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銀霞
(哈爾濱工業大學人文社科與法學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01)
教育是立國之本。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而高等教育發展水平代表著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我國的高等教育承擔著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國夢的助推器。因此,各高等院校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立德樹人,從而培養出卓越的人才。對于專業課教師而言,在教學過程中,更需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課程思政”貫穿整個教學活動,進而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
《企業會計實務》是經濟管理及會計類專業學生接觸會計學科的一門基礎課程,也是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加強基本技能訓練的起點。學生不僅要掌握有關會計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熟練進行記賬、算賬和報賬等操作,而且應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質,養成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向同行的意識形態。因此,《企業會計實務》課程思政既具有其他一般課程思政的共性內涵,也具備自身的特點,可以說,本課程更加迫切需要思政的引領。
首先,《企業會計實務》課程思政具有課程思政的共性內涵。課程思政不僅是一種先進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種良好的思維方式。教育家陶行知曾經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思想道德修養和知識文化修養同等重要,教育的關鍵問題是如何培養出“真人”,因此,高等教育更應以德育為主要抓手,實施立德樹人。課程思政通過對學生認知規律和接受特點的研究,延伸了思政課程的內涵與外延,在思政課程之外充分挖掘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從而實現“三全育人”。因此,《企業會計實務》課程思政就是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課程教學的全過程,教師應堅持思政育人的理念,將教書和育人完美結合,助推大思政格局的建構。
其次,由于《企業會計實務》課程的自身癥候,因而其具備個性內涵。《企業會計實務》課程比較重視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思想品德和法律意識方面的教育相對較少。而會計行業有獨自的特殊性,不能撇開思想道德體系而獨立運作。若會計人員自身道德修養弱化,在實際工作中可能會帶來不可逆轉的危害。因此,本課程更加需要融入思政元素,通過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的方式,讓兩者不可割裂,真正改變“兩張皮”的不足。
高校是進行立德樹人的主陣地,只有以學生為中心、關愛學生、為學生服務,才能不斷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水平、政治覺悟和文化素養,從而使學生成為擁有健全人格的全面發展的人才。一直以來,我國絕大多數高校的德育教育是通過馬、列、毛、鄧等課程為載體進行的,這已不能滿足當代大學生的需要。“課程思政”指導思想提出后,各大高校都在積極地在專業課教學中開展落實“課程思政”。在此背景下,《企業會計實務》通過教學改革,有利于建構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和專業教育課程相融合的思政課程教育體系,雙方同向同行,從而形成協同效應,“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
一般而言,經濟越發達,會計越重要。而高校是培養會計人員的重要陣地,“誠”乃立身之本,“信”乃執業之基,對會計而言,誠實守信、廉潔自律和堅持準則乃其基本職業操守。在《企業會計實務》課程中加入思政教育,教師通過一些理論和實踐的講授,將思政元素潛移默化的融入專業知識,不但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從而有助于為國家培養合格的會計人才。
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主要集中在校園,教師跟學生的接觸機會較多,教師的言行對于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教師應在立身、立學和施教方面充分考慮道德因素,德高,身正,努力成為學生學習的楷模。通過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后,教師在備課時也會再一次接受思政教育和強化意識,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認識和全面的素質,不但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而且是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從而實現潤物細無聲的思政教育。
育人是教師的首要任務,教師應緊密結合課程目標,有的放矢地設計教學內容,讓思政之“鹽”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教學內容中去。例如:在講解《企業會計實務》課程中會計的含義及發展史中,提及“孔子嘗為委吏矣,曰‘會計,當而已矣’”,使學生接受傳統文化教育,不忘學習之初心,愛崗敬業。又如,教師在講授固定資產和流動資產時,讓學生了解早在100多年前,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二卷第八章《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就有所論述,使學生再一次感受到馬列主義的精神財富將被不斷地繼承和發揚。在講解復式記賬法時,通過“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的會計等式,讓學生了解資金的來龍去脈,深度挖掘我國古代中庸之道中的平衡思想,并應用于個人的實踐之中。總之,通過梳理、發掘思政元素,將職業道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政策、習總書記重要講話等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中,從而將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進行有機融合,達到課程育人的境地和效果。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在開展《企業會計實務》課程教學時,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現有教學資源,例如書籍、多媒體等,另一方面,可以緊跟“互聯網+教育”的腳步,充分利用網絡信息化資源,借助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平臺,不斷優化教學方法。如可以利用微課、騰訊課堂、釘釘直播、超星學習通等云端平臺,將理論知識點、相關案例、慕課等上傳到云平臺,而學生可以通過在線學習,隨地隨時并反復地進行操作演練,結合自身的學習特征,自覺地調整學習進度。通過選擇線下線上相結合的混合教學模式,不僅拓寬了學生學習的渠道,而且無形中增強了思政元素在教學中的浸潤。
此外,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成立小組,積極開展情景教學和小組討論。學生通過利用所學內容的應用場域,可以進一步明白為什么學習該知識點,學完如何應用,從而思考怎樣才能學好。而且學生可以在小組討論中不斷升華自己的思想,從而加強個人對于職業的了解,有助于建構個人高尚的職業情操,樹立正確的三觀。
課程的考核評價體系不但可以考查出學生經過《企業會計實務》課程的學習后對思政教育的掌握程度,檢驗出教學效果的好壞,而且可以衡量出教師“課程思政”教學目標能否達到預期。《企業會計實務》課程思政考核評價可以采用“知識結構+價值取向”的考核方法,如仍然可以采用累加式的考核方式,期末卷面考試占總成績的比例為70%,其中可以融入體現思政元素的內容,讓思政教育體現在考試中,平時的出席和作業等占總成績的比例為10%,其余的20%為思政考核的內容,尤其是誠信做賬和思政的日常表現可以作為考核內容,從而形成教、學、評三位一體的課程思政教育體系。
另外,課程思政的考核還應實現規范化和制度化,由學校制訂相關的考核管理辦法,規范課程考核的內容、評價標準、考核方法等內容,以此來實現由單一專業考核向道德培育、社會責任感增強等方面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