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華 黃 濤*
(大理農林職業技術學院 云南·大理 671003)
2021年,教育部公布了新的《職業教育專業目錄》,它在科學分析產業、職業、崗位、專業關系基礎上,對接現代產業體系,服務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統一采用專業大類、專業類、專業三級分類,一體化設計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本科不同層次專業,共設置19個專業大類、97個專業類、1349個專業。
為做好新舊目錄銜接,教育部要求學校,應根據專業內涵變化對2021屆新生使用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必要的調整更新。從高職汽車制造與試驗技術專業變化情況來看,此專業在2021版《目錄》中,專業代碼為:460701,專業名稱為:汽車制造與試驗技術,它是由上一版(2015版)目錄中的三個專業合并、更名而來,原來的三個專業分別是: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汽車試驗技術。也就是說,2021年9月起,汽車制造與試驗技術專業,作為一個新的專業名稱,與原來比較,專業大類不變,均為裝備制造大類,只是代碼有變,由代碼:56調整為代碼:46,所屬專業類仍然為汽車制造類(代碼:07)不變,原來對應專業01、02、05合并調整為01。因此,目前專業代碼為:460701,代表的就是裝備制造大類里汽車制造類中汽車制造與試驗技術專業。
由于以上的調整,在全國高職院校里,原來開辦的這三個專業的名稱和專業內涵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然而,目前還沒有新的汽車制造與試驗技術專業的教學標準,2021屆新生用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又必須作出調整,來滿足現時使用要求,基于此,筆者針對汽車制造與試驗技術專業教學體系重構,做以下淺析。
按教育部2019年最新規定,高職院校課程設置分為公共基礎課程和專業(技能)課程兩類。
課程設置依據主要有:《教育部關于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教職成〔2019〕13號);《教育部關于加強新時代高?!靶蝿菖c政策”課建設的若干意見》(教社科〔2018〕1號);《教育部關于印發<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教社科〔2018〕2號);《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的通知》(教體藝〔2014〕4號);《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2020年3月20日)》;《教育部中央軍委國防動員部關于印發<普通高等學校軍事課教學大綱>的通知》;《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印發<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教黨〔2018〕41號);《教育部關于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教體藝〔2017〕5號)等。
1.2.1 指導思想新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全國教育大會部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面向市場、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辦學方向,健全德技并修、工學結合育人機制,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體系,突出職業教育的類型特點,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進教師、教材、教法改革,規范人才培養全過程,加快培養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不斷強化課程思政+思政課程,持續深化“三全育人”綜合改革。
1.2.2 公共基礎課程設置新要求
對于公共基礎課程,教育部要求設置要規范,按規定開齊開足公共基礎課程,將思想政治理論課、體育、軍事課、心理健康教育等課程列為公共基礎必修課,將馬克思主義理論類課、黨史國史、中華傳統文化、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創新創業教育、信息技術、語文、數學、外語、健康教育、美育課程、職業素養等列為必修課或限定選修課。并按規定統一使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思政課、專業課教材。還要開設關于國家安全教育、節能減排、綠色環保、金融知識、社會責任、人口資源、管理等人文素養、科學素養方面的選修課、拓展課或專題講座(活動),并將有關知識融入專業教學和社會實踐中。
1.2.3 專業(技能)課程設置新要求
專業(技能)課程設置要與培養目標相適應,課程內容要緊密聯系生產勞動實際和社會實踐,突出應用性和實踐性,注重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精神的培養。一般按照相應職業崗位(群)的能力要求,確定6~8門專業核心課程和若干門專業課程。要課證融通,專業核心技能課程與“X”證書緊密銜接。
由于汽車制造與試驗技術是2021年合并、更名的新專業,暫無專業教學標準,教學體系構建只能結合高職院校課程體系構建最新要求,參考原有三個專業的教學標準,最好在學校成立由行業企業專家、教科研人員、一線教師和學生(相關專業畢業生)代表組成的專業建設委員會。然后,由專業建設委員會成員做好行業企業調研、畢業生跟蹤調研和在校生學情調研,分析產業發展趨勢和行業企業人才需求,明確本專業面向的職業崗位(群)所需要的知識、能力、素質,形成專業人才培養調研報告。依據報告,準確定位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培養規格,科學、合理構建課程體系、安排教學進程,明確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資源、教學條件保障等要求。
2.2.1 公共基礎課程構建策略
公共基礎課程嚴格按照相關規定開齊開足,規范設置。
2.2.2 專業(技能)課程構建策略
結合學校所在區域實際,可制訂體現不同學校和類別特點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其中,對于高職擴招的退役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等群體,可單獨編班,在標準不降的前提下,單獨編制人才培養方案,實行彈性學習和多元教學模式;對于實行中高職貫通(3+2)五年制培養的情況,可與中職學校共同研究,做好銜接,靈活制訂相應的人才培養方案;對于普通招錄的三年制大專生,本專業(技能)課程設置,應根據院校專業建設委員會形成的人才培養調研報告,確定專業培養方向,是汽車制造方向,檢測、還是試驗方向,結合畢業生未來崗位需求,適當調整核心(技能)課程,以保證本專業培養出來的人是社會所需要的人。
目前,全國范圍“1+X”證書制度試點,從第一批到第四批的試點推進,規模不斷快速擴大,試點證書種類覆蓋面越來越廣泛,本專業教學與“X”證書,也需對標新要求?,F由北京中車行職業教育培訓評價組織,結合國內外先進經驗和職業技能標準體系制訂了《汽車運用與維修(含智能新能源汽車)1+X證書制度職業技能等級標準》,該標準中部分證書就可作為本專業的“X”證書,那么在專業教學體系重構中,要在分析培養目標的基礎上,認真梳理各技能等級標準,再將標準內容轉化為6~8門專業(核心)課,納入專業課程體系,或轉化為若干個教學模塊納入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內容,將“X”證書課程有機融入人才培養方案,通過合理重構人才培養“新”方案,確保課證融通,實現汽車制造與試驗技術專業人才培養與“X”證書各等級考核標準有效銜接。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更要有豐富的實踐教學能力,要充分認識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在整個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重要性,充分調動全體教師參與實踐教學改革,探索職業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雙師型”教學培養為切入點,組織教師到企業中去學習,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實踐教學能力。同時學校也要結合情況,加強校企合作,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讓更多汽車行業企業的技術能手走進學校,參與學校的理實教學,加強專兼職教師隊伍建設,千方百計提高教師動手能力,為整個教學體系構建和實施奠定良好的基礎。
總之,高職汽車制造與試驗技術專業教學體系的構建不是一蹴而就,在這個新合并、更名的專業教學標準未出臺之前,每一所職業院校只有摸著石頭過河,不斷總結經驗,在科學統籌,合理制訂出一個版本加以使用,然后建立必要的制度,適時評價專業培養目標的達成度,包括學生和社會對培養目標達成的反饋情況,再適時作出優化、調整、不斷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