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瑋 藍猷平 張綠水 柯云芳 鄧光華 張利斌*
(1.江西農業大學林學院/園林與藝術學院 江西·南昌 330045;2.江西農業大學研究生院 江西·南昌 330045;3.江西農業大學繼續教育學院 江西·南昌 330045)
2019年6月28日,在我國浙江省安吉余村,來自各地涉農高校的100多名書記、校長、農林教育工作者齊聚一堂,共同發布《安吉共識—中國新農科建設宣言》,提出了新農科建設的三條路徑,將我國新農科建設推向了一個高潮。“安吉共識”的發布恰逢全國教育大會加強高等教育改革和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提出要堅持“以本為本”、推進“四個回歸”的時代背景。在這一背景下,如何建設一流的本科專業成為新農科建設的核心與關鍵。一流的專業需要有一流的課程作為支撐,如何在新農科建設背景下通過打造“金課”實現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有機融合,如何通過提高課程“含金量”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和高級思維,是新時代教育發展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問題(吳巖2018)。
盡管不同學者對于“新農科”的內涵有不同的闡述,但都強調其根本點在于“新”上。從概念上來看,“新農科”可以描述為:伴隨著中國特色農業的發展,農村現代化建設正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以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戰略背景下高等教育動力的新要求,拓寬傳統農業學科的內涵,樹立高等農業教育的新思想、新模式,不斷推進涉農學科和生命科學、信息科學、社會科學、工程技術等生物科學技術類的深度交流和融合及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能源的應用,培養科學基礎厚實、視場開闊、創新技能強、知識結構牢固、綜合能力高的現代農業領軍者,促進和拓寬農業學科課程科研、社會服務、文化遺產、國際合作與交流能力,建設高等農業教育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支撐(劉竹青2018)。
新農科建設對于園林專業“金課”建設具有強烈的內在需求(戴興安等2004),園林專業是新農科建設中學科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是切實落實“美麗中國·江西樣板”“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等國家戰略的重要部分。所以,為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服務三農和建設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戰略目標,提升園林專業的教學品質和教育水平是勢在必行的。
那么如何定義“金課”?總體來說,課程的含金量主要是指有深度、難度和挑戰度,可概括為“兩性一度”,即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胡娟2019)。“金課”的打造,不僅需要在教學內容上提高含金量,而是應該對教學過程的各個方面都提高要求。自2018年以來,在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教高〔2018〕2號)和《關于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教育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通知》(教高〔2018〕8號)文件指導下,明確提出高校需合理提高學業挑戰性,擴大課程深度,淘汰“水課”,打造“金課”,并有效提高課程的實際教學質量。但是在各高校落實過程中,出現了一些諸如提高畢業學分數、增加課程學時數、強制要求選用外文教材等規定與要求,這與“金課”的建設初衷是背道而馳的。這些措施使得教師、教室和教材又成為了“強化”課堂教學的重點,學生的負不但沒減下來,課程的“含金量”也提高有限。
當一門課程教學的“含水量”達到一定水平,而“含金量”又低到一定水平時,我們稱之為“水課”。相反,當達一定高水平“含金量”,一定低水平“含水量”,我們稱之為“金課”(李志義2018)。在其他課程核心知識點中已涉及的概念不應在本課程中再進行強調,如果為了提高課程此部分內容的“含金量”而過分拓展、拔高,不但會造成課時數增加,還會稀釋本課程的核心知識點;結果不但沒有給學生減負,使其更好的去思考、理解課程內容,反而使學生與老師都疲于奔命,忽略了課程核心知識結構的構建。
