可以通過建造沼氣池的方式進行二次利用。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涉及觀念更新、體制改革和實踐創新等多個方面。任務越復雜,越重要抓住關鍵點,以重點突破帶動整體提升。要推進區縣地區的農業結構性供給側改革,則需要在推進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結合,一二三產業融合。在運作過程中,既要保持糧食安全底線,又要充分發揮各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主導作用,為農業結構改革提供支持動力,還要讓農民不斷分享改革成果,這樣的改革才會贏得民心,看到實效。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區縣地區的農業要進行結構性改革,應及時分析存在的問題并采取措施加以解決,增強農民機械化生產意識和現代化經營理念。只有這樣,才能推動農業結構性改革和轉型升級順利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