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芳 王岳喜 李衛成 趙 萌
(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 山東·濟南 250103)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統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工程,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在大中小學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非常必要,是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為深入貫徹習總書記講話精神,提升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并就大中小學不同學段思政課教學目標提出明確要求:小學階段重在啟蒙道德情感,初中階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礎,高中階段重在提升政治素養,大學階段重在增強使命擔當。[1]這些相繼出臺的思政教育改革文件細致擘畫了新時代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新藍圖,為我們進行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指明了方向,做好了頂層設計。本文著重探討大中小學一體化視域下高職思政課資源的供給和建設問題,在明晰高職特色定位基礎上從內容和形式維度建設高職思政課課程群,為高職院校思政課課程改革提供參考,以求提升高職思政課教學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體化建設是指大中小學的思政課要按照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從總體著眼統籌安排,不同學習階段進行內容和形式的合理布局、科學分工,教師們在“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的實踐進程中達到思政教育的順序性與遞進性,增強育人實效。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是遵循學生認知規律的必然要求,也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指導下的實踐要求。應該說,在新課程背景下,大中小學思想政治課的銜接遞進和一體化建設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既有各地教育主管部門理念和頂層設計問題,更有教師的理解和貫徹落實問題,目前大中小學一體化的課程建設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第一,課程內容重復或者缺位,連貫性不強。存在同一層次的重復贅述和講授,統一主題內容遞進和深化不足;大學階段選修課程開設不足。
第二,課程思政建設有待加強,不同課程間協同性不足。尤其是加強學生見習或者實習期的課程思政建設。
第三,課程建設中信息化教學手段應用不足。大學階段是學生學習和理解能力最強的階段,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拓展課程內容,深化知識認知,著力培養大學階段應有的思辨力和使命感。
第四,實踐教學覆蓋面窄,形式單一。目前高校勞動實踐形式較為單一,而且主體覆蓋面小,難以實現黨和國家對大學生提出的實踐教學要求,也有悖于馬克思主義實踐第一的觀點。
為貫徹大中小學思政課建設一體化要求,解決當下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我校加大思政課教學改革力度,從改革的實踐中總結出高職院校大中小學一體化建設的經驗,認為高職院校的思政課教學改革要做到內容、形式有機統一,線上、線下的有機結合,理論、實踐辯證統一,建構高職思政課“4+”課程群。
“4+”即四個結合,“必修+選修、思政課程+課程思政、線上+線下、理論+實踐”相結合的高職思政課課程群。其中“必修+選修、思政課程+課程思政”這兩個結合是課程群的內容建設,其中“必修+選修”是高職思政課課程群的核心內容,“思政課程+課程思政”是課程內容的拓展。“線上+線下、理論+實踐”相結合是課程內容的實現形式,即通過“線上+線下”“理論+實踐”這兩種形式得以實現教學目的,這是遵循馬克思主義實踐論、教育教學知行合一教育規律的必然要求,更是順應當下教育信息化發展的現實需要。具體內容如下:
第一,完善思政課必修與選修課程。
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建設是課程群建設的核心內容,也是我們課題研究工作的重點內容。當前高職院校學生來源多元化,知識結構各不相同,如何一體化視野中基于學生不同基礎開展好思政課,這就必須認識到思想道德和政治素養的建設也要遵循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在人類發展的進程中,既有一以貫之的一些基本道德素養理念的秉承,也有與時俱進時代發展帶來的新的思政教育訴求,為此我校統籌規劃,深入研究大中小學成長成才的階段性特征和發展需要,精準定位、科學開設高職相關思政課程,充實必修,增設選修,根據社會發展要求開設思政系列課程,滿足高職院校學生多樣性的需求。
第二,提升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育人合力。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提出要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即我們常說的“三全育人”的要求。因此既要發揮思政課主渠道作用,同時要高度重視合力育人實效。思政課教師要充分做好與其他課程教師的對接,找到其他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從而實現協同育人機制。為指導課程思政建設,2020年教育部專門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將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建設全過程。強調要科學設計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并分別從公共基礎課程、專業教育課程、實踐類課程等角度對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做出指導。同時結合專業特點從文學、歷史學、哲學類專業課程、經濟學、管理學、法學類專業課程等其他專業維度詳細解讀如何分類推進課程思政建設。這些都為我們進行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建設指明了方向。遵照黨和國家相關要求,我校創新創優思政課建設格局,成立高職院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研究中心,成功開展三屆課程思政展示活動,同時也是在實踐中形成了相對成熟的課程思政開展機制和評價體系。
第三,形成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
教育信息化以技術賦能課堂內外,突破教學中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大數據、智能化等現代信息技術在助力教師掌握資源、優化師生學習方式、提高教學效率、推動教育公平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信息化教學也為個性化、多樣性的教學探索和學生需求提供了可能,有效解決了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中學生來源多元化、基礎差異化的問題。緊追時代步伐,我校建成“基礎”與“概論”兩門慕課,并以此為基礎進行了系列課程改革,形成可復制推廣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為拓展了教學時空,因材施教實施教學,提高教學實效發揮了有利作用。
第四,深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創新舉措。
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決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2]。為加強勞動教育,近兩年相繼出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和《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為指導大中小學一體化下的勞動教育指明方向。勞動習慣、勞動品質、勞動精神、勞動實踐是每一個學生都應加強的內容,因此卓有成效的開展全員參與的實踐教學是該項改革和建設的關鍵和難點所在。我校早在2009年就開展富有特色的實踐教學,既有著眼于點突出個性和自主選擇性的社團實踐、專業實踐等,更有普遍性要求的每位同學必須參與的勞動實踐活動,學校黨委頂層設計,全校各部門系統部署,形成一套成熟的勞動實踐宣傳、實施、考核、完善機制,成果屢獲佳績,2020年成果又獲教育部思政司“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實踐育人精品項目”。
總之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是我們當前提升教學實效性的必然要求,高職院校教師必須加強研究,深化認知,一體化視野下整體性設計思政課程,從內容與形式維度創新高職思政課課程改革,建成系統又具針對性的思政課課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