江西農業大學園林專業辦學歷史悠久,經驗豐富:1985年,江西農業大學創辦園林專科,學制3年;1993年招收園林本科,學制四年。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與建設,江西農業大學園林專業已成為江西園林學科重要的人才培養基地:2002年獲評江西省本科品牌專業(江西省首批);2008年獲評江西省高校特色專業(江西省首批);2014年列入教育部及省教育廳卓越農林人才培養計劃;2016年獲江西省本科教學質量評估園林專業全省第一名;2018年列入江西省“雙一流”建設計劃(江西省一流專業);2020年獲批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園林,江西農業大學園林專業為江西省乃至周邊省份城市環境建設中提供了大量的園林專業人才。《園林樹木栽植養護學》是園林專業的一門重要專業課,具有較強的理論和實踐性,其教學目標是能識別一定地區內的園林樹種,并掌握各類園林樹種的栽植、施工技術和養護管理工作,在園林專業的知識體系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袁濤2013)。因此,對于建設園林專業一流本科專業,提高園林學科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大意義。為建設一流本科專業的園林專業,提升涉農學科人才培養質量,《園林樹木栽植養護學》“金課”的設立意義重大。
在團隊多年的教學、研究過程中,確立了《園林樹木栽植養護學》“金課”建設的標準和路徑。我們認為,《園林樹木栽植養護學》“金課”應具有如下標準:(1)能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傳播科學精神;(2)具有一定的課程思政能力,與時俱進;(3)教學理念先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新穎、創新、優質;(4)能培養學生對園林樹木種植和養護理論的思考和創新能力,運用養護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能力,有難度、深度和挑戰性;(5)具有合理的、科學的多元化教學評價體系。
要想創建好一門“金課”,其標準之一便是考查教師的師德師風,也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具有的敬業精神、豐富知識、教學藝術、細心耐心等個性特征,這些也重要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和思維方式的建立。盡管教師的師德師風無法量化,但它對于學生的課程學習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視的(馬浚鋒和羅志敏2019)。《園林樹木栽植養護學》“金課”建設首先要建成一支政治素質優秀、業務能力精湛、教育水平高超、方法技術熟練的教學隊伍。
課堂教學態度的轉變不光對于教師有所要求,對于受眾方的學生也有約束。長期以來,高校的課程教育往往存在著重專業、輕思政的現象,思政教育存在著“孤島”困境,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學“兩張皮”的現象沒有得到根本改變,這就造成了有些學生雖然科學素養有所增加,但思想道德修養并未相應提高(高德毅和宗愛東2017)。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在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運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堅持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尤其要增強針對性和親和力以適應學生成長發展的需要,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同一個方向上合力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在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應當抓住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納入課堂教學實施的主渠道(高德毅和宗愛東2017)。在《園林樹木栽植養護學》這類自然科學課程中并非不能進行課程思政,而是要用心留意課程中包含的思政元素,抓住課程改革的核心,才能將課程思政真正落實于課堂教學。我國是世界園林之母,具有悠久的園林樹木栽培歷史和豐碩的理論、應用成果,《齊民要術》是世界農學史上最早的專著之一,而我國傳統名花中的梅花和杜鵑歷經千年的培育也已成為世界上品種最多的觀賞花卉。建國初期,大批留學海外的學生紛紛放棄國外的優渥生活條件學成歸國,正是這些歸國學子組建了我國最早的造園系,翻開了園林專業在新中國歷史上的發展新章。這些歷史與事跡都是我們進行《園林樹木栽植養護學》課程思政建設的良好素材。
