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黎
(江西制造職業技術學院 江西·南昌 330095)
根據對江西某高職院校1000名大學生的問卷調查,從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整體的認同狀況看,青年學生主要通過課堂教學(35.6%)、網絡媒體(26.2%)、讀書(14.3%)、聽報告與講座(12.6%)、黨團活動(11.3%)等渠道和途徑了解和認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65.7%的同學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得非常精彩,在當前的社會氛圍下十分有必要。71.2%的同學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人生價值觀影響很大。
但是,在當前復雜的社會環境和多元文化背景下,一些青年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缺失。具體表現在:一是在認知方面。少數同學還沒有熟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只知其中的部分層面,并且處于比較淺顯的層次。認識廣度上,有三分之一的同學未能完整了解其具體內容,選擇說不清的同學占到了6.9%;認識深度上,立意不高,視域狹窄。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自身“影響不大”或“沒有影響”的學生占到了24.9%。二是在情感方面。少數同學存在認同情感障礙,即使理解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但是對其采取排斥的態度,具體表現為“我知道怎樣做是對的,但偏不想這樣做”的心理。調查顯示,調研對象選擇“不清楚”選項的較多,對相關題目給出“不置可否”“沒必要”等的回答,有些比例較高。說明有些學生存在思想上的矛盾和困惑,在心理上、情感上還沒有真正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是在行為傾向方面。部分學生的行為認同落后于情感認同,存在知行不一的情況。針對調研問題“你平時是否做到了價值理論學習和生活實踐相結合?”選擇“是,做得很好”的學生僅占13.9%,而選擇“一般”的學生占到了70.2%,沒有做到的學生占到了15.9%。
總體來看,青年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具有非全方位性、不平衡性、不一致性、不穩定性等特征,認同動力不足,認同渠道單一,行為認同有待進一步強化。
各高職院校采用的語文教材不盡相同,據調查,絕大多數高職語文教材是以文言文為主,古詩詞、寫作為輔。以我校采用的教材《新編高職大學語文》(吳漢德,錢初旭,徐四海編,東南大學出版社)為例分析。該教材除漢字書法、寫作指導外,共44篇課文,其中以中國古典文學為主,為23篇,占比52%。這些中國古典文學的選篇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說話的藝術篇章。《燭之武退秦師》一文,通過燭之武以國家利益為重,接受出使的重任,致使秦晉聯盟解體,鄭國化險為夷?!吨T葛亮舌戰群儒》中,面對群儒的輪番詰難,諸葛亮鎮定自若,隨機應變,以他淵博的學識、卓越的見解、雄辯的才能,取得論辯勝利,更為劉備與東吳的聯合奠定了基礎。這其中都包含了深厚的愛國情懷。
漢語的美感篇章?!堵犅犇抢溆辍氛Z言典雅而富于彈性,作者通過雙聲疊字的運用、長短相同的句式和綿密的意象疊加渲染了一個異鄉人濃重的孤獨感和思鄉之情,呈現了一個遠離故土的知識分子對傳統文化的深深依戀和高度贊美?!队晗铩穭t通過描繪江南小巷的陰郁場景,空寂悠長的雨巷、孑然獨行的彷徨者,構成了一個富有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為全詩營造了外在意象空間,抒發了作者的失望和彷徨情緒。而結著愁怨的丁香姑娘,她芬芳幽香的味色,惆悵而哀怨的眼光,冷漠又凄清的身影,夢幻般飄過的腳步,則是詩人內在情緒意象的表征。外在意象和內在情緒意象交融在一起,體現了詩人對美好理想的追求和美好新社會的向往。
中國文學長河篇章?!独顚④娏袀鳌犯叨仍u價了李廣為人正派、以身作則的品格,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個人層面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均有相對應之處。沈從文的名篇《邊城》選段,對淳樸人性之美的謳歌,也是誠信、友善的應有之義。
文化人格追尋篇章?!墩撜Z》、屈原的《哀郢》、毛澤東的《念奴嬌·昆侖》、矛盾的《子夜》、曹禺的《雷雨》等均在不同層面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屈原的《哀郢》呈現了詩人對郢都的哀戀,對人民的同情、對楚國前途的憂慮,恰切的比喻,鮮明的對比突出了詩人的愛國精神,是對青年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良好素材。矛盾的《子夜》則真實地反映了20世紀30年代中國社會生活的面貌,揭示了時代的特征和發展的趨勢,表達了對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的向往。
有效實施教學的一個關鍵是教學目標的設計,高職語文教學中,注重教學目標設計,是保證專業知識教學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前提。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中,針對性地考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機融入。進行教學設計時,可以從素質目標的設置、教學環節的安排、教學素材的選取等方面綜合考慮。以寫作篇章為例。
計劃的寫作。以“結對幫扶,助力鄉村振興”活動為背景,教師創設情境,引入邏輯結構緊密的任務,學生在執行任務中達成教學目標。素質目標設定為:樹立計劃意識,認同一切從實際出發、嚴密審慎的計劃觀;善于用計劃開展工作,追求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課前,推送央視新聞《科學規劃“十四五”擘畫發展新藍圖》視頻,引導學生認識計劃的重要性,并從中感受進入十四五,新時代國家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以及社會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演講稿的寫作。創設“為青年學生投身鄉村振興做演講動員”的情境,圍繞該情境完成演講稿的寫作任務。素質目標設定為:培養學生關心社會的責任感,喚醒對鄉村、國家的熱愛之情。課前發布教學資源,學生觀看“我和我的家鄉”第四個單元《回鄉之路》影視片段,引導學生領會千家萬戶因為全面小康而發生的變化,感受獨特的鄉情、祖國的繁榮昌盛、人民生活的幸福與美好。課中播放“我愛這土地”朗誦視頻,讓學生在聆聽經典詩句“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中,激蕩起濃濃的愛國情。展示賞析經典演講稿范文馬丁路德的《我有一個夢想》,通過范文中對自由、平等、正義的呼喚,激發學生向上向善的力量,感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社會層面的內涵: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課后,學生完成“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主題演講稿的寫作,在拓展思考和全稿的寫作中,進一步領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包含的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的內涵。
調研報告的寫作。以某專業學生“結對幫扶,助力鄉村振興”暑期三下鄉活動為背景創設情境任務,分別開展家鄉的紅色、綠色文化資源的調研。素質目標設定為:強化學生對紅色、綠色文化資源的認識,喚起青年學生的家國之愛和文化自信,自覺傳承與傳播本土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學生“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的工匠精神。課前發布習近平講故事短視頻第一季第6集《尋烏調查》,發掘尋烏調查的當代價值,引導學生樹立深入、唯實的工作作風,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個人層面的敬業、誠信的應有之義。課中,選取人民日報評論文章“增強腳力,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個人層面的內涵,強化學生的調研意識,走進火熱的社會生活,深入實踐一線,深入人民群眾。課后,補充推送毛澤東主席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引領學生深刻認識“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
大學語文課程作為高職院校學生必修的一門公共基礎課,除了具備基礎和人文性的教導功能外,同時肩負著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任。在今后的教學中,如何更好發揮大學語文開展課程思政的優勢,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語文課程內容有機融合,需要每一位語文教育工作者進一步的探索與實踐。