“金課”的教學內容要能體現知識、能力和素質的有機融合。《園林樹木栽植養護學》是講授基本理論與實際操作的一門課程,教學內容既要反映該學科理論的發展前沿,又要符合該課程的實際教學和應用需要。通過課堂教學,《園林樹木栽植養護學》“金課”的教學要能逐步培養學生的高層次思維和運用理論指導實際操作的基本能力。我國的園林綠化養護理論雖然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但課程的教學內容不應過于死板、僵化和一成不變;相反,教學內容應該整合學術發展創新和研究前沿內容,以反映課程的先進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入世界園林樹木栽培養護現狀于課堂講授中,使學生能夠了解最新成果和進展,并引導思考和探索。這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學習和研究園林綠化養護的興趣和創新精神,還可以大大增強學生對我國園林行業的認同感和信心。
考慮到本課程的特點以及園林專業的課程設置情況,我們提出要打破以往“理論知識系統講、專業技術集中練”的教學方式,對園林專業學生就業崗位和典型工作任務進行大數據分析,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及后續發展,并通過與園林企業和管理部門進行對接,了解基層對于園林專業學生能力的需求。據于此,課程團隊將本課程的“總論”和“各論”部分進行整合,通過重新劃分形成了不同的學習情境,并根據不同情境的特點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解決了《園林樹木栽植養護學》內容繁雜、交叉性強、無從下手的問題。課程團隊將《園林樹木栽植養護學》課程內容區分為三種情況:(1)園林樹木的種植與養護依據,內容主要包括園林樹木的分類、園林樹木的生長和發育規則,園林樹木的生態習性,園林樹木的調查和規劃等;(2)園林樹木的栽植,內容主要包括園林樹木的放線定點、園林樹木的栽植、大樹移栽等栽植方法和要點;(3)園林樹木的養護管理,內容主要包括園林樹木的土、肥、水管理,園林樹木的整形修剪,古樹名木的保護與復壯等。通過這種教學內容的整合與分配,可以針對不同情境的具體要求選擇授課方式,很好的提高學生對于內容的興趣及參與度,改善課堂教學效果。
我國的基礎教育由于普遍采用應試教育的教育方式,長此以往出現惡性循環導致理論與實踐脫節現象嚴重。長久以來的重知輕行,大學教育也陷入知識教育與實踐教學脫節的泥淖中(李志義2018)。認識與實踐的統一至少要達到兩點:一是在學習時“實踐”,強調從實踐中學習;第二,學習后要去“實踐”,強調學習的實用性。理論教學中的“躬行”與實踐教學中的“躬行”也有所不同,前者強調的是思維的主動與活躍,要學會思考,在思中學,而后者強調實踐的主動性,在實踐中學習,在學中做(李志義2018)。在這一過程中,要形成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應當樹立實踐教育理念,加大實踐教學的投入,加強實踐的認知并能主動實踐。
大學課堂有五重境界:沉默(silence)、問答(answer)、對話(dialogue)、質疑(critical)和辯論(debate)(陸根書2016)。質疑和辯論是高境界的課堂,質疑是辯論的前提,也是思考的起點。只有獨立思考,才能做到精通,從多到少,從博學到精一,從現象到本質,從無序到規律(郭建鵬2018)。正是由于“金課”建設對于《園林樹木栽植養護學》的重要性,我們需要對其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進行改變。課堂教學評價是對課堂教學過程和效果的系統評價。構建科學合理的教學評價方法對提高教學質量、培養高素質人才具有重大意義。教育心理學家布魯姆將課程的教與學分為三個階段,即教學活動開始、教學過程和教學目標,并按照三個不同階段提出了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的評價方式(孟巍等2016)。這三種評價方法的主體、客體和目的各不相同,分別具有不同的價值判斷,但其結果是相互依據、相互借鑒的。因此,結合具體課程的特點,在《園林樹木栽植養護學》“金課”建設中應構建多元化的教學評價方式,在整個《園林樹木栽植養護學》不同階段的教學過程中合理地綜合運用了三種評價方式,進行全面、客觀、準確地評價,為教師和學生教與學的提升和改進提供切實的依據,最終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在現階段為提升本科專業教學總質量,建成一流園林專業,就必須要消除“水課”、建成“金課”,對本科教學范式進行改革,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講授觀念、教學能力都需經歷一定的轉變和鍛煉,同時學生的學習理念也會不斷改變,所以在“金課”建設中,學校在教風和學風方面的建設,教師與學生有關的一系列保障體系,例如管理機制、領導體系、激勵約束方法、投入力度、評價方式等等的完善,均需探索有效的應對模式和解決方法,三者需一同勇于面對。創建好一門“金課”,學校、教師和學生都是必不可少的參與者、